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這樣一群女人:
她們結婚多年才發現自己的丈夫是同性戀;
她們大多沒有性生活,卻有孩子;
她們的丈夫通常有一個或數個出軌對象——是男人;
她們自己和丈夫,在性病的糾纏下輾轉反側。
她們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同妻。
直到現在,同性戀在國內都是一個邊緣群體。
但因為沒有法律法規的支持,又迫於家裡的壓力,隨便娶了個女人結婚生子,而那個被「選中」的女人,就是同妻。
「同妻」作為邊緣中的邊緣人,很多人根本從未聽過這個名稱。
即便是知道這個群體的,對她們也知之甚少。
2018年,在金馬影展提名8項大獎的電影——《誰先愛上他的》,勇敢地揭露了「同妻」這個群體。
為什麼說是勇敢呢?
由於題材的敏感性,此前中國鮮少有影視作品去挖掘探討,而像這部電影如此真實尖銳的,更屬罕見。
劉三蓮與丈夫結婚多年,但早已沒了性生活。
即便她打扮的如何性感嫵媚,大獻殷勤,對方也非常冷漠。
渾渾噩噩的過了數十年,兒子都十幾歲了劉三蓮才知道,原來她的老公是同性戀。
憤怒、屈辱、不甘,內心受到重創的她因此患上了抑鬱症。
絕望的她試圖找到一點希望,一點這段婚姻存在過的證明。
「全都是假的嗎?沒有一點愛嗎?一點點,都沒有嗎?」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曾經詢問過身邊一個同性戀的朋友:
「你有一點點可能,會愛上女人嗎?」
他苦笑著反問我:
「那如果讓你愛上一個女人,可能嗎?」
的確,由於心理生理上的差異,同性戀怎麼可能會對異性產生感情?
中國的傳統同妻,大多是類似的情形。
在很多同妻得知真相之前,作為一個傳統的「中國式妻子」,她面對的是來自多方的壓力。
明明從丈夫那裡,她從未感受到一丁點愛。
但因為對方極其淡然的態度,很多女人在遭受丈夫的冷漠之後,往往會先從自己身上尋找問題。
夫妻生活為什麼不和諧?
是不是自己不夠性感,所以老公不滿意?
她們絞勁腦汁地試圖吸引丈夫的注意,卻不知自己完全是身在一個謊言編織的泥潭中。
中國千萬的「同妻」,有很多不僅淪為了男方抵擋外界非議的盾牌,還充當了純粹的生育工具。
導致很多同妻即便知道了真相,通常也無可奈何。
這也是中國龐大同妻群體的特徵,她們極其壓抑忍受一輩子都不會吭聲。
破碎的夫妻關係、屈辱的婚姻經歷,同妻群體心理多多少少都會出現問題。
她們會表現得易怒、暴躁、嘮叨,但她們的孩子並不能理解她們所遭受的一切,反而會對她們心生怨恨。
她們又能怎麼辦呢?
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裡咽,一邊獨自承受身為同妻的苦難,一邊照顧理解不了自己所以極端叛逆的孩子們。
從親人那裡都得不到一絲溫暖,在面對外界非議的時候,就更加束手無策了。
在國內傳統的輿論環境下,夫妻關係有矛盾,很多人會下意識地指責女方。
然而他們怎麼能理解同妻群體的苦?
同妻群體又該如何坦白這件事?
她們是絕不可能說出口的。
在國內,得知自己丈夫是同性戀之後,選擇離婚或能夠敢於面對現實的同妻少之又少,大部分人只能獨自承受忍氣吞聲,終日以淚洗面。
最可悲的事,就是餘生失去了希望,除了本能,她們幾乎找不到一點活下去的意義。
在電影《誰先愛上他的》中,導演玩味的採用了一個中立的視角。
他的觀點是,在騙婚這件事上,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然而在現實中,國內被騙婚的「同妻」們,才是徹頭徹尾的受害者。
至於那些騙婚的男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但我相信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行為都極其卑劣。
根據國內男同性戀研究專家張北川的統計:
「中國處於性活躍期的男同性戀者有2000萬,其中80%會進入婚姻或已經在婚內。」
這也就意味著有1600萬名女孩,即將或已經嫁給了男同!
