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學邂逅生活,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當科學交織夢想,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精彩?近日,在銀川市第18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由我市報送的青少年科技創新作品在多項比賽中奪得大獎,這些科技小達人用一件件作品展示出了我市青少年的探索實踐精神和創新動手能力,科技創新也為他們的成長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走進市第二小學的科技展廳,蛟龍號和遼寧艦、太陽系天體圖、長徵火箭、雷電原理、玉兔號月球車、機器人小胖、天文望遠鏡等展品,無不體現著近年來國家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引發了同學們的濃厚興趣。展廳設置了「生命家園科技展區」「智慧牆創意區」「聲學主題」「光學主題」「電磁學主題」等幾大科技板塊,可以滿足學生對科技知識的渴求,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促進素質教育及學生科技素質提升活動的開展。
市二小學生梁凌菲說:「我們在科技展廳一個星期可以來五到六次。我最喜歡的是第三展廳的體感學習機,它是一種AR的情景模式,有各種的遊戲,比如說地震來了逃生,車內自救等危險模擬來臨之際的方法,可以學到在真實的環境裡的知識。」
在銀川市第18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市第二小學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參賽選手何妮菲製作的風力發電裝置也受到了評委的認可。
市二小學生何妮菲說:「我的作品是風力發電,我做風力發電是因為在我國西部風力發電已成為一股熱流,它不會產生輻射,也不會使空氣產生汙染。在製作的時候,科學老師給了我很多幫助,它的原理是通過風使風車轉動,進行增速形成速度,再通過導線傳播給電源,然後燈泡就可以發光。」
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市二小不僅開設素養課程,設立科技展廳、機器人製作室,而且通過每年的校園科技大賽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勇於實踐,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一展風採。
市二小科學教師徐暉說:「我們的科技創新平時都滲透在科學課程教學當中,因為科學教材裡面有很多都是製作類的;另一個就是我們學校每周三的素養課程,素養課程也開設了機器人製作。科技創新這一塊學生參與的比較多,我們通過學校的科技創新大賽,幾乎是人人參與,上次十八屆科技創新比賽我們有四十多個學生參與,在學校的科技大賽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比較高,每個人都能做一件作品。」
「煙霧報警排煙裝置」「土壤感應澆水器」「水力發電機」,這些新奇、實用的創意和製作來自市第四小學的「科學小達人們」。
市第四小學學生張萌說:「我做的是煙霧報警排煙裝置,它的工作原理就是當室內的溫度達到一定濃度的時候,它檢測到了就會自動報警,並且啟動電機排煙工作,達到安全防護作用。」
實驗室裡,同學們展示者自己的作品,這些作品很好地表達了「愛科學、玩科學、秀科學」的主題,真正的將科學與生活融合在一起,讓科學插上了實用的翅膀。
市四小學生李馨悅說:「這是我製作的簡易氣壓飲水機,顧名思義它就是幫助人們飲水的小創作。它的工作原理很簡單,就是通過氣壓原理達到控制流水的目的,打開瓶蓋就會有水流從吸管流出,蓋上瓶蓋,水停止流淌,就是用氣壓原理達到控制流水的目的,它很方便,在室外也可以用,不適用電,綠色環保。」
除了這些小發明和小製作,四小的航模也在經歷過兩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步走入正軌,如今學生們都可以自主設計和操作。
市第四小學科學教師郭志寧說:我們四小航模興趣小組是2018年開始接觸的,之後就一直沒有停。現在,我們的搖控紙飛機是在模擬器上大約練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完全過關了之後才能在室外進行飛行,現在我們的學生人數大約有十幾個。
近年來,我市將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作為重點工作來抓,通過創建自治區、銀川市科普示範學校、爭取區市青少年科技活動項目、建設校園科普e站,提升中小學校科技創新教育的整體水平。市二小、二中等學校建設了校園科普展廳、科普長廊、科技工作室、舉辦科技節、創新大賽等,以小發明、小製作、小實驗、小手工、小論文活動為載體,鍛造了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全市培養出了一批批科技小達人。
記者:王思睿 陳銳
本期編輯:李 洋
責任編輯:唐春燕
審核:陳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