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社交軟體以及各種APP應用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許多幼兒園為了方便和家長們溝通交流,都會以班級為單位創建一個微信群,一方面老師有什麼消息可以及時在群裡告知,另一方面家長們有什麼問題也可以在群裡提出來。
創建家長群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某些家長的一些不當言行舉止總是會給老師們帶來困擾和麻煩。比如說整天在家長群裡發"老師早"、"老師辛苦了"之類的問候語、客套話,以此來刷存在感。
而有一個家長發了,其他的家長就會跟風,幾十條同樣的問候語刷爆了整個消息頁面。這樣的行為看似是在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實際上對老師的工作開展沒有任何的幫助。
家長們的跟風行為很容易把老師通知的重要信息刷沒掉,那麼就會導致後面的家長接收不到老師的消息。所以家長們最好還是不要在群裡隨便發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客套話,不僅會妨礙到老師的工作,還可能會引起群裡其他家長和老師們的厭煩。
除了整天說客套話的家長,以下這幾種類型的家長也是比較討人厭的:
1、胡亂在群裡分享東西的
某些情商較低的家長總是喜歡在群裡發一些無關的視頻、文字笑話等等,而且是不厭其煩地發。作為一個家長群,正常大家都不會屏蔽處理,為的是能夠及時收到其他家長的反饋以及老師的通知。
群裡一有消息一般家長和老師都會第一時間去關注,但如果一打開卻都是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未免有些尷尬。老師們無奈之下可能會發一個公告,才能夠制止某些家長的這種無知的行為。
2、拍馬屁型
剛進群時跟老師打一聲招呼可以,但如果每天都在群裡發一些問候老師或者是讚美老師的話語,就沒有那個必要了。家長自己發得不亦樂乎,甚至感覺自我表現良好,實際上可能已經已經引起老師的反感了。
這類整天拍馬屁的家長只會讓老師覺得很是虛偽,而且其他家長也會對其有不好的看法。甚至拍馬屁會引起一系列的跟風效應,一個家長群裡都是什麼感謝老師,老師特別偉大,老師是辛勤的園丁等等之類的話。
雖然道理是對的,但一旦拍馬屁成了一種風氣,這會讓家長群偏離了它原本正確的軌道,所起到的作用也會適得其反。
3、不停詢問老師自家孩子的情況
學前教育是孩子獨立於父母的第一步,剛上幼兒園的時候肯定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尤其是那種性格偏內向安靜的孩子,可能會更難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很多家長都各自擔心自家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於是就在家長群裡不停地詢問孩子的情況。
"老師,某某小朋友還有沒有在哭啊"、"某某小朋友今天乖不乖,吃了多少飯"等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有很多家長要求老師發一些孩子的照片和視頻出來看看。
其實家長們的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小孩子有時會哭鬧也是正常的,但是既然家長將孩子送到了幼兒園裡,就應該要相信我們的老師會照顧好孩子們。但是一個班級至少有一二十個小朋友,而老師的人手是比較少的,難免會有些手忙腳亂,不可能隨時回復每一位家長的消息。
當然老師們在較空閒的時候會適當在家長群裡發一些孩子們的照片和視頻,也是為了能夠安撫家長們的情緒,讓家長們安心。所以就不要不停地在群裡詢問老師自家孩子的情況了,遇到這樣的事情老師表示也很無奈。
4、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齊上陣
正常來說,家長群裡一般一個孩子最多只有兩個家長在,但有時候老師突然發現,有的小朋友連他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都在群裡面,一個孩子居然有6個家長代表。
然後群裡面的消息更多的就都是關於某個小朋友的信息,媽媽剛問完一個問題,奶奶又接著提出另一個問題,這樣的情況也是很容易引起老師們的反感的。
家長群的存在本應該是為了方便老師開展工作,減輕負擔的,因為某些家長的原因,家長群也變成了一個會給老師們帶來煩惱的平臺,這是非常錯誤的導向。
與其每天在群上發表各種各樣的客套話,倒不如在現實中更加支持老師們的工作,不給老師添麻煩,積極反饋一些有用的信息或者對老師的工作提出建議,共同為了孩子的學習和身體健康著想,這才是一個家長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