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 1937年險遭日本鬼子掠奪的書法瑰寶《瘞鶴銘》,據傳是王羲之...

2021-01-13 騰訊網

鶴州零拓本《瘞鶴銘》高清

《瘞鶴銘》部分文字拓片

《瘞鶴銘》的懸念

文丨東方曉

1937年12月8日下午,侵華日軍第13師團天谷、安達兩部隊,用大炮轟開鎮江南門,置古城於水火。與此同時,一艘懸掛太陽旗的快艇隱身在硝煙中,直撲孤懸於長江與京杭運河交匯處的焦山島。別看鬼子數量不多,但他們卻是日本「金百合計劃」專家組成員,受天皇密令,專為掠奪中國文物而來。此行目標是搜尋一塊垂涎已久的書法瑰寶《瘞鶴銘》殘碑。

日文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創製的,古代日本的書法家無不是靠臨寫中國碑帖成長起來的。如平安時代(794-1192)書界第一高手空海,被譽為日本王羲之;書法家嵯峨天皇承襲的是唐代歐陽詢書體;江戶時代(1603-1867)晩期越後國(今新潟縣)光昭寺法師大愚良寬,正是因為研習推廣《瘞鶴銘》才得以成為書界一代宗師。此時,日本人卻用野蠻對付文明,變窺視為公開搶劫了。可令他們失望的是,即便把收藏殘碑的定慧寺翻了個底朝天,始終一無所獲。其實,早在前一天,定慧寺群僧在雪煩法師的指揮下,把《瘞鶴銘》殘石推倒,埋藏在焦山腳下隱僻之處,方才逃過此劫。

《瘞鶴銘》五石整拓本,清中期拓。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現於焦山瘞鶴銘亭中的五方《瘞鶴銘》原石

瘞鶴銘亭

「瘞」讀yì,作「埋葬」解,古文中常用,如稱殉葬的金玉器物為「瘞藏(yìcáng)」:美女離世被喻作「瘞玉埋香」等等。用現代語言來解釋,所謂《瘞鶴銘》不過是一篇埋葬家鶴的祭文,但是,這塊立於焦山西麓峭壁上的摩崖石刻,在書法史上卻具有標誌性的意義,它不同凡響的藝術價值、撲朔迷離的「身世」以及跌宕多舛的命運,一直成為歷代方家高堂書齋之議題,升鬥小民街頭巷尾之談資。

領冠古今之作 引無數名家折腰

據宋代著名書法家黃長睿考證,《瘞鶴銘》鐫刻於南朝梁天監十三年(514)。內容雖不出奇,但書法卻非同一般:落筆超逸,點畫靈動;寬綽舒雋,恬淡衝融;古拙奇峭,飛逸偉雄;超凡脫俗,道骨仙風。前承魏晉,後啟隋唐。既有北朝書法的奇肆縱放,又有南朝書法的圓轉瀟灑;既有隸書的厚重古樸,又有楷書的規矩端莊。源自篆隸,歸於行楷,是楷隸相間的經典之作。古今但凡習字之人無不以此為師,各朝書家多有仿墨傳世。

歷代名流對《瘞鶴銘》的好評亦不勝枚舉,北宋詩詞兼優的書法家黃庭堅認為:「《瘞鶴銘》,大字之祖也」;「大字無過《瘞鶴銘》」;「其勝乃不可貌」以及「欲學書者當以丹陽《瘞鶴銘》字為則」。南宋書法家曹士冕著《法帖譜系》云:「焦山《瘞鶴銘》筆法之妙,為書家冠冕。」明代學者王世禎評價:「此銘古樸奇峭,雄偉飛揚,固書家之雄。」清著名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學家翁方綱說:「寥寥乎數十字之僅存,而賅兼上下數千年之字學。六朝諸家之神氣,悉舉而淹貫之。」清書學理論家包世臣在《藝舟雙輯》中稱:「南朝遺蹟唯《鶴銘》、《石闕》二種,蕭散駿逸,殊途同歸。」清代文學家劉熙載在《藝概》中說:「《瘞鶴銘》剝蝕已甚,然存字雖少,其舉止歷落,氣體宏逸,令人味之不盡。」近代著名政治思想家、學者康有為贊曰:「溯自有唐以降,楷書之傳世者不啻汗牛充棟。但大字之妙莫過於瘞鶴銘。因其魄力雄偉,如龍奔江海,虎震山嶽。」

