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拜相,中國古代對於高級官員的任命中,其實隱藏著文武之分,明朝開始對於文官封爵位的限制,讓封侯大部分成了武官最重要的榮譽,而拜相則是文官人生最輝煌的功績,封隱隱有居高臨下,頤指氣使的意味。
而拜則更多尊敬,卻略微透著一絲生疏,從封和拜的區別中,我們是不是能隱約的發現古代文臣武官的一點區別,能夠發現他們在皇帝眼中地位的不同呢?
筆者認為,軍隊系統是講究上下等級分明的,對武官最高榮譽的封,是表明皇帝才是國家毋庸置疑的最高統帥的禮儀體現,軍隊需要明晰的上下級關係,對待皇帝以下最頂級武官的界限感,並不完全是負面的。
事實上,在大部分朝代,這些人才是皇帝最最放心的存在,刀把子畢竟是政權穩定的根本,頂級武官是皇帝真正的自己人。
而文臣的拜,則表示了皇帝對於文官的尊敬,他不是拜具體的人,而是拜文官背後的儒家,拜那個山東曲阜的聖人,在傳統的中國政治關係中,帝王和頂級文臣不能算統屬的關係,相是皇家的客人,是幫忙的人,那麼潛臺詞也有,不算真正的自己人的意思。
一.封侯:武將地位的特殊性
1.武將是皇家統治的根本
幾乎所有王朝的更迭,都是軍事鬥爭的後果,武將,軍隊對於皇帝,是統治的支柱,頂級的武將,其實是代替皇帝行使最高指揮權的軍人,他們是皇帝們真正的小棉襖。秦漢的武將,影響力是不弱於文臣的,在亂世則穩穩地超出,董卓在長安的時候,那些文官楊彪,鍾繇等,都異常的低調。
三國演義裡,武將呂布,關羽,張飛,張遼等人,存在感也力壓文官一頭,諸葛亮算是少有的替文臣扳回一局的人物,但是他實際上,也是蜀漢的軍隊最高統帥,他的主要政績,雖然在治理蜀地的成功,被人記住的,確是七出岐山的武功。
武將們,李世民天策府的驕子,趙匡胤笑著打哈哈的老兄弟,朱元璋最在意的威脅,這些人是事實上皇室的根基,文臣亂國,要長期政策的侵蝕,武將嘛,可能直接就是肉體消滅了。
2.武將為皇室自己人
歷來的武將,根據和皇帝位置的遠近,獲得不同的信任度,能夠在武官系統走到最後的人,都是皇帝眼中的自己人,像許褚這樣的武將,雖然經常被曹操訓斥,其實都是板子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歷朝歷代都有這樣的愣頭型武將,其實他們心中都很清楚自己的份量,都知道皇帝對自己的寵信,也會主動做些得罪人卻穩固皇權的舉動,他們很多雖然官階不高,崗位卻是最重要的中樞位置,大都享受世襲爵位,他們是皇帝看成能世代保衛政權的中流砥柱。
3.仔細品味封之意味
封,是從分封而來,他是周王對諸侯王的信賴,對武將最高榮譽用封,是表明上下關係的存在,這不是惡意,軍隊系統出身的人,對等級的敏感幾乎算是職業病了,在關係明確的基礎上,武將執行命令才沒有絲毫的遲疑。
皇帝的封,是對武將這個自己人最大的信賴,他表明武將所有的權力來源,所有的榮譽都是來自皇帝的青睞,他隱隱的暗示了一種垂直管理的模式,表明武將的行為只對皇帝本人負責的事實,在軍事管理上,這是高明的,軍隊自己有獨立的體系,皇家最大的目的是隔離政務體系可能對軍隊體系的侵犯。
二.拜:尊敬背後的冷漠
1.文官:皇族日常統治的需要
政務系統,相比於軍隊的體系,就是維持國家基本的運轉,他是政權的基礎,當然也很重要,但是卻好像缺乏軍隊那種一錘定音的氣勢,文官的來源在隋唐前大都是各門閥子弟,他們的能力無足輕重,出現在朝堂更多的是中央和地方門閥的政治博弈。
隋唐後,民間經過科舉提拔的文官大量出現,這些人當然是國家的棟梁,然而,文官系統的本質造成了文官本人對政務的影響,不如武將個人對軍隊系統的影響。從根本上來講,大部分文官和皇帝只是僱傭的關係,皇帝對待頂級文臣都相當客氣,客氣背後則是一種淡漠。
2.文官系統為皇帝政權的合作者
古代傳統的理念,文官的精神領袖是孔子,皇帝和他的王朝只是文官施展抱負的舞臺,頂級的文官,在皇帝內心的最深處,是被當成客卿看待的,有些尊師重道的皇帝,也許有將宰相當成師傅的想法。
大多數皇帝,則可能對文臣抱有淡淡的警惕。比起皇帝對禁衛軍統領,元帥等的輕鬆,對文臣的矯揉作勢,本身就很說明問題。
