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隻鵝」綠色養殖基地。
依安,享有中國白鵝之鄉、中國紫花油豆角之鄉、中國五色土(北方紫砂)之鄉、中國芸豆之鄉等美譽,是新興崛起的「北國瓷都」。自2016年以來,全縣上下聚焦「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目標,全面實施產業扶貧工程,實現了多層覆蓋、交叉覆蓋、全面覆蓋。2019年,建檔立卡戶除正常土地收入外分別實現年人均產業增收828元、895元和1177元,年度同比分別為8%和31.5%。
實施「半畝園、一畝種薯、百隻鵝、千袋菌+鄉村自有特色產業」鞏固提升工程。種好「半畝園」,引導建檔立卡戶利用房前屋後閒田隙地發展小園經濟,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訂單收購、電商輔助「私人定製」、縣工商聯同盟者商會「半畝園愛心超市」採購等形式,專購專銷小院農產品。2019年帶動建檔立卡戶9897戶,種植「半畝園」6249畝,覆蓋率為88.47%。落實「一畝種薯」,以春城馬鈴薯合作社和劉洪亮農業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2個大型馬鈴薯合作社託管方式,為每戶建檔立卡戶代種1畝馬鈴薯種薯,建檔立卡戶按人頭或以地折資入股500元。2019年發展「一畝種薯」1.2萬畝,實現建檔立卡戶全覆蓋,人均分紅350元。養好「百隻鵝」,出臺優惠扶持政策,鼓勵大戶代養、建檔立卡戶自養促增收,2019年帶動建檔立卡戶10943戶,養殖大鵝88.12萬隻,覆蓋率為97.8%。栽培「千袋菌」,以1000袋菌為基數帶資入股合作社。通過代培、自栽等形式,2019年帶動建檔立卡戶2156戶,栽培197.47萬袋,覆蓋率為19.27%。大力發展鄉村自有特色產業,各鄉村圍繞種植傳統和區位優勢著力打造「一鄉多業、一村一品」,通過資金獎補和政策扶持,大力發展紫花油豆角、瓜菜、小菇娘等特色產業,推動農產品往優勢上種、往特色上調;以養鵝雞豬牛羊等為重點,推動畜牧業提檔升級,實現了產業收益疊加覆蓋。
農民文化大院扭出幸福生活。
實施光伏發電扶貧長效保障工程。堅持選好建設用地、嚴守行業標準、精細運維管理,投入資金10649萬元,建成了總規模16兆瓦的光伏發電站45個,2018年10月27日實現全部併網發電。2019年在國家補貼政策資金未到位的情況下,撥付鄉鎮發電收益285.1萬元,其中村集體收入74.05萬元,採取差異化分配方式帶動了47個貧困村3152戶建檔立卡戶增收,戶均增收669.6元。
實施金融扶貧撬動工程。嚴格執行免擔保、基準率、縣貼息、嚴把關等要求,堅持戶借、戶用、戶還、戶受益原則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6674筆5294戶1.2億元,未出現逾期未還貸款和生產外挪用支出問題。幾年來,全縣幫扶責任人還為建檔立卡戶「眾籌」產業扶貧資金2400餘萬元,解決了建檔立卡戶發展經濟資金緊缺難題。
特色種植助力農民致富。
實施培訓就業帶動工程。通過鼓勵創業帶就業、介紹異地務工、本地企業安置、政府提供公益崗位等四種方式拓寬增收渠道。在全市率先建立「雙元培育、職普融通」職教模式,向建檔立卡戶傳授紫砂陶藝、食用菌栽培、家政服務技能,年均開展技能培訓3000餘人次。近幾年,針對建檔立卡戶組織招聘會16場,介紹中小企業崗位192個,通過「扶貧車間」吸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就業222人。為克服疫情影響,出臺了《依安縣統籌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脫貧攻堅工作實施方案》,實現建檔立卡人口外出就業2091人,設置公益性崗位4154個。引導建檔立卡戶參與電商傳播員扶貧項目4407人,年人均增收102元。2018年依安縣被評為全國百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示範縣」,2019年順利通過第五批國家級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驗收工作。
實施資產收益帶貧增收工程。2018-2019年累計統籌安排扶貧資產、資金8195萬元,2018年收益318萬元,2019年收益601萬元;2018年實現帶動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25元,2019年增收245元,同比增長96%。同時,依安縣深入實施了「創新創業、富民富村」工程,依託鄉村自有特色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建檔立卡戶持續穩定增收。截至目前,全縣共有專業合作社1099個、家庭農牧場1200個,其中股份制合作社16個,股份總額7721.5萬元,在產業扶貧和帶貧增收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2019年,依安縣被省農業農村廳評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示範縣」。(陳丹華 田暢)
人民日報客戶端下載
手機人民網
人民視頻客戶端下載
人民智雲客戶端下載
領導留言板客戶端下載
人民智作
【來源:齊齊哈爾市委宣傳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