北宋·米芾 觀《瘞鶴銘》題刻

清六舟僧拓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瑞清(左)、曾熙(右)臨瘞鶴銘

《瘞鶴銘》並跋 張大千藏本

既然是名揚天下的書中極品,那出自何人之手當然是後人必須弄清楚的重要議題。可遺憾的是,碑上只留下「華陽真逸撰上皇山樵正書」這樣一個虛無縹緲的款識。因此,眾人只能把與這幾個字有關聯或字形字風相似的知名書家排查一遍,基本鎖定七個人。

第一個焦點人物是東晉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號澹齋,官拜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書聖」。山東琅邪(今臨沂)人,少從著名女書法家衛夫人衛鑠(王羲之姨媽〕習書,隸、草、正、行各體皆精,但真跡無存,傳世均為臨本。其行書《蘭亭集序》、《快雪時晴帖》、草書《初月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平生愛鶴。當然,與《瘞鶴銘》扯上關係並非僅因這一簡單緣由。

黃庭堅在《題瘞鶴銘後》云:「右軍嘗戲為龍爪書,今不復見,餘觀《瘞鶴銘》勢若飛動,豈其遺法耶。」認為是右軍龍爪書遺法,非右軍不能為。

梁啓超題《僧鶴洲零拓本瘞鶴銘》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在其所撰《集古錄》中曾引用唐人孫處元《潤州圖經》的一句:「右《瘞鶴銘》,......按《潤州圖經》以為王義之書,字亦奇特」。北宋詩人蘇舜欽等人亦贊同此說。

另有人考證,王羲之夫人乃京口(鎮江)人氏,《瘞鶴銘》出自其夫之手亦屬當然。鎮江坊間流傳這樣一個故事:王羲之遊焦山時巧遇仙鶴盤旋於天,感嘆良久。主事和尚便贈鶴一對。隔年雙鶴死去,王則寫此銘以祭奠雲。還有人指出,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諭示《瘞鶴銘》是王羲之親筆:「要其蒼勁蕭朗,非晉人不能。黃庭堅有『大字無過瘞鶴銘』之句,致不虛也。」

著名教育家、書法家李瑞清在《跋自臨瘞鶴銘》中也認為是王羲之所書:「此與《黃庭》同一機杼,《潤州圖經》以為右軍書,非妄語也。近代考據家必以右軍不在江陰,泥矣。」

第二個焦點人物是梁朝陶弘景。

陶弘景,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號貞白,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齊梁間道士。善書法,尤精行書。入齊,得齊高帝賞識,20歲引為諸王侍讀,後拜左衛殿中將軍。梁滅齊後,於梁武帝永明十年(492)辭官,隱居道家聖地句曲山(茅山),習「五禽術」,也好養鶴,更為奇巧的是,他晚號華陽真逸,與《瘞鶴銘》「華陽真逸」正合。

認為《瘞鶴銘》為梁代陶弘景所書的有宋人黃長睿,依據是陶弘景隸書、行書均佳,當時他已解官歸隱道教聖地鎮江茅山華陽洞,故認為屬於他的墨跡。

楊守敬跋李國松本《瘞鶴銘》上海圖書館藏

清詩人、書法家陳奕禧在《隱綠軒題識》中也認為是陶弘景書:「華陽隱居,陶弘景所自稱也,《瘞鶴銘》所以定為貞白書。

晚清詩書畫家何紹基撰《東洲草堂金石跋》時寫道:「自來書律,意合篆分,派兼南北,未有如貞白《瘞鶴銘》者。」

包世臣依據《天監井欄》與《瘞鶴銘》筆法結構考證,認為當是陶弘景書:「《天監井欄》在茅山,可辦者尚有數十字,字勢一同《瘞鶴銘》,其字同者,則筆法結法悉同,可證《瘞鶴銘》為隱居書......」