簡單的講,文官雖然在宋以後地位越來越重,其實他不算皇帝的自己人,同將領的地位相比,宰相在朝局中更換的更快,和平年代,政務造成的大量紛爭讓皇帝文臣之間缺乏溫情,愛卿的稱謂背後是深深的猜疑或者輕視,宋以後文臣的大節往往有虧,皇帝們對文臣的視角更多的是從政治操縱的角度出發的。
3.拜:拜的是儒教
相對於武將的封,對於文臣的拜,皇帝的姿態就放的很低了,歷代帝王都是要拜孔子的,對於孔子理念中的集大成者,一個拜也非常的合乎皇帝的身份,畢竟維護和儒家體系表面的親和,是統治穩固重要的因素。
這個拜,禮儀十足,卻透著生分,王朝最終是皇帝的,無數大臣只是匆匆的時代過客,是王朝的客人,他們雖然重要,卻在家人的大門之外,皇帝對文臣的禮遇中淡淡的界限感,即是提醒自己,也是提醒那些大權在握的文臣們執政中的界限。
三.文武定位是王朝興旺的關鍵
1.曹操對文武的定位
曹操的統治基礎,他的譙沛武官集團和穎川士人集團,就是文臣武將角色地位的樣本,曹操在世的時候,曹魏的政治結構無比的穩固,就在於他的政權運行中的這套潛規則。
武將從近衛的典韋,許褚。到五子良將,都是曹操的自己人,他們和文臣集團的交集不多,除了曹操的親眷外,都是和丞相有風雲際會緣分的人,這些人很多和曹丞相的恩義都是獨立的,垂直的。
張遼是呂布的部將,差點被斬首,徐晃是黃巾軍出身,後期在漢中和荊州,則是最靠得住的部隊,他們對曹丞相除了軍務外,都有一份淡淡的家人一般的溫馨。曹操對武將體系把握的分寸感非常好,在文臣方面,除了郭嘉,連荀彧最後都和曹操生分了,用現在的話講,很多是純粹的工作關係。
曹操一直也沒有將大部分文臣當成自己人看待,對於許攸這樣的人,在和許褚的爭執中曹操的立場,不是說明了很多的問題嗎?
2.崇禎:文臣武將關係處理的反面教材
對於文臣武將們地位定義的錯亂,可能是明朝後期頹敗重要的原因,崇禎對於文臣雖然也談不上信任,但是至少沒有頻繁的肉體消滅,他更換了大量的內閣大臣,那些和他政見不統一的大臣,他還基本做到以禮相待。
對於周延儒這樣的庸才,崇禎這種嗜殺的皇帝到最後都沒有下辣手,而溫體仁,雖然最後難逃一死,卻支撐了十年,遠超崇禎朝武將的支撐年限。對於武將,除了直接殺死的袁崇煥和賀人龍等,崇禎還逼死了大明最後的希望,孫傳庭,這個皇帝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他不但沒有把武將當成自己人,甚至是把武將當成了仇人。
明朝後期政治上和軍事上一團亂麻的情況,原因有很多,但是崇禎摒棄了武官自己人,文臣客卿的官場潛規則,可能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結語:
古老中國的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對官員的任命封,拜,授,任,選等用字的不同,背後都有隱隱的政治含義在其中,武將雖然地位在歷史中呈現不斷下滑的趨勢,但是由於軍事在古代政治中的一票否決權,皇帝還是把軍事將領看成了政治架構中最重要的部分看待的,皇帝們對於武將,願意建立公務關係外的私人關係,願意把他們看做家人。
封這種居高臨下意義很大的字眼,是軍隊系統等級劃分的需要,他在嚴厲中表現的是隱藏的親厚。
而對文官的拜則是皇帝的一種自謙,他好像把文臣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來看待,然而這個拜,拜的畢竟是文臣背後那尊山東的大神,拜相是古代中國政治禮儀的延續,政務系統處理的特點,一般不會讓皇帝產生過分親近文官的舉動。
拜的背後是淡淡的冷漠,皇帝們希望文臣能夠更好的定位自己在政治中的存在,他是皇家的客人,是提出意見的局外人,是得到首肯後才能執行的執行者,逾越職權的客人可是不會得到主人的喜愛的。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
《明史》
《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