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脊軒志》:悼亡詩文的清流,陋室中的親情、愛情與鄉愁

2020-12-14 春深讀書

趣話文史,淺析詩詞,歡迎關注我的帳號:春深讀書。

導語:

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大家都不陌生,高中課文中難得一見的散文文言,平白如話,感人至深。那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手植,今已亭亭如蓋矣。」短短數字寫盡離愁,被視為悼亡詩文中的清流。

年少時讀《項脊軒志》,以為歸有光只為悼亡;及至年歲漸長、見證世事變遷後再讀《項脊軒志》,才讀懂文中諸多意味,有傷逝,有感懷,更有鄉愁。

一句「庭有枇杷樹」,寫盡傷逝萬般滋味

古往今來,生命和愛情是詩歌的兩大主題,二者相結合的悼亡詩最為動人心弦,字裡行間的哀思令人長籲短嘆,柔腸百結。

悼亡詩作名篇也有很多,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寫盡了渡盡劫波的蒼涼悽清;賀鑄的「重過闊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白頭鴛鴦失伴飛。」思念至深痛徹心扉;納蘭性德「淚咽卻無聲,只向從前悔薄情。憑仗丹青重省識,盈盈,一片傷心畫不成。」更是傷心到極處,難以自持。

唯有這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手植,今已亭亭如蓋矣。」沒有歷史典故,沒有奇字險句,沒有繁複修飾,平平淡淡中寫盡光陰流轉、斯人已逝的萬般滋味。

少年歸有光:身處陋室,心懷天下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項脊軒」這般的小屋子,它平淡無奇、不足為外人道,卻是心頭的白月光,承載著童年的記憶,成為世事變遷後追憶年華的唯一寄託。不管長大後搬了多少次家,住在如何簇新或華貴的房子裡,午夜夢回時總會誤以為自己仍是在少年時的屋子裡,一草一木如在眼前。

歸有光也是如此,這間被稱為「項脊軒」的小屋子,在旁人眼光裡乏善可陳:狹小、破敗、晦暗,陰冷,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就是這樣一間陋室,少年時期的歸有光毫不嫌棄,而且視之甚重。

餘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闢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堦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境由心造,境亦由人造。少年歸有光意氣風發,願意去改變環境和現實。改造後的項脊軒陽光明媚,花木叢叢,幽雅宜人。居於方室之中的少年有大志向,埋頭書本,或苦思冥想或朗聲高歌,時而默然識之,時而豁然開朗。

下文語意忽轉,由喜入悲:

然餘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

歸有光出生時家道中落,他幼年時經歷了親人分家另過、家族分崩離析之痛,而且族人甚少讀書、品行低劣者居多,親人間關係冷漠。年幼的歸有光對這樣的境況不滿、痛惜之餘立志改變,字裡行間雖透露出遺憾傷感,更多的是對志向的堅守和未來可期的篤定。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餘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歸有光性格沉靜、少有大志又勤勉努力,雖居陋室卻並不自憐,此時的他如同所有年輕人一樣,對不可知的前路充滿希望。

對故園長輩的懷念:母親與祖母

溫柔而面容模糊的母親

家有老嫗,嘗居於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餘泣,嫗亦泣。

歸有光八歲喪母,這是他心中一大悲事。時隔久遠,母親的音容笑貌已逐漸模糊。借家中這位哺育兩代人的乳母之口,「母親曾來過軒裡,聽到大姐哭聲,連忙問「兒寒乎?欲食乎?」慈母的溫柔可親躍然紙上,可惜這樣的溫柔已再難覓。

歸有光在另一篇懷念母親的文章《先妣事略》裡寫道:「世乃有無母之人,天乎,痛哉!」悲傷哀痛,至純至真。童年不幸的人,一生都在尋找溫暖和慰藉,所幸歸有光生命裡出現的女人都是這般善良溫柔,卻也都如流雲易散,不能長久陪伴在他身旁。是命乎?造化弄人!