剩下的五人為王瓚(焦山有其一詩刻,字畫均與《瘞鶴銘》相似)、顧況、皮日修、顏真卿、上皇山隱士等,但都沒有確證據可考。

命運起伏跌宕 讓古今文人唏噓

《瘞鶴銘》問世初始並不為人所熟知,靜靜地立於焦山西麓。據說第一個記載它的是前面提到過的《潤州圖經》,遺憾的是該書已經失傳。

晚唐大曆年間,《瘞鶴銘〉遭雷擊崩塌,墜江隱跡,在水底一躺就是300年。直至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冬季枯水季節疏浚水道時,石碑露出水面,被時人所關注,撈起後復歸原處,從而引得好事者慕名前來,或觀賞摹拓,或研究推敲。一時間名聞遐邇,引無數文人墨客折腰。怎奈天不遂人願,不過幾十年工夫,該碑由於風化再次墜入江中,此一別又是六七百年。

約唐天寶年間,《瘞鶴銘》下半部銘石被雷擊中墜入江中。

傳為瘞鶴銘原石崩落遺址及江邊落水處現狀。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冬,曾任江寧、蘇州知府的陳鵬年謫居鎮江。身為書法家、金石家的他,當然對沉於江底的《瘞鶴銘》倍加關注,於是花巨資僱人打撈。三個月後,於1713年5月17日在焦山下遊三裡處,撈起《瘞鶴銘》殘石五塊,清理剔垢後得銘文完整字八十一,損缺字十二,計九十三字。殘石經綴合復位,於焦山定慧寺大殿左側建亭儲之,直至抗日戰爭焦山失守前夜,為躲避戰禍再次從人們視線中消失。

1962年,在鎮江市人民政府的主持下,五塊《瘞鶴銘》殘碑於闊別25年後重回人間,正式移入定慧寺旁的碑亭內,供人觀瞻。不過,迄今為止,因全碑缺損,《瘞鶴銘》的全文究竟有多少字,仍然無法確定。流傳頗廣的一篇是181字抄本,據說發現於鎮江金山寺唐代無名僧佛經背面,茲抄錄於後,並試以今文簡釋大意。

《瘞鶴銘》原文

鶴壽不知其紀也,壬辰歲得於華亭,甲年歲化於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奪餘仙鶴之遽也。乃裡以玄黃之巾,藏乎茲山之下,仙家無隱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銘不朽詞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陰降跡,華表留聲。西竹法理,幸丹歲辰。真唯仿佛,事亦微冥。鳴語化解,仙鶴去莘,左取曹國,右割荊門,後蕩洪流,前固重局,餘欲無言,爾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將進寧,爰集真侶,瘞爾作銘。

《瘞鶴銘》釋義

鹹和七年(332)得鶴於華亭(松江),兩年後卻歿於朱方(鎮江)。鶴壽理當無期,天年不到,為何突然奪我所愛,不待我翱翔天際?乃以玄黃絲帕包裹,葬於焦山之下。得道仙人,應有生平履歷存世,我等也立碑石並撰此不朽之銘如右:鶴雖凡胎,實為浮丘仙人化身,飛降於山陰,鳴唱於街市。釋道家之義,點撥人生。凡事皆有雙解,真中有假,明裡藏暗。今鶴雖逝去,勢將雲遊,歷盡三川五嶽。一腔思念,藏於心底,不知能否體會?若予直白,絮絮叨叨,唯恐攪了一方清寂。故邀二三摯友,默默葬之,並撰銘以茲悼念。

