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遞交申請到拿到批覆,僅用了38秒時間,公司的演出審批順利完成,這讓珠海市鬥門區拉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建法備感驚訝,一度還以為系統出錯了。
紙質資料「雲上存」、窗口審批「免證辦」、便民生活「指尖達」、率先發布107項「免證辦」和第一批17項「秒批」清單……高效推動「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是今年珠海鬥門加快營商環境綜合改革、以實幹之舉致敬特區精神的縮影。
2020年,對「四十不惑」的珠海經濟特區而言,無疑是一個特殊的年份。而對鬥門區來說,同樣是十分重要的一年。十年前,國務院正式發布《關於擴大珠海經濟特區範圍的批覆》,將珠海特區面積擴大至全市,鬥門正式獲得了「特區」身份。
鬥門理所當然地承繼了「闖」與「創」的特區氣質。從率先創立中國第一個農民度假村,到近年來在農村綜合改革等領域積極探索,鬥門發展始終與國家戰略高度契合,與時代浪潮同頻共振,作為特區的一分子,共同書寫了春天的故事。
改革攻堅勇者勝。對標新時代改革開放新要求,已經6年共推出60項改革創新課題的鬥門,將繼續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特區精神,做好「規定動作」、突出「自選動作」,不斷將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持續擦亮「特區改革」名片,助力經濟社會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撰文:林鬱鴻 譚靖
改革基因
啃「硬骨頭」嘗「真甜頭」
「從沒想到落地會那麼順利!」在珠海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前夕,總投資150億元的「巨無霸」型文旅項目——珠海·宋城演藝度假區敲響動工的銅鑼,在動工現場,宋城集團董事局主席黃巧靈說了一個小故事。
在正式落地之前,宋城集團方面提出,希望將項目西邊的原「旅遊路」更名為「宋城大道」。原以為道路更名涉及國土、規劃等市區兩級多個部門,流程繁瑣。
「但沒想到,短短時間內,相關部門快速辦理了一系列商事登記、施工許可、路名更替等事項。」黃巧靈說,「這樣的效率將落地前的焦慮一掃而光,珠海市、鬥門區兩級政府為宋城項目提供了高效的服務和良好的營商環境,更加堅定了我們的決心。」
經濟特區崛起的密碼在哪裡?無數人在叩問。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創新而興,這就是答案。在珠海鬥門,最大限度為市民「解絆」、為企業「鬆綁」的理念一直貫穿營商環境改革尤其是政務服務改革全過程。
「政府高效,對企業來說就是降低了間接成本。」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說。
在改革步入「深水區」的當下,破解困擾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成為繼續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今年,珠海鬥門以高效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破題,用網際網路和大數據為企業「鬆綁」,推出第一批107項「免證辦」和第一批17項「秒批」清單,全區720項政務服務事項可在網上辦理,網辦率達87.5%。
「鬥門『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目的是從最根本上解決數據『孤島』和信息條塊割裂的問題,這是難啃的硬骨頭!」鬥門區委副書記、區長馬洪勝說。
改革敢啃「硬骨頭」,才能嘗到「真甜頭」。改革越深入就越難,也就越需要傳承和發揚經濟特區「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擔當。
營商環境改革的持續優化,讓鬥門實實在在地嘗到了「甜頭」。通過進一步壓縮政府及社會投資項目審批、商事主體設立登記時間,企業在鬥門開辦商事登記平均用時在珠海全市最快,直接激發了市場的能量,促進市場主體井噴:2019年,鬥門全區新設商事主體1.26萬戶,商事主體總量達到7.06萬戶。
擁抱灣區
打造大灣區門戶樞紐「尖兵」
40年前,百廢待興之時,特區人以一個個「第一」,在南海邊耕耘一片希望的原野。白藤湖畔,鬥門人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民度假村,農業觀光遊和農業休閒遊度假模式在此起步。多年以後,當人們打開南風之窗,聽尋風之來處,總會憶起南海之濱那個遙遠的小漁村。
一提起經濟特區,人們會想到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有人問,如今改革開放已是全國上下的制度基準,我們還需要經濟特區嗎?