殷切盼兒成才的祖母

餘自束髮,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餘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蹟,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這段對祖母的回憶裡縈繞著歸有光的愧疚與自責。自幼喪母、家道中落,祖母給予了他母親的溫暖和關懷,又對勤奮讀書的他寄予厚望,」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殷殷期望溢於言表。然而歸有光雖才華橫溢、九歲能文卻仕途坎坷、屢試不第,此時對祖輩的懷念裡又摻雜著愧疚、自責和些許前途迷茫的悵然,令人唏噓。

中年再續寫:物是人非,紅顏不在

歸有光的髮妻魏氏是名儒魏校的侄女,家道殷實。她與歸有光成親時,歸家已衰敗潦倒,生活困窘。魏氏毫無怨言,默默為家庭操勞付出,幫助不善經營的歸有光打理好家中諸務,讓他能安心做學問。

她的到來如同一道柔和的霞光,照亮了歸有光孤寂的心房,兩人雖無太多甜言蜜語,但「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紅袖添香,問答默契,也是琴瑟和鳴、恩重情長。

可惜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短短數年相濡以沫的日子後,魏氏早逝,獨留青冢向黃昏。傷痛之餘,歸有光續寫《項脊軒志》,此時他已人至中年,十八歲時的豪情壯志雖未全消散,也被世事變遷所累,五味雜陳,欲說還休,只寫下「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之句,沒有年華易逝、睹物思人的慨嘆,一切卻盡在這質樸無華的寥寥數語中。

縈繞全篇的隱隱鄉愁

作為歸有光為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項脊軒,這間小閣子寫的「志」,它既有追思悼亡的傷痛,又縈繞著文學作品中永恆的主題——鄉愁。

在項脊軒讀書奮進的少年並沒有想到,他施展才學、報效國家的路竟會如此艱難。歸有光才名遠揚卻仕途坎坷,33歲才中舉,之後八次落第,退而潛心研學,門下弟子眾多。

其間很多身居高位之人向他伸出橄欖枝,明穆宗身邊有位紅極一時的宦官,惜歸有光之才想讓侄子拜他為師,數次表明拉攏之意,都被歸有光斷然拒絕。他有很多次機會可以藉助外力平步青雲,但他恪守信念、不事權貴,仕途之路不通便認真做學問,直到六十歲才入仕。才子暮年仍然心懷家國天下,做出了一番為民謀利的政績。

少年時的小閣子,在歷盡滄桑後漸漸成為前塵舊事,僅供追憶。「然自後餘多在外,不常居。」長大入世、經歷種種磨難,這份離愁也許是距離上的離家萬裡、不問歸期,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永遠回不到舊時的無奈。這絲絲愁緒,縈繞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頭。生命的長途跋涉中,每個人都是遊子。年歲漸長,回望滄海桑田諸事變遷,誰又沒有離情別愁?

諸般心事不足為外人道,只隱藏在記憶深處,卻被歸有光找尋了來,以極質樸清淡的文字寫了出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讀《項脊軒志》落淚的原因。為其真實,最動人心。

結語:

家族離散、自幼喪母、妻子早逝……歸有光六十六年的人生路程中經歷了很多人沒有的離亂。但他的作品淺白質樸而內涵厚重,一如他的品性為人,堅忍、剛毅甚至倔強。年少時不懂《項脊軒志》,如今才明白,穿越古今千年,成年人的悲歡竟是如此相似。

《項脊軒志》令我落淚,是否也喚醒了你的很多回憶?歡迎評論區交流。

END.