版權說明:文章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相傳王羲之所書,《瘞鶴銘》摩崖大字水前拓本
    《瘞鶴銘》大字摩崖,南梁天監十三年刻,署名為「華陽真逸撰,上皇山樵正書。」這裡一篇哀悼家鶴的紀念文章,內容雖不足道,而其書法藝術誠然可貴。此銘究竟是何人所書?歷來就有爭議。宋人黃長睿考證它為梁代陶弘景所書。陶弘景隸書、行書均佳,當時他已解官歸隱道教聖地鎮江茅山華陽洞,故認為屬於他的墨跡。另一說,相傳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
  • 王羲之失傳千年的書法真跡,曾毀於戰火,如今在日本「起死回生」
    中國書法與日本的書法關係是十分密切的,從歷史上來看,中國書法從中國的漢朝時期就已經開始流入了日本,到了唐代,許多日本的遣唐使進入中國,大量學習中國的文化,這些文化至今還深深影響著日本人。在眾多的遣唐使當中,有兩個著名的人物,通過這兩個人的傳播,逐步奠定了日本書法的發展軌跡,這兩個人是空海和尚與橘逸勢,他們帶走了大量的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名家書法真跡,並且他獲得了真正的筆法正脈,從而促進了日本書法的發展。
  • 書法珍品《王羲之行書字典》筆畫檢字表,更方便學習王羲之書法
    這是一本《王羲之行書字典》,以筆畫檢字表的形式來查找您要寫的字,非常的方便書友們學習,這本書幾乎囊括了王羲之全部書法作品中的字,全本459頁,分享前100頁,需要全本的可以私信我,關鍵字:字帖 王羲之,中國著名的書法家,東晉人,師從當時書法大家衛夫人,從張芝等大家吸取藝術養分,並開拓創新出了王氏獨特的書法藝術風格
  • 《二謝帖》是王羲之代表作中的精品,但現已經是日本國寶
    王羲之《二謝帖》,是唐代內府的雙鉤填墨摹本,奈良時期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日本皇室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藏。此帖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視為國寶,為中國書法界所知不過百餘年。書法研究的歷代名家都認為此帖的章法是研究王羲之書法的最好範本,粗細,快慢,輕重節奏,筆墨韻味等在章法上是王羲之書法中的經典代表,此帖的價值可想而知。高清放大版局部1 但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現在是日本的國寶,沒辦法回歸中國。中國政府曾交涉過很多次無果,只能享有這電子版本。
  • 王羲之唯一傳世書法真跡:寫62個字,被日本視為國寶1300年
    關於他有很多有趣的典故,比如被選為"東床快婿",又因為喜歡鵝,答應了別人用自己的書法換鵝的請求。王羲之的書法作品非常多,草書、行書、楷書他都有涉獵,書法技藝精湛,令人嘆為觀止。王羲之早年曾跟衛夫人學習書法,後來又辦了一批獨立的學校。
  • 中國歷代的書法名家你知道哪些?
    書法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中華文明歷史的長河中,書法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歷代中書畫名家不乏其人,其中都蘊含著怎樣的故事,請聽我娓娓道來。1、李斯,(公元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張以小篆為標準書體。小篆又稱秦篆。
  • 《瘞鶴銘》4塊疑似殘石全出水 是否"真字"待考證
    資料圖:6月4日,江蘇鎮江市,原定當日下午1時許進行的第一塊疑為《瘞鶴銘》殘碑巨石的打撈,由於巨石發生碎裂,致使打撈工作暫停。打撈人員表示,針對出現的新情況,將儘快制定新的打撈方案,完成打撈工作。據了解,由於鎮江市正在對焦山水域的閘道進行改造,今後大型打撈船隻將難以進入,此次尋找《瘞鶴銘》殘碑被認為是「最後一次努力」。 中新社發 陳崗 攝
  • 書法界有一大傳聞,王羲之飛筆點太原,到底是怎麼回事?
    說起王羲之,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以書法馳名,尤其是經典書法大作《蘭亭序》,不僅文採斐然,書法精妙更是世間獨有。自古以來,王羲之書法都是被奉為皇家藏品而進行收藏的。據傳,關於王羲之的書法,已經到了融會貫通、爐火純青的境界了。那麼,王羲之的書法造詣到底有多高?
  • 書法故事會:王羲之的趣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勤學苦練王羲之大約十三歲那年,偶然發現他父親藏有一本《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在閱讀,他父親很受感動,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
