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乾1939年攝於倫敦。
來源:百度
中國現代作家蕭乾曾在回憶錄中說:「我的副業是溝通土洋。」他這裡所說的副業指的是漢英翻譯。殊不知在英國教授漢語這一段不太為人所熟知的經歷,也是蕭乾「溝通土洋」生涯中,一抹不該被忽視的斑斕。
多樣化教學實踐
實現教學相長
蕭乾說:「我從1930年在北京就不斷教西方人華語。他們最歡迎北京人教。因為四聲發音準確,尤其喜歡懂得英語語法的北京人。我教過大使館參贊和洋商。當時還協助一位丹麥女漢學家孟泰夫人譯過幾卷《東華錄》……」
蕭乾的對外漢語教學實踐可以用「多樣化」來概括,他的教學不拘泥於課堂,也並非嚴格意義上一對一的語言輔導。比如說,他給外國客人當導遊,在陪同遊玩的過程中教授這些人漢語,順帶也普及點中國文化,介紹些風景名勝。這些客人中,有美國小說家馬爾匡,有已故捷克漢學家蒲沙克等。再比如,他通過書面翻譯、口頭閱讀講解經典文集的形式教授漢語。
這裡不得不專門提及和蕭乾一起編輯《中國簡報》的美國人。這個美國青年名叫威廉·阿蘭,起先在北京跟蕭乾學習北京話。後來,阿蘭迷上了這個東方古國,還決定將母親給他用來在亞洲旅行的旅費,悉數用來辦一個介紹中國的刊物。於是,阿蘭和自己的漢語老師蕭乾一拍即合。經過將近一年的準備,1931年6月1日《中國簡報》周刊問世了,發行人是威廉·阿蘭,文藝版主編是蕭乾。蕭乾的具體工作是寫一些有關中國新文藝如魯迅、郭沫若等作家作品的介紹,並將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向西方英語世界予以介紹推送。
雖說彼時的蕭乾因生計所迫,不得已才充任了「對外漢語教師」這一職業角色。但是他憑藉自己深厚的中英文功底,在開展漢語教學活動的同時,也積極試筆,成功地向世界介紹了中國的歷史、文學、語言和文化,展現出中國現代文學的新樣態,也極大地提升了自身的英語水平和文化識見。可以這麼說,蕭乾在漢語教與學的積極互動中,在與「學生們」一起讀經典、寫文章、編雜誌的多樣化過程中,真正實現了教學相長。
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教
與對外漢語教學結緣
1939年初,作為香港《大公報·文藝》副刊的編輯,蕭乾正在滇緬邊境從事戰地報導工作。初夏回到香港後,在厚厚一摞信件中,蕭乾發現了一封由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寄來的邀請函,希望蕭乾能前去任講師一職,教授現代漢語,待遇是年薪250英鎊,旅費自備,先定一年合同。由於條件太過苛刻,蕭乾本打算放棄。當時主持香港《大公報》的胡霖社長聽聞之後,承諾墊付旅費等資金,條件是寫幾篇歐洲戰地通訊,這才得以成行。
1939年10月蕭乾抵達倫敦,在東方學院教中文直至1942年夏。關於在英國漢語教學的經歷,蕭乾著墨不多。在教學內容和教材使用上,蕭乾基本上是沿用「前任」老舍1924至1929年在東方學院時,所參與編纂的課本《言語聲片》系列對外漢語有聲教材,其中包括老舍親自錄音的會話部分。
從老舍執教起,東方學院就是實用性和商業化的。學院以學生為中心,儘量滿足學生的各種需求,且對於學員來者不拒。老舍當年的教學對象幾乎沒有任何限制:上至七八十歲的老頭老太太,下至十幾歲的男孩女孩,只要交學費,就能入學。能夠成班上課的有軍人和銀行裡的練習生。軍人既守規矩又很用功,因為政府對於軍人的漢語要求非常高。至於銀行的練習生,只是來混個資格。
蕭乾在老舍離任後10年才來到東方學院。當時正值二戰,英國青年已應徵入伍,所以蕭乾教的大多是超兵役年齡的「老學生」。據蕭乾描述,日常的漢語教學一般是個別講授:比如教一個蘇格蘭化肥廠的廠主,他把學點中文當作一種高尚消遣;再比如教一個覺得懂點中文對將來做主婦有用的姑娘。
蕭乾曾詳細介紹過自己在1941年,為貴格會40名英國青年志願救護隊進行漢語培訓的情況。這批年輕人都是信仰上的反戰主義者,不願意上戰場打仗,英國政府只好讓他們從事些非戰鬥性的工作。他們志願去中國戰場從事救護工作,走之前來東方學院參加漢語學習速成班,為期約40天。教學地點是由貴格會提供的場所——伯明罕郊區的一座倉庫裡,戰時教學條件艱苦由此可見一斑。
教學內容方面,蕭乾沒有提及學院要求針對特定教學對象開設專門性的語言課,但是他也表示,教授語言之外,還得根據要求做一些有關中國地理、歷史等方面的粗淺介紹。另外,儘管手頭有現成的教學材料,蕭乾也必須針對學生實際需求,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拿那些準備入華從事救護工作的反戰主義者來說,教授一些基本的醫療救護方面的漢語詞彙是必不可少的。
日常漢語教學之外
向世界「推薦中國」
關於教西方人,特別是英美人漢語的方法、經驗方面,蕭乾作過專門的論述。他認為直接教學法最有效:就是一上來師生就講所學的語言。由於語法學習相對困難,蕭乾還專門強調,對於已受過高等教育的成人,比如倫敦大學的這些漢語學習者,「有時借用一下西語的語法還是條捷徑」。在蕭乾看來,學習漢語語法,完全可以比照英語語法來進行理解和疏通。
作為現代中國早期置身海外的漢語教師,蕭乾跟老舍一樣,在倫敦大學期間,不僅出色地完成了漢語教學工作,也在教學之餘積極開設語言文學講座,參加各類社會文化活動,藉助廣播電視、書籍出版等媒介,積極地向世界介紹和宣傳中國。
1942年,教了3年漢語的蕭乾,辭掉了東方學院的工作,赴劍橋大學攻讀英國文學。1944年6月,由於工作原因,蕭乾終斷了在研究生院的學習,做了專職戰地記者,並於二戰結束後的1946年回到中國。至此,蕭乾正式脫下了對外漢語教師的職業外套。
蕭乾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教學的那段經歷,以及其為中國語言文化的海外傳播所做出的種種努力,給後來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蕭乾有刻苦努力的學習精神、有紮實深厚的語言文字修養、有豐贍系統的古今中外文學知識、有創造文學作品和特寫戰地通訊所練就出來的熟稔的中文寫作水平,還有自如轉換的中英文互譯能力等,這些都是成就蕭乾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重要條件。
不過,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蕭乾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因為有這樣的情懷,他才會在聽到同吃同住、朝夕相處的40名貴格會救護隊員學生說:「中國人素來是愛和平的……我們願意為中國做點事。」便懷著感激之情,「就中國的語言、史地、風俗習慣,盡我所能地介紹給他們」。有此等情懷,又怎能擔心成不了優秀的對外漢語教師呢?
(作者系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