相關焦點

  • 你讀懂《項脊軒志》了嗎?真的知道歸有光想表達什麼嗎?
    這個小閣子,因歸有光一篇《項脊軒志》,聞名於後世。文中表現了他家族的興衰,描繪了他生命中幾個重要人物的形象:母親,祖母,妻子。是記錄也是緬懷,世人也多從這一方面來解讀此文,其實並無不妥。但仔細想來,《項脊軒志》是否僅僅想表達緬懷呢?
  • 項脊軒志——少年心事當拿雲,一路坎坷到淡泊
    《項脊軒志》是明代文學家歸有光所作的一篇回憶性記事散文。全文以作者青年時代朝夕所居的書齋項脊軒為經,以歸家幾代人的人事變遷為緯,真切再現了祖母、母親、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達了作者對於三位已故親人的深沉懷念。作者借一軒以記三代之遺蹟,睹物懷人,悼亡念存,敘事娓娓而談,用筆清淡簡潔,表達了深厚的感情。
  • 項脊軒志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餘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餘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 一天一篇文言文:《項脊軒志》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餘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上教版高一第二學期第16課無此段文字)  (下文作者寫了這篇志多年以後補寫的)餘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
  • 【美聲詩詞】歸有光:《項脊軒志》
    今天咱們要來聊一聊古文系列的最後一篇作品,明代散文家歸有光的《項脊軒志》。 說到《項脊軒志》,大家首先會想到的可能是那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這是全文的最後一句,其中飽含著對亡妻的深情和思念,給很多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 這些悼亡詩背後的愛情,看到第一個就淚流滿面!
    但是事實上,自西晉著名美男子寫下《悼亡詩》三首,悼念亡妻後,悼亡詩已專指悼念死去妻子的詩篇。又值清明時分,我們整理了幾首著名的悼亡詩及其背後的愛情故事,以緬懷那些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溫情與感動。【愛情故事】潘嶽即古代知名的美男子潘安,雖然長得英俊不凡,但潘嶽用情專一,《悼亡詩》即潘嶽悼念亡妻楊容姬所作。楊容姬出生名門,是西晉書法家戴侯楊肇的女兒。潘嶽12歲時與楊容姬訂婚,雙方共同生活了二十四年。楊容姬死後,潘嶽為其著有《悼亡詩》三首。自此以後,悼亡詩專指悼念亡妻的詩篇,不包括悼念其他亡者之作,由此可見潘嶽《悼亡詩》對後世的影響。
  • 課文閒識:《項脊軒志》
    但是我又是一個常常為俗務糾纏而煩惱不已的人,平時一糾結就沒有了寫東西的興趣與勇氣,再加上也覺得自己所談不過是一些尋常道理,登不得大雅之堂,還沒有開始寫就已經洩氣了。今天勉力寫了一段,很想聽聽大家的意見,還望諸位不吝賜教啊。 《項脊軒志》是歸有光的名篇。歸有光是唐宋派的代表人物,說到唐宋派,就要說一說明代的文壇了,明代開始的時候,還有些可以看看的文章,比如宋濂、劉基等。
  • 悲情項脊軒
    悲情項脊軒項脊軒,像一位老人歷經百年滄桑,見證著歸氏家族的興衰。
  • 回味經典:項脊軒志
    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家有老嫗,嘗居於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餘泣,嫗亦泣。餘自束髮,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餘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 余光中寫《鄉愁》只花了20分鐘 詩文收錄兩岸三地教科書
    詩文收錄兩岸三地教科書   曾有記者採訪余光中時問他:「聽說您寫出《鄉愁》只花了20分鐘,很多人想知道,您當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余光中這樣回答,有朋友說:「你文思怎麼這麼快呢?20分鐘就寫完了?」我說這種情緒壓在我心底已經20多年了。我離開大陸時,那時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都還寫不出這樣的詩句。
  • 【幾多悲傷寄幽冥】古代悼亡詩賞析
