亞歷山大和威利是兩隻老鼠,他們生活在同一幢房子裡,境遇卻完全不同。亞歷山大只能躲在陰暗的小洞中,偶爾出來揀點麵包屑,並且每天都有可能被掃帚打死,碟子拍死,夾子逮住,鼠藥毒死;威利則深受小主人的喜愛,時常捧在手上,夜裡睡在軟軟的白色枕頭上,挨著布娃娃和羊毛泰迪熊,人人都愛他——亞歷山大是只真老鼠,而威利是只帶發條的玩具老鼠。
亞歷山大無比羨慕威利,他找到魔法蜥蜴,求他把自己變成威利那樣的發條老鼠。轉身之際卻發現,威利已被扔進舊玩具堆裡,等待被處理。究竟是做發條老鼠舒服,還是當真老鼠自由?關鍵時刻,亞歷山大做出一個重要的決定……
李歐·李奧尼的《亞歷山大和發條老鼠》是一個披著童話外衣的寓言,關乎生命與自由。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一個笑話:一隻狗對狼說:你看你整天提心弔膽,四處遭人喊打,飢一頓飽一頓,生命安全沒保障。你看我多好,天天有骨頭吃,有溫暖舒適的窩,還能和主人一起玩耍。狼只冷冷地說了一句:你脖子上的鏈子是怎麼回事?
沒錯,生命的價值在於自由,然而自由是有代價的;失去自由是被奴役,但可能也伴隨著莫大的誘惑。整日忙忙碌碌的我們,是不是就像那隻上滿了發條的老鼠?活蹦亂跳討人歡欣,未曾思量動力耗盡被棄之如敝履那一日將如何自處。我們的那些頭銜兒、名片兒、工資條兒、小權力,小關係,是不是就像背上的發條,肚子下的輪子?讓我們跑得雖歡實,卻哪兒也去不了。就像莎士比亞筆下漢姆雷特的名言——「是默然忍受命運暴虐的毒箭,還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這兩種行為,究竟哪一種更加高貴?」跳出人生的圍城,遠不是童話中那麼容易,篳路藍縷者只是極少數的幸運兒。但只要我們保存著自由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身披枷鎖的囚徒也可以是精神上的貴族。
「當真老鼠好,還是當發條老鼠好?」這個問題當然可以在給孩子講完這個故事後提給他,但也不妨時常拿出來問問我們自己。也許有一天,當自由的荒野向你吹響召喚的號角,你將不會留戀你那個遮風擋雨的囚籠。
李歐·李奧尼是旅美義大利人,繪本領域的大師,開創了繪本的新時代,被稱為二十世紀的伊索。他的作品都像寓言,含義深遠,發人深思。他是經濟學博士,年輕時從事平面設計,曾是美國《財富》雜誌的設計總監,40多歲才開始繪本創作。李奧尼的作品很適合家長與寶寶一起閱讀,一起思考。《亞歷山大和發條老鼠》國內版來自新經典的愛心樹繪本館,翻譯是阿甲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