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作家·微刊||​我們為什麼寫不好親情詩?或相關親情詩的話題(評論)

2021-02-23 貴州作家

面對這個話題,我們首先需要追問或質疑這個表述及其觀點,「我們寫不好親情詩?」或者這個陳述句換成疑問句,「我們真得寫不好親情詩嗎?」那麼,它是一個必然性的結論,還是一種或然性的推論呢?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需要從頭至尾地反思這個假設命題。

首先,我們須從「親情詩」的界定來審視這個問題。那麼,什麼是「親情」?所謂的「親情」,即基於血緣或婚姻而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包括以家庭為核心的父親、母親、妻兒、兄弟姐妹以及同族、姻親等血緣網絡。它是人類社會組織中最為基礎的情感關係,是維繫人際關係的根基之一。具有從生物的人到社會的人的一個關鍵的關係紐結,且被人類社會賦予各種複雜的功能,是人類文化的產物,是人類文明化的一個過程。明確什麼是「親情」之後,再來看什麼是「親情詩」,即以詩的形式表達這類情感關係的作品。

其次,我們再回溯到人類詩歌史中去反觀這一命題。那麼,在人類詩歌史上,這一類的詩歌少嗎?或者寫得不好嗎?僅以中國詩歌為例,如從先秦詩歌之首的《詩經》,包括《詩經·邶風》《詩經·小雅》等裡的親情詩,到魏晉之際曹植的《七步詩》到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再到北宋詩人陸遊的《示兒》、南宋詞人李清照的《聲聲慢》、清納蘭性德為亡妻盧氏所寫的悼亡詩,聞一多的《七子之歌》、海子的《亞洲銅》、呂德安的《父親和我》、張楚的《姐姐》、翟有明的《母親》、沈浩波的《蝴蝶》等等,或者也包括現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這些都是詩歌史上的名篇。那麼,我們得出如此結論(「我們寫不好親情詩?)的依據又是什麼?

當然,在中國這樣一個詩歌大國裡,我估計每一個寫詩的人大概都寫過「親情詩」吧!它既是我們的根脈所在,又是我們作為一個生命個體成長經歷與人生體驗的重要場域,甚至左右了我們的人生,培植了我們的個性。如此深切而濃稠的情感體驗,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成長記憶。詩歌,作為對生命記憶的詩性書寫,親情,是一個繞不開的磁場。但也不可否認,當會不會寫詩或寫好寫不好詩的人,都在用分行的文字表達親情時,它就有可能導致「親情詩」的泛濫,尤其是以感恩、苦難、懷念為統一的情感訴求時,「親情詩」的同質化現象也就凸現出來的。在這裡,因為與親人的日常化生活的共情體驗,能否拉開距離審視它、反思它、詩化它,且有許多不易言說的傷與痛,包括隱私等,這確實構成一種考驗。又或者以否定的、暴露的、批判的姿態寫作,又似乎存在一些不便利的、不道德的或者被禁止的,且親情因局限於倫理的訴求,而很難被深受孝親文化浸淫的詩人有勇氣去剖析、透射「親情中的不適」!如果再深一層,我們會發現:無論是被親情所寵愛還是被親情所傷害,我們中國人都有一種美化親情的本能衝動,卻極度缺乏對這種「美化本能」的剖析與反思,從而規避「親情中的惡」。如此之故,就更難有詩人跳出感恩、苦難、懷念的情感模式,勇於透過親情透射人性的複雜性。這或許就是「親情詩」多且泛濫但又很難寫好的部分原因吧。

