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第一個假期——元旦如期而至。但是,你真的了解元旦嗎?
1、元旦是什麼意思?
元旦,是公曆的1月1日,也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那麼,為什麼會把每一年的第一天叫作元旦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元」字的本義,並不是貨幣單位,而是「開始、第一」的意思。姜子牙的師父道號「元始天尊」,即取此義項,表示他是道教裡最早的神。而「旦」字,意思是「(某一)天」。所以,「元旦」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指一年開始的那天,或者一年之中的第一天。
2、元旦有哪些別名?
據我國史料記載,在歷史上「元旦」有許多不同的稱謂。
在漢代崔瑗的《三子釵銘》中,這一天叫「元正」。晉代詩人辛蘭就寫有一首《元正》詩:
《元正》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
宋代詩人王柏也創作過兩首《元正》:
《元正其一》開正又展一年期,霞臉醺醺酒半卮。獨坐晴窗無一事,呼童和墨寫梅詩。
《元正其二》吟詩猶是少年情,要復當初赤子心。心出入時何以御,手持一卷敬齋箴。
此外,還有元日、元辰(晉代庾闡《揚都賦》)、元春(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元朔(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開年、上日、華歲等叫法。其中,王安石就寫過一首著名的《元日》:
《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但在諸多稱謂中,還是「元旦」的叫法最為最普遍。「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句。
3、我國古代的「元旦」是不是元旦?
不是。因為,元旦是公曆的1月1日,而在我國古代,實行的曆法是農曆,所以古代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元旦。
實際上,我國古代的元旦,指的是春節。王安石的《元日》詩裡,又是放鞭炮又是貼春聯的,寫得很明白了。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裡的記載就更明白了:「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朔日即農曆每月的第一天,正月朔日,就是正月初一。
但是,哪個月是「正月」,在漢武帝之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夏朝的夏曆把春季一月作為正月,商朝的殷歷把冬季十二月作為正月,而周朝的周曆則以冬季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冬季十月為正月,於是元旦是十月初一。
到了漢朝之後,各個地方由於傳承不同,用哪個月當正月的都有,那叫一個亂啊。漢武帝一看,這哪行啊。趕緊命令幾個大臣完善曆法,最後規定春季一月為正月,正月初一為元旦,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末年。
4、現代元旦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元旦並非中國的傳統節日。那麼現代元旦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說起來就跟孫中山有關了。
辛亥革命後,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辛亥年十一月十二日,國民政府發布《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曆的通諭》:「現奉孫大總統諭,中華民國採陽曆,期於一新耳目,與世界各強國共進文明,即以十一月十三日改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日」,並要求「出示曉諭軍民人等一體遵照毋違」。
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即公曆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舉行了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從此,中國開始使用陽曆紀年,並稱陽曆1月1日為「新年」。
那麼問題來了,陽曆1月1日用了「新年」的名字,農曆的正月初一該怎麼辦,總不能也叫「新年」吧?後來,想了個「春節」的名字,並經袁世凱批准施行,圓滿解決了正月初一的煩惱。
儘管政府大力推行新曆,但是在新舊二歷並存的民國初期,老百姓還是習慣用舊曆,只有政府、學校、報館等單位和機構使用公曆。所以,元旦和春節一度被戲稱為「民國之新年」與「國民之新年」。當時的著名學者王闓運更是寫了一副對聯嘲諷這種情況:
男女平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陰陽合曆,你過你的年我過我的年
5、我國現行元旦是什麼時候確立的?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前夕,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曆和陰曆兩個「年」,故把陽曆1月1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則沿用「春節」的叫法。
同時規定,「元旦」屬於法定節假日,要放假一天。元旦就此正式確定了地位,至今未變。所以,元旦其實是我國一個非常「年輕」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