    在中國的詩歌史上,愛情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從詩經的「關關雎鳩」開始,歷代文人寫下了無數美麗動人感人至深的愛情篇章。而在這些愛情詩之中,最感人,最悲慘,最催人淚下的一個種類,就是悼亡詩。 這首詞被譽為悼亡詞中的頂尖之作,那種似夢似幻的懷想與思念,那種天人永隔的哀痛和傷心,使之斷腸的何止是千年前的蘇軾。 另外還有一首與蘇軾的【江城子】齊名的名篇詩作,名列四大悼亡詩之中,就是賀鑄的【半死桐】。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壠雨依依。
  • 親情與愛情如何抉擇?
    而當有一天我們因為孝道與愛情而無法選擇之時,我們又應該如何抉擇呢?父母將我們帶到了這個世界,養育與教導著我們,我們承受著養育之恩,我們必須盡我們的孝道,甚至有的時候不可以違背他們的想法,那是因為我們心中具備的親情,具備孝義的美德,從古至今如此。而愛情是那個讓我們心跳不止小鹿亂撞的人。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 貴州作家·微刊||​我們為什麼寫不好親情詩?或相關親情詩的話題(評論)
    僅以中國詩歌為例,如從先秦詩歌之首的《詩經》,包括《詩經·邶風》《詩經·小雅》等裡的親情詩,到魏晉之際曹植的《七步詩》到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再到北宋詩人陸遊的《示兒》、南宋詞人李清照的《聲聲慢》、清納蘭性德為亡妻盧氏所寫的悼亡詩,聞一多的《七子之歌》、海子的《亞洲銅》、呂德安的《父親和我》、張楚的《姐姐》、翟有明的《母親》、沈浩波的《蝴蝶》等等,或者也包括現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這些都是詩歌史上的名篇
  • 余光中最經典的八首詩,愛那首《鄉愁》,是否也能勾起你的鄉愁?
    初識余光中還是他那首最著名的《鄉愁》,這首詩是余光中1972年所寫,這是因為他跟隨父母在1949年便離開故鄉,在強烈的思鄉之情中,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完成。余光中是江蘇人,出生在南京,母親是常州武進人,妻子也是江蘇常州人,所以他也自稱為「江南人」。余光中與妻子範我存結婚61年,兩人相知相惜,成為一代佳話。作家張曉風曾這樣形容他倆的愛情:余光中是眾人汲飲的井,而範我存,就是那位護井人。
  • 賞析杜甫和余光中詩歌裡的鄉愁
    一鄉愁是一個永久的話題。因為人總是在四方走動的:古人的宦遊,即離家去外地做官;遊學,離家去讀書學習;因動亂去他鄉避亂謀生;離家去外地當差;離家去周邊經商……只要離開家園,我們總是會想家的。在忙碌之餘總是會產生一些鄉愁。鄉愁,離別,愛情,是古今中外詩人們的三大常見主題。今天我們就來讀兩首關於鄉愁的詩。
  • 深夜夢見亡妻,他寫下「千古第一悼亡詞」,開頭13字讓人淚崩
    如果要你說出古代詩詞都有哪些題材,你肯定都能隨便例出幾個,比如愛情、親情、哲理、送別、勸學、諷刺等等。但如果要你舉出這些題材中最讓人不忍卒讀的一種,你還能舉得出來嗎?我相信也沒有問題,因為我們都學過北宋大文豪蘇軾一首著名的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這首詞的題材就是能讓人不忍卒讀的——悼亡詞。
  • 說說親情,友情,愛情
    我們每個人呱呱墜地後就擁有了親情,漸漸的有了友情,愛情等,與父母的親情,我們得之是最容易的,他們會無條件對你好,與兄弟姐妹的親情,小時候會吵吵鬧鬧,長大後各自成家立業會聯繫的少,這親情也是需要我們花心思經營的;友情,愛情更是需要我們去經營,才能有收穫。
  • 人文課堂|千古悼亡與愛情宣言
    《不合時宜——東坡人文地圖》,作者王文正傾心五年,行程數萬公裡,翻閱上千萬字典籍,以蘇東坡的生平為線索,以其足跡所到的城市為節點,以嚴肅的研究態度、活潑的文字風格,發掘出蘇東坡在各個城市中的所作所為、所感所想,將這些「城市」節點串在一起,著成了這本完整的東坡傳記。同時,本書還照應近千年來文人學者對蘇東坡的評價與紀念,增強了「東坡文化」的縱深感和歷史感。
  • 白居易這首悼亡詩經歷千年依舊讓人動容
    人生就是一場體驗,體驗親情、愛情、友情,七情六慾誰沒有?我們歌頌親情的無私奉獻,感動於愛情的刻骨銘心,而友情總是不被看好的那一個。從小到大,總是有一種這樣的聲音。不要對朋友太好,因為他們始終是外人。不要太相信朋友,因為「知人知面不知心」。但是有這麼一段友誼,他們甚少相見但是甚是想念,一些小事都要。他們就是白居易和元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