其三,結合以上的例證,我們再來審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親情書寫」。就中國傳統文化而言,它是一個以血緣-地緣而建立起龐大社會組織的傳統國度。對血緣關係的注重,對地緣關係的倚重,對鄉土人情的依戀,在整個社會制度、禮俗及文化形態中,是極為顯著的。那麼,它真得缺少「親情詩」或「寫不好親情詩」?例如《詩經》裡的《邶風·燕燕》等大量的「親情詩」,還有《孔雀東南飛》《木蘭詩》等等。尤其是在人類文學母題上,「母神崇拜」就是一個恆久的母題。而父-子、君-臣、家-國的制度文化與效忠理念,也是浸淫在每個華夏子孫的骨子裡,在忠君愛國的思想下,陸遊的《示兒》裡無疑既有君臣又有父子,更是家-國一體的呈現。當然,陸遊與唐婉之間的婚戀詩,尤其是那首《釵頭鳳》;李清照思念趙明誠的那首《聲聲慢》,都是男女之間夫妻情義的千古名唱,還有那許許多多的怨婦詩、悼亡詩、思鄉詩等。當然,在一個將血親倫理不斷拓展、蔓延到整個社會制度的國家,它似乎弱化了父子之間、母子之間、夫妻之間、兄弟之間等親情關係的簡單的、直接的表意性,實則是因為父-子倫理、君-臣關係、家-國情懷而將親情表意進行轉換、升級、擴展或者泛化。中國傳統的孝親文化,表層結構是基於血親倫理的實踐,深層結構卻是權力政治的訴求,是等級秩序與家-國政治延伸至以「家庭」為單位的末梢神經系統。當然,就我們所能讀到的歷代「親情詩」而言,它無疑存在一個被不斷篩選、過濾、賦值的經典化的過程。因此,歷史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革,加之各類因素的考量,使得我們所能讀到的「親情詩」都或多或少具有了一定的「述史」功能,這個過程是否會過濾掉那些「簡單的」「直接的」抒寫親情而無宏大意義的作品呢?

與此同時,我們又會看到中國血親傳統的另一個面相,這就是由「血親倫理」這個人際關係的核心軸所泛化、蔓延,進而固化了父-子/君-臣/家-國的等級權力關係及管理制度。李澤厚先生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說到,「中國古代思想傳統最值得注意的重要社會根基,我認為,是氏族宗法血親傳統的強固力量和長期延續。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決定了中國社會及其意識形態所具有的特徵。」與此同時,它作為中國傳統社會的核心組織力,甚至將社會各類關係也血親化,導致血親關係內部糾葛了諸多複雜的利益訴求。具體來說,因血緣關係而建立的有等級差別的血親倫理,構築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家國體制,這又使得血緣親情成為封建王朝中政治鬥爭的殉葬品,曹植的《七步詩》就是如此。在這裡,封建王朝血親倫理鑄就的是血緣親族的內部血拼,並成為封建王朝一道特有的文化風景,瀰漫於封建王朝政權更迭的歷史之中。

最後,相比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親文化」,我們再來審視西方傳統文化中的「弒親文化」。就西方文化而言,自古希臘神話到悲劇藝術的繁榮,「弒親現象」極為常見。究其原因:海洋文化的流動性與個體自我意識的萌生,加之法的觀念與法律體系的成熟,有助於清理血親關係在人際利益關係上的模糊性,促生了西方主體性哲學的誕生。例如,柏拉圖《理想國》裡有城邦秩序、民眾的教育、角色分工、城邦正義等等,卻沒有局限於血緣親情的「家」及其家族意識。他所要成就的,就是城邦體制中的市民職責與社會倫理。自此之後的種種變革,在西方文化中,個體、自我、主體性,是一切文化活動的主旨,無論是詩歌、小說、戲劇,還是法律、哲學與政治。基於此的文化形態,在西方詩歌史上,男女兩性之愛與兩性之戰是交織、疊合在一起的,它是西方兩性文化的衍生物。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弒父現象」「父子矛盾」「代際衝突」形成了一個長長的文化脈絡,其內在的複雜性,非簡單的某一視角所能涵蓋。