答案是肯定的。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辦出水平。這是因為,改革創新,是經濟特區永恆的初心和使命。
一路奔跑的鬥門胸懷遠大抱負,奮力爭當粵港澳大灣區門戶樞紐「尖兵」、珠江西岸核心城市「騎兵」、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典範「排頭兵」,這是鬥門的定位;珠江西岸智能製造示範區、濱江田園生態新城和粵港澳休閒旅遊目的地,這是鬥門的目標。
這樣的目標如何實現?離不開經濟特區的初心使命,離不開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當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則是廣東新時代改革開放的「綱」。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重點,就是要立足粵港澳三地優勢,以合作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核心,高質量高起點謀劃推動大灣區規劃建設,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港珠澳大橋開通兩年來,張杰經常在香港、澳門和鬥門三地穿梭,為企業尋找更多的商機。他是位於鬥門的珠海廣豐物流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也是粵港澳三地合作機制改革創新的獲益者之一。
作為第一個與港珠澳大橋實現聯動的物流園,廣豐物流園抓住了粵港澳快速通關、與香港機場「陸空聯運」的獨特優勢,跨境電商業務迅猛發展,業務量屢創新高。今年「618」大促前夕,廣豐跨境電商產業內的數條智能分揀線幾乎全負荷運作,訂單量超過5萬單。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廣豐物流園進口單量超75萬單,貨值約3.3億元,繳納跨境電商綜合稅約5000萬元。嘗到機制創新「甜頭」後,今年,廣豐物流園還在鬥門區的支持下,力爭在園區內增設公路運輸類海關監管作業場所並申報B型保稅物流中心。
未來之路
破除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障礙
在珠海鬥門,抓住機制改革創新機遇,在各自領域開疆拓土的改革「獲益者」不止廣豐物流。
2018年,珠海市被確認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其中,鬥門區農村總人口21.96萬人、農戶5.27萬戶,佔全市農村人口89.23%,是這項改革的主戰場。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涉及的利益群體範圍廣、影響大,改革是否科學合理、是否合法合規,關係到改革的成功與否。在逐漸深化的改革進程中,鬥門在珠海市率先出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認定和股權量化指導意見。截至目前,全區共清查核實農村集體總資產22.01億元,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戶數46807戶、成員215403人。
這樣的改革實踐,讓鬥門農村目前已初步形成「既體現集體優越性、又調動個人積極性的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今年,在農業農村部《關於開展學習第二批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典型經驗活動的通知》發布的60個典型名單中,鬥門區成為廣東省入選的三個典型之一,改革經驗向全國推廣。
但面向未來,從「入編」經濟特區,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對鬥門來說,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越深入就越難,也就越需要「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擔當。
從2014年起,鬥門連續6年、每年推出十大改革創新課題,以滾石上山的勁頭、爬坡過坎的擔當,將改革進行到底: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完善市場機制、規範行業管理、激發要素資源活力;通過全面推進區鎮事權重構改革,增強鎮街經濟發展、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通過推進國資國企、「放管服」、綜合行政執法體制等重點領域改革,不斷增強發展環境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在破除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障礙上先行先試。
改革是破解發展制度桎梏的利刃。鬥門提出,今年將繼續推出「十大改革」,探索醫療衛生機制改革,完善公共衛生重大風險研判、評估、決策、防控協同機制;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加快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整合鎮村公共服務資源,最大限度激發活力。
特區一線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鬥門路」
今年4月,在農業農村部《關於開展學習第二批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典型經驗活動的通知》發布的60個典型名單中,鬥門區成為廣東省入選的三個典型之一。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鬥門實踐」,何以成為典型?用改革尖刀破解農村發展困境,正是其中的主因。
從2015年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開始到2018年,鬥門在全區建起「三資」管理交易平臺,積極探索農村集體地使用權流轉,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使資產得到量化,讓村民分紅有章可循。