等待她們的,大概率是註定悲劇的婚姻。
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同妻這個現象,在國內存在了多久已經無從考據,但這個群體第一次抱團取暖,是在十幾年前。
在外人看來,中產家庭的劉思琦有著讓人羨慕的婚姻和生活。
在與丈夫結婚的第二個月,34歲的她如願懷上了孩子。
但產後半月,她半夜起來餵奶,經常發現丈夫會匆匆關掉瀏覽的網頁,這就讓她產生了懷疑。
直到有一次,丈夫的QQ忘記下線,她才發現丈夫竟然是同性戀。
坐在電腦前,她瘋狂地搜索有關「同妻」的信息,瘦削的肩膀抖得厲害。
在內心深處,她始終不肯接受丈夫是同性戀這個事實。
直到丈夫在夢中叫出另一個男人的名字,她徹底心碎。
沒有質問和爭吵,丈夫很快攤牌。
劉思琦寫了一封遺書,發在了一個男同論壇裡。
她準備跟丈夫好好聊一聊,然後就跳樓結束自己的生命。
自殺這件事,在同妻群體中,並不是個例。
在2015年的調查數據中:超9成的同妻出現了抑鬱症狀,超1成的同妻有過自殺行為。
不過萬幸的是,劉思琦的父親向她打來了電話,讓她回去給小孩餵奶。
從此,孩子成為了支撐她活著的理由。
劉思琦沒有想到,那封發在男同論壇的遺書瀏覽量很快達幾百萬,還被評為某著名門戶網站的「十佳故事」,引發大量跟帖。
為了聯絡那些留言求助的「姐妹」,很少跟陌生人社交的她,在朋友的幫助下,建了同妻QQ群。
作為國內最早的同妻群,很快幾百號人加進來,人太多,以至於不得不建起更多的分群。
2009年3月底,中國首屆「同妻會」在山東省青島市召開,劉思琦見到了8位從各地趕來的同妻。
那是國內最早的同妻線下活動,研討會開了兩天,從訴苦開始。
「大家戴著墨鏡來,臺上發言,臺下都在哭。」
劉思琦說,
「她們希望認識同性戀,也希望重新認識老公」。
在研討會中,大家形成不少共識——要從哭泣自憐和網絡呻吟中走出,一起去幫助那些還不敢站出來的同妻爭取自身權利。
這些共識被整理為國內第一份《同妻聯合聲明》,發表在關注同志問題的《朋友》刊物上。
同樣是在這次會議上,同妻們打出了「同妻到我為止」的宣言。
之後,它成為同妻網絡中流傳最廣的一句口號。
但可惜的是,同妻現象的存在,僅靠同妻們抱團取暖,也不過是亡羊補牢。
而真正應該引起重視,應該被約束和制裁的,是那些騙婚的男同們。
確實,有少數同妻能和丈夫達成共識,像親人般的生活,互不幹涉。
但更多的家庭雞飛狗跳,支離破碎。
根據2015年調查報告數據:中國的同妻,超過九成受過家庭暴力,其中38.7%有過肢體衝突,37.6%遭受過冷暴力,15%遭受過嚴重家庭暴力。
這是什麼概念?
同妻們在遭受內心的折磨和屈辱之後,高達9成的人還同時在承受著家庭暴力。
而男同性戀作為愛滋病的高發人群,根據張北川教授的數據:
「30%以上的同妻會感染性病。」
在張北川的調查中,有位已婚老人,直到60歲竟還是處女。
為了家庭聲譽,她守了一輩子活寡。
作為被騙婚的群體,「同妻」甚至早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列入愛滋病易感人群。
騙婚、家暴、無性、無愛、出軌、抑鬱、愛滋、自殺……
這才是同妻群體正在經歷著的生活。
然而,2000萬的男同群體,有1600萬人卻選擇跟女人結婚,充分說明了在這個群體中,能正視自己的人寥寥無幾。
甚至,還有很多男同把自己包裝成社會環境下的受害者,為自己騙婚的行為辯解。
的確,在大環境下,男同的處境相當艱難。
但因為這樣,就要把另一個不相干的人拖入無底深淵嗎?
為了自己的壓力,就可以摧毀另一個人的人生嗎?
有太多的人,活得遠比男同們艱難,甚至可以說,絕大部分的普通人,都在生活的重擔下步履維艱。
但又有多少人,會以綁架毀滅他人的方式,達成自己的目的?
國內對待同性戀的大環境確實不算友好,也許幾輩人的努力也不見得能改變多少。
但是不敢衝破世俗的偏見,不敢在餘生為自己辯護,就拖別人下水,這種行為真的太卑劣了。
在這樣的劣行下,還有多少人會願意相信這個群體,願意為這個群體爭取權益?
不是說環境壓垮了你們,而是懦弱讓你們在扭曲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文末點個【在看】吧,每個人都有性取向的自由,但沒有人有傷害他人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