例如:從《俄狄浦斯王》到《哈姆雷特》,再到《群蠅》,演繹在血親內部或家族內部的復仇與廝殺,其指向都是超溢於血親之外的,或者是城邦正義,或者是自我意識的覺醒,又或者是民眾的自由與解放,但唯獨不是維護血親秩序的穩固性。此後,馬克思、弗洛伊德、福柯、哈貝馬斯等等西方學者,一個個不斷地走向了「弒父」的文化反叛之路。例如,從馬克思《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到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他們對私有制的分析與批判,無形中具有一種拆解血緣親屬及家庭觀念的「弒父」效應。尤其是在針對血緣親屬的家庭觀念的文化批判中,以血緣親屬關係建立的家庭形式被認為是「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蠻民族的社會制度中起著決定作用」。如此再來反觀《增廣賢文》中所說的「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現象,不知這是動物的人性化還是人的動物性,又或許是人類較初級的情感狀態吧?正如恩格斯認為「親屬關係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蠻民族的社會制度中起著決定作用」。或許馬、恩的言論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那麼,親情是否是人類野蠻狀態(蒙昧狀態)的牽絆?它是否是一種封閉的、保守的、自私的情感關係。例如,在中國傳統血親倫理的禁錮下,親情使子輩在父輩面前不是唯唯諾諾就是弒父殺親;親情使男女之愛只能局限於姑舅兄妹,賈寶玉只能在寶、黛之間選擇,卻絕對不能愛上侄媳婦秦可卿;親情使中國的家族式企業模式只能約束經濟實體的發展(如《金翼》);親情使中國傳統政治淪為家族間的聯盟或內訌……儘管孟子也曾勸誡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惜,他說的是君主的仁政,卻不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自由與博愛。

所以,人類詩歌史中關於親情的抒寫,很有可能存在一些複雜的轉化、升級、擴展或泛化,這才是需要我們深入探究的地方。

《一體》

伊莉莎白·吉寧斯

 

 分開躺著,兩人各在一張床上。

 他拿著一本,燈開到很晚,

 她像一個女孩想著童年,

 所有人都在別的地方——仿佛他們在等待

 什麼新的事情:他拿著的書沒讀,

她的眼睛盯著頭上的影子。

 

浮起,像失事船隻的殘骸,自一種往昔的激情,

他們躺著,該有多涼。他們很少接觸,

即便接觸也不過像懺悔

自己情感太少——或者太多。

貞節直視她們,那目的地

他們一生都是一種準備。

 

奇異地分開,卻又奇異地結合

沉默在他們之間像一條線,系持

 而又不捲起。時間本身就是一根羽毛

觸摸他們,輕輕。他們是否知道他們老了,

這兩個人,我的父親和母親

從他們的火焰中我出來,還未冷?