但資產量化後,村民分紅這塊蛋糕怎麼分得公平,誰可以分,誰不能分,需要改革智慧、改革勇氣和改革擔當。
2018年,珠海市被確認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其中,鬥門區農村總人口21.96萬人、農戶5.27萬戶,佔全市農村人口89.23%,是這項改革的主戰場。
「在鬥門近22萬農村人口中,『外嫁女』群體就多達2.6萬名。」鬥門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鍾偉源解釋,其中包括「外嫁女」本人及其子女等。多年來,農村「外嫁女」群體分紅糾紛屢見不鮮,不少村民認為既然嫁到了外地,就不應該再繼續享受「娘家村」的分紅,反對「外嫁女」享有與村民同等的待遇。
於是,「外嫁女」權益保護成為了這項改革的切入點。
「在改革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認定一直缺乏明確、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和政策文件的指引,因此鬥門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也一直按照『村民自治』和『村規民約』進行各種農村集體利益的分配。」鍾偉源解釋,這樣一來,由於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要求,各村、各集體經濟組織間的差異和變動很大,由此引發的出嫁女權益被侵犯、外遷戶與本地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經常發生。
去年6月,《珠海市鬥門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指導意見》和《珠海市鬥門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制改革指導意見》(下稱「兩份指導意見」)正式出臺,成為全市首個明確成員資格認定和股份量化要求和標準的指導意見。
兩份指導意見明確三大原則:不能剝奪「外嫁女」及其子女的合法權益;在職在編的公務員以及事業單位不能享受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股權分配採取「量化到人、固化到戶、戶內共享」的管理模式實行固化,固化期原則上不少於10年。
今年31歲的黃麗媚是網山村的一名「外嫁女」,但是戶口保留在本村。去年,黃麗媚明確了成員資格,拿到了分紅。
「從去年改革至今,全區已完成改革的經濟組織中,所有符合區指導意見條件的出嫁女及其子女均為成員,相對較好地解決了鬥門一直無法解決的出嫁女群體利益糾紛矛盾。」鍾偉源說,目前,鬥門全區已有12296名出嫁女確認為成員,其中11947人享受全額配股;有9331名出嫁女子女確認為成員,其中5031人享受全額配股。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鬥門區已有4358名外遷戶確認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其中2930人享受全額配股;有3979名回遷戶確認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其中2263人享受全額配股。
觀察眼
質量變革:鬥門「百萬重獎」的鮮明指向
在珠海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前夕,8月18日,2020年鬥門區質量大會上,珠海凱邦電機製造有限公司、珠海冠宇電池股份有限公司獲頒「2019年度珠海市鬥門區區長質量獎」稱號,現場拿到「百萬重獎」。
在珠海經濟特區40年的建設史上,「百萬重獎」曾經濃縮著特區改革者的智慧擔當。1992年,珠海「百萬科技重獎」橫空出世,一石激起千層浪,旋即成為國內外關注的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焦點,並吸引了海內外一大批科技人員、科技成果和資金到珠海。
28年之後,高質量發展,正是此次珠海鬥門「百萬重獎」的鮮明指向。「設立區長質量獎不僅代表鬥門區委、區政府對質量工作的高度重視,更重要的是要向社會發出一種強烈的信號、一個明確的導向,就是要堅持『質量第一、以質取勝』的發展理念。」鬥門區委書記周海金表示。
標準決定質量,有什麼樣的標準就有什麼樣的質量,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
近年來,珠海鬥門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加快融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為契機,深化開放創新合作,主動與全球創新網絡有效對接,推動區域經濟形成創新網絡。
以剛剛過去的2019年為例,鬥門區在認定有效期內的高企總數達到123家,比2015年增長9倍以上,建成以精實測控、漢勝科技為代表的省級工程技術中心25家。冠宇電池「高能量密度聚合物鋰離子電池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獲2019年度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鬥門河口漁業研究所獲得2019年省級新型研發機構認定,實現鬥門區省級新型研發機構零的突破。
在質量變革背後,是鬥門以優質的制度供給、服務供給、要素供給和完備的市場體系增強吸引力和競爭力,力爭在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上走在前列。
「質量貫穿於生產的全過程各環節,滲透在生活的各空間各維度,沉浸在每個人的自覺感悟。今年,鬥門要加大制度清理力度,進一步完善實施細則,不斷提升制度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鬥門區區長馬洪勝說,「未來,我們將深刻把握實施質量強區戰略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繫,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質量建設在推進轉型升級、實現跨越趕超中的戰略性、基礎性、支撐性作用,迎難而上、轉危為機、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