  • 鏡頭下真實的日本鬼子,別再讓神劇忽悠了,圖7被押往日軍司令部的...
    鏡頭下真實的日本鬼子,別再讓神劇忽悠了,圖7被押往日軍司令部的花季少女 照片中是當時的火車站場景,烏泱泱的都是日本鬼子,他們舉著國旗在慶祝搶佔了徐州的命脈之地。
  • 王羲之,飛筆「點太原」是怎麼回事?為何書法界,會傳為「佳話」
    談及王羲之,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以書法馳名,尤其是經典書法大作《蘭亭序》,不僅文採斐然,書法精妙更是世間獨有。自古以來,王羲之書法都是被奉為皇家藏品而進行收藏的。尤其是唐玄宗、武則天愛不釋手,相傳《蘭亭序》的真跡,有可能陪葬在「乾陵」裡。
  • 王羲之《雨後帖》、《二謝帖》高清大字
    王羲之《雨後帖》,紙本,行草,25.7×14.9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為五行草書尺櫝,末款「羲之」,本幅有「世南」、「貞觀」二墨印,又有「志東奇玩」、「四代相印」、「紹興」小璽及清內府諸藏印。 書法密碼微店
  • 「書聖」王羲之的書法故事
    王羲之自幼喜歡書法,他大約五六歲的時候,就拜衛夫人為老師學習書法。經過不斷練習,他的書法進步很快,7歲的時候,便以寫字而在當地小有名氣了,很受前輩的喜愛和誇獎。十三歲那年,偶然發現父親有一本叫《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
  • 李苦禪:書法乃寫意畫之門與魂!
    八大山人是用《瘞鶴銘》寫王羲之,以篆筆寫《蘭亭》,又入了畫。世人寫「王字」多俗,唯八大山人寫「王字」不俗。趙之謙用魏碑筆法作寫意。吳昌碩用《石鼓文》筆意入畫。齊老先生也如此,不過他練的是《漢三公山碑》《吳天發神讖碑》和李北海的行書。
  • 王羲之號稱「書聖」,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很高,他的書法好在哪裡?
    可以說,兩晉時期是中國書法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此時期的書家主動地開掘了書法的藝術價值,誕生了許多名垂青史的書法大師,出生在名門望族琅琊王氏的王羲之(303年——361年),無疑是東晉時期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書家,在整個中國書法史上,他也是出類拔萃的書法巨匠。
  • 鏡頭下真實的日本鬼子:野外燉兔子的女鬼子,圖7八路軍訓的鬼子服...
    鏡頭下真實的日本鬼子:野外燉兔子的女鬼子,圖7八路軍訓的鬼子服服帖帖 圖1:太平洋戰爭中,美軍抓獲一位日本鬼子,兩名美軍緊緊抓住赤手空拳的胳膊,還是擔心狡猾的鬼子會溜。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王羲之的書法美學思想
    王羲之是婦孺皆知的書聖,對我國一千多年來的書法藝術始終起著導航和定向的巨大作用,但卻沒有留下可以徵信的論書文字。相比較而言可行性稍大的,只有《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和《書論》。這裡即據此論述王羲之的美學思想在藝術本體觀方面,王羲之沒有如蔡邕和衛鑠那樣,用概括而明確的語言作出命題式的判斷和表述。
  • 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書法功力直逼王羲之,流傳1000多年
    唐朝時期的書法,是繼晉朝之後的又一個巔峰時期,天下第一楷書、天下第一小楷等傳世佳作,都是出自這個時代,還出現了如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虞世南等書法名家,可以說,大唐時期的書法,是無比光輝與燦爛的。他的書法來源極廣,一開始學的是他舅舅虞世南,後來又學習歐陽詢,最後學的是「二王」,對於「二王」陸柬之研究頗深,他的很多作品裡都帶有「二王」的筆意,甚至書法界都認為,他的書法直逼王羲之。就拿他筆下那捲《文賦》,被譽為「大唐第一行書」,字裡行間就有王羲之的神韻在其中。
  • 王羲之草書尺牘《寒切帖》所處的右軍書法階段
    (三) 由謝奕、謝安任「司馬」的時限看《寒切帖》所處的右軍書法階段書家形成自己的風格, 都有一個演變過程, 成熟之後則相對穩定。這裡, 先將謝奕、謝安任「司馬」的時限與王羲之年齡列出對比表:謝奕、謝安任「司馬」的時限與王羲之年齡對比錶王羲之的生年, 本文採用「303年說」。《晉書》說羲之「年五十九卒」, 未記哪一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