 ——新旻譯,《歐美現代詩歌流派詩選·中》

——作者在「貴陽詩歌沙龍」上的發言

相關焦點

  • 貴州作家·微刊|讀詩碎語——讀牧之的詩集(隨筆)
    貴州省作家協會主管【貴州作家·微刊】以展示貴州作家創作成果、關注文學新人、多視角反映貴州文學生態為己任。每周一、三、五更新  NO·631貴州作家·讀後枕邊擺有一摞書,是牧之的五本詩集:《依然如故》《馨香依然》《紙上人間》《風在拐彎處》《牧之詩歌選》。
  • 貴州作家·微刊|貴州區域詩展之平壩篇
    貴州省作家協會主管 【貴州作家·微刊】以展示貴州作家創作成果、關注文學新人、多視角反映貴州文學生態為己任。每周一、三、五更新  NO·591貴州作家·平壩詩篇編者按:千年風韻,百年新詩。為區域性展示貴州詩人風採及貴州現代詩歌創作成果,貴州作家·微刊開設了「貴州區域詩展」專欄,陸續對全省各縣(市、區)堅持創作的詩人及其現代詩歌作品進行集中展示。
  • 一首小詩將血濃於水的親情,雪中送炭的溫馨,寫的感人至深
    這首詩的題目是《喜外弟盧綸見宿》,所謂外弟,就是表弟,司空曙和盧綸同屬於「大曆十才子」,又是表兄弟。從詩中可以看出他倆的關係很親密,感情很真摯,而且可以感受到詩人生活境遇的悲涼。恰在這時表弟盧綸來看望他並且留宿,血濃於水的親情本來就令人安慰,特別當你需要雪中送炭的時候,這種情形就更加讓人感覺溫馨和感動,這首詩正是詩人這種境遇和感受的寫照。詩人是怎麼表達的呢?
  • 詩寫得不好,詩寫得不好,詩塗得不好,三萬多個讚美名不副實
    不過,我經常喜歡看網上評論,高手在民間是名不虛傳。很少有人在網上評論也寫過詩或印過油,我覺得比郭德綱和于謙好,為什麼人們不讚美他們呢?相反,他們被認為是「詩仙詞聖」,因為他們是名人。只要你是名人,就有太多的人捧臭腳,這只能說明社會的頹廢,一是阿諛奉承盛行,二是無知者多而不知情,你為什麼這樣做?你有多難過。所以說到他們的詩,我覺得他們寫得不好,寫得也不好。既然我感興趣,我們就談談詩歌和打油詩吧。
  • 貴州作家·微刊|寫在臉上的勳章(隨筆)
    貴州省作家協會主管【貴州作家·微刊】以展示貴州作家創作成果、關注文學新人、多視角反映貴州文學生態為己任。每周一、三、五更新  貴州省作家協會「眾志成城 共戰疫情」徵文選登寫在臉上的勳章作者:查世霖在這場疫情之戰中,有兩個非常年輕的醫務人員,她們同框出鏡,自拍了一個抖音短視頻,標題為:《下班了》。
  • 留給未來的文化記憶——《膠東作家親情散文選》後記
    那麼,我要告訴作者我們編者的主張:文章不是寫給一個人看的,我們這本書是要存史的,是要留給未來的;有的作者文字寫得太實了寫得太痛了,因此讀者向我反映不敢點擊連結看。為什麼呢?有的作者將病理寫得太實在了,近似有些醫學研究的角度。從文學角度出發,這都可以省去和虛擬的。龍口作者劉小愷很細膩,她寫小姨得了一個病,一個很不好的病,文字就寫得很節制,有文字的朦朧美。我曾經點讚過。人都是有情感的。
  • 貴州作家·微刊|各美其美,百花爭妍——2019年貴州少數民族文學...
    貴州省作家協會主管【貴州作家·微刊】以展示貴州作家創作成果、關注文學新人、多視角反映貴州文學生態為己任。貴州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門類多樣,涵蓋小說,散文,詩歌,散文詩,文學批評,報告文學,網絡文學;創作題材豐富,既有大量的現實題材作品,也有在藝術手法上不斷探索進取的作品。文學作品既與時代同步,同時有著鮮明的民族個性和地域特色。
  • 全國首屆「無量杯」詩酒融合文學作品大獎賽入圍作品展:依水
    先後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解放軍畫刊》《前線報》《福建日報》《江西日報》《井岡山報》《中國風》《關東文苑》《世紀詩典·中國優秀詩歌精品集》《中國當代愛情詩典》《中國親情詩典》《新詩百年·中國當代詩人佳作選》《新時代詩典》《大西北詩人》《漢詩世界》《中國當代詩人詩選》《2018詩歌年鑑》《中華當代詩典》《詩中國雜誌》)《中國詩人生日大典》《中國當代詩詞集》《中國當代·詩歌作家》《中國當代詩詞集》
  • 貴州詩歌 • 微刊 II 遠山遠水 II 安娟英的詩
    褶皺裡長岀南宋的青苔歲歲蓄芳花黃又花落(誰來與我們共幹同飲?) 凢卷詩經難解花期呀清照姐呀我與你同患一種暗疾一樣地瘦的更瘦。黃的更黃你說我如今銷不銷魂又何用? 卻又如何能停歇或解開你 我一樣的愁結斷腸?
  • 英子評詩微刊第224期||【詩說薦裁】第4輯:趙寶海•薜蘿和螢火
    絕句不好寫,五絕尤其難為,它的二十個字等於二十位將軍,它們之間沒有高低主次,只有崗位和責任的不同,只有不計較位置的相互配合;所謂居於「次要地位」的,負責鋪墊,斷不可缺,沒有鋪墊何以有升華?如無重要崗位的閃光,何以彰顯鋪墊的重要。      一首好詩,是一個公式,或者是一個「智力的空間」,讀者自可根據自己的學識、智慧和人生經驗得到自己的心裡感悟和美學體驗。
