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本品為睡蓮科植物蓮的乾燥葉。
採收加工
夏、秋二季採收,曬至七、八成幹時,除去葉柄,折成半圓形或摺扇形,乾燥。
性狀鑑別
本品呈半圓形或摺扇形,展開後呈類圓形,全緣或稍呈波狀,直徑20~50cm。
上表面深綠色或黃綠色,較粗糙;下表面淡灰棕色,較光滑,有粗脈21~22條,自中心向四周射出;中心有突起的葉柄殘基。質脆,易破碎。稍有清香氣,味微苦。
化學成分
葉含蓮鹼、荷葉鹼、原荷葉鹼、亞美罌粟鹼、前荷葉鹼、N-去甲基荷葉鹼、D-N-甲基烏藥鹼、番荔枝鹼、鵝掌楸鹼、槲皮素、異槲皮甙、蓮甙、酒石酸、檸檬酸、蘋果酸、葡萄糖酸、草酸、琥珀酸、鞣質。還含抗有絲分裂作用的鹼性成分。
性味歸經
苦,平。歸肝、脾、胃經。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
禁忌
升散消耗,虛者禁之。
功效
清熱解暑,升發清陽,涼血止血。用於暑熱煩渴,暑溼洩瀉,脾虛洩瀉,血熱吐衄,便血崩漏。荷葉炭收澀化瘀止血。用於多種出血症及產後血暈。
用法
內服:3~9g;鮮品15~30g;荷葉炭3~6g。--《中國藥典》
內服:煎湯,1~3錢(鮮者0.5~1兩);或入丸、散。--《中藥大辭典》
外用:搗敷、研末摻或煎水洗。--《中藥大辭典》
內服:煎湯,3-10g(鮮品15-30g);荷葉炭3-6g,或入丸、散。--《中華本草》
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中華本草》
荷葉附方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1、治秋時晚發之伏暑,並治溼溫初起
連翹三錢(去心),杏仁二錢(去皮、尖,研),瓜蔞殼三錢,陳皮一錢五分,茯苓三錢,制半夏一錢,甘草五分,佩蘭葉一錢。加荷葉二錢為引,水煎服。(《時病論》)
2、治陽水浮腫
敗荷葉燒存性,研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日三服。(《證治要訣》)
3、治雷頭風證,頭麵疙瘩腫痛,憎寒發熱,狀如傷寒
荷葉一枚,升麻五錢,蒼朮五錢。水煎溫服。(《內經類編試效方》清震湯)
4、治陽乘於陰,以致吐血衄血
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各等分。上研,丸雞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婦人良方》四生丸)
5、治吐血不止: 一、經霜敗荷葉,燒存性,研末,新水服二錢。(《肘後方》)二、嫩荷葉七個,擂水服。(《綱目》)
6、治吐血咯血
荷葉焙乾,為末,米飲下二錢匕。(《經驗後方》)
7、治崩中下血
荷葉(燒研)半兩,蒲黃、黃芩各一兩。為末。每空心酒服三錢。(《綱目》)
8、治下痢赤白
荷葉燒研,每服二錢;紅痢蜜、白痢沙糖湯下。(《綱目》)
9、治產後血運,煩悶不識人,或狂言亂語,氣欲絕
荷葉三片,蒲黃二兩,甘草二兩(炙微赤,銼)。上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入生地黃汁一合,蜜半匙,更煎三、五沸,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荷葉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