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茜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孩子出生後,手忙腳亂又疲憊不堪的寶爸寶媽都盼望著孩子趕緊長大到可以送去幼兒園的年紀,這樣就能「解放」了。但等孩子真的去了幼兒園,寶爸寶媽又開始提心弔膽,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到底沒有被照顧好。
幼兒園除了看孩子,照顧孩子吃飯休息以外,還會組織很多兒童活動。做操、跳舞、還有手工活都是幼兒園常見的課程。幾乎每個幼兒園都開展過讓小朋友動手做水果拼盤的活動。老師也會把孩子的「作品」拍下來,發到家長群裡,讓家長了解到孩子在幼兒園都做了什麼。
可是,不久前網上卻爆出一件引發熱議的事情。一個幼兒園的老師把孩子做的水果拼盤拍照發到家長群後,遭到家長集體圍攻。
原來,老師剛把照片發上群的時候,家長還是很高興地,從照片裡可以看到自己孩子豐富的創意和動手能力,家長紛紛留言誇讚。但沒過多久,有眼尖的家長從照片裡發現,有一碟水果拼盤的中間有一隻小蟲子。
發現蟲子後,家長群頓時炸了鍋。家長紛紛怒斥幼兒園老師不負責任,沒有檢查水果的衛生情況。甚至有家長直言要報警:好好解釋一下,不然這樣的幼兒園應該查封!
幼兒園老師十分委屈,留言回復道:「甜的水果本來就容易招蟲子,盤子裡有一個小飛蟲,不會給孩子吃,沒必要大驚小怪。」
家長們看到老師的解釋,怒氣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更加憤怒了,有家長直接要求園長開除這名老師。
對於這件事,網友的評論也是兩極分化。有人認為小孩子免疫力低,吃進口裡的東西就應該謹慎,幼兒園基本的衛生意識都不到位,被罵也是理所當然的。
也有人認為家長的反應太過偏激,水果切開擺放,難免會招蟲子,如果水果只是擺造型,沒有真的給孩子吃,那就沒必要罵老師。
其實從事件中就可以看出來,家長和老師之間的溝通出現問題,事情才會越鬧越嚴重。
出現問題時,家長應該怎麼跟老師溝通?
1、就事論事
溝通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宣洩情緒。所以就事論事是很重要的。談事情就專注事情本身,不要發展到互相人身攻擊。一旦變成無意義的爭吵,只會讓事情更加嚴重,而且也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如果學校做得不對,就應該合理申訴。
2、耐心傾聽
遇事情不要動不動發脾氣,眼見都不一定為實,所以多傾聽,多了解各方說法,有助於還原事情的真相。對一件事了解得越多,越全面,越容易找到好的解決方法。
3、互相體諒、互相尊重
家長和老師應該是合作夥伴,在教育孩子上,是盟友的關係而不是敵人。多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相互體諒是很重要的。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就是對老師的信任,而老師要照顧多名孩子,絲毫不出錯也是很不容易的。
家長和老師之間是平等的。身為老師的,沒有必要高高在上,把家長也當成了小孩子來訓斥。而家長也沒有必要覺得自己給學校交了錢,就要求老師都什麼事都必須滿足。家長和老師都應該互相尊重,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4、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
家長不要抱著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或學校就萬事大吉的心態。學校裡孩子太多了,老師不可能做到對每一個孩子都細緻呵護,事無大小都操心到底的。所以教育孩子獨立,讓孩子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就顯得很重要。
本文由茜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