  • 五首詩,道盡骨肉親情,每一首都讓人掉淚
    1古詩中寫到友情和愛情的詩句很多,寫到骨肉親情的很少。 下面五首詩,有的寫給兒女,有的寫給兄弟姐妹,無不感情真摯,感人至深,讀來幾欲淚下。寄東魯二稚子李白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復茫然。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
  • 8句關於親情的古詩句!親情之歌,感動到流淚!
    8句關於親情的古詩句!親情之歌,感動到流淚。1.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誰說那寸長的小草不會報答那春天的陽光對自己的照耀呢?這句話是用來比喻兒女對父母的心意不能報導父母的恩情。2.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 李儀:讀兩首詩
    這首詩寫得較早,當時在天涯社區一經發出就引來一片喝彩聲。而我也認為這首詩寫得不錯,最大的特點就是「平地起意象」,首行「母親已經盤踞在我的腹中」,非常意外,非常突兀。本來母女關係有個先來後到,但是在後現代的表現手法裡,顛倒了這個關係。因為是突如其來,這就不能不讓讀者目瞪口呆。好吧,既然你把自己逼到牆角,推到懸崖,那麼我們就要看你怎麼轉身,怎麼下來。
  • 興安萬裡·閱讀有你 | ​胡麗英與您分享《余光中詩精編》
    興安萬裡·閱讀有你 | ​胡麗英與您分享《余光中詩精編》 2020-12-12 15: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棗香詩畫微刊第十五期《詩海拾貝》 浮生莫負秋光景 筆底常留蝶夢詩
    因此在寫詩歌時,根據情境的需要,必須講究詞義,並講究與詞義有關的聲音。《文賦》中已談及。請看事例:賈島推或敲不定時,撞上了韓愈,韓定為敲字。有人解釋,敲字好,就在於敲比推發音響亮。這一響亮的字音,就反襯出了當時情境的靜寂。正同「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道理一個樣。杜甫《詠懷古蹟》「群山萬壑赴荊門」,為什麼不是習慣用法「千山萬壑」呢?
  • 草堂讀詩|賞析:王立世《月》
    媽媽漫不經心地說長大了自己會拴的現在拴風箏的線丟了月比我童年還遙遠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聽堂FM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 「草堂讀詩」剛剛我們聽到的是王立世的詩作《月》,今天我們一起來賞析這首詩。首先來認識一下詩人:王立世,六零後,山西山陰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在《詩刊》《中國作家》等國內外多家報刊發表詩歌1000多首,作品入選《新世紀詩典》等70多部選集。獲全國第二十五屆魯藜詩歌獎、第三屆中國當代詩歌獎等多種獎項。
  • 七絕·題丁香剪紙詩十首/崑崙lsm
    筆墨天方給你翅膀,帶你飛向詩和遠方! 筆墨天方投稿郵箱: 七絕·題丁香剪紙詩十首 /崑崙lsm 好在生靈人懂愛,感恩知報鑄親情。
  • 【親情永在 家永在】 文/阿春
    親情永在 家永在文/阿春      進入臘月,過年的腳步一步步臨近,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我的思緒也是滿滿的。      幾十年了,每逢過年,我們都奔著爸爸去,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紅紅火火和和睦睦的春節。今年,爸爸不在了,我們兄弟姐妹難道真的如一盤散沙,各奔東西?我不甘心呀!      數千年來,春節已成為中國人重要的傳統佳節,被演繹成為親人間的團聚,無論行多遠,也要回到自己的家,與親人歡聚一堂。
  • 全國首屆「無量杯」詩酒融合文學作品大獎賽入圍作品展:談生忠
    無量頌談生忠 喝的是無量酒拜的是無量佛走在這寬闊的大道上
  • 《貴州作家報》紙刊正式與讀者見面
    娛道文化傳媒訊 《貴州作家報》是由貴州省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強、訪問量最高的文學網站——貴州作家網主管主辦,貴州作家聯誼會、貴州文學基金會協辦,刊頭由貴州籍全國著名軍旅作曲家、作家、貴州作家網顧問杜興成老師題字,報社社長由貴州作家網執行主編郭太東兼任,報社主編周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