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老一輩物件壞了總想著修一修繼續用,年輕人卻認為東西壞了就該換。東西換得勤了,寄托在物件上的情感便愈來愈淡了。在如今這個快速消費時代,「換新」代替「修補」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曾經街頭隨處可見的修補店,也逐漸「退隱」到老街深巷中。
在三水西南城區新風路上,有一家已經開了近20年的眼鏡店,店面緊挨著西南武廟的側牆。更早的時候,這間店開在菜仔街,店主江啟燊今年77歲,19歲跟隨父親開店,從事「修補」工作已經58年。
江啟燊的眼鏡店是一處殘舊的瓦頂平房,店內不足10平米。店面牆壁上整齊擺放著各式老款眼鏡,正上方掛著一塊已經用了十幾年的白底紅字木板,上面寫著本店的經營業務。木板旁五顏六色的模特海報已泛黃褪 色。若不是牆上醒目的「微信支付」標識,差點讓人誤認為穿越了80年代舊時光。
1962年,19歲的江啟燊跟隨離開單位的父親從廣州回到三水,開始經營修補店。江啟燊說,自己修補的手藝是跟著父親學的,那時江啟燊家的店,修水筆、修手電筒、修打火機、修傘,都可搞定。
1982年,江啟燊開始專職做眼鏡店,店面也從中山路的百貨公司門口搬到了菜仔街。
2000年以後,江啟燊的店才搬到如今的新風路上。
聊起往事,江啟燊爬上爬下,拿出收藏多年的派克鋼筆和80年代營業執照展示給我們看,他說話時精神煥發,如數家珍,越說越有勁兒。
隨著現代生活的改善,這些「不值錢」的小玩意壞了便換新的,修的人也少了。
在大家都習慣「換新」代替「修補」的年代,江啟燊的店,幾乎是西南唯一一家還在堅持手工修配眼鏡的店。
一副眼鏡,從鏡片切割到鏡框打磨,每道工序都要一點一點雕琢。
從最開始的門外漢,到現在成為遠近皆知的老師傅,江啟燊「菜仔街眼鏡佬」的頭銜,在西南城區流傳了數十年。
一張 簡單的工作檯緊挨著眼鏡展櫃,整齊地碼放著各種各樣的螺絲刀、銼刀等工具。這些都是江啟燊多年的工作夥伴。
江啟燊拿出一盞有濃厚歷史感的煤油燈,小心翼翼地把眼鏡架放在煤油燈上烘熱軟化。他說,這盞燈是他父親留下來的,現在外面的眼鏡店已經不用這麼傳統的工具了。
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修補舊物件的意願漸漸淡了。如今,新風路上行人寥寥,不少商店遷離,街道爬滿了時光斑駁的痕跡,眼鏡店的生意也大不如前。
但這位老匠人始終堅持早上9點開門,下午5點收檔。有生意時幹活,沒生意時就和街坊聊聊天,或坐在竹椅上小憩。
「做一行愛一行,做了幾十年了,也從沒想過轉行,現在老了保持工作,心態也會很好。」江啟燊說,如果自己不開檔,很多街坊都找不多修眼鏡的地方,因為街坊的支持,會一直堅持下去。
「眼鏡戴久了就會有感情,成為一段珍貴的回憶。」江啟燊說,眼鏡有價,感情無價。與舊物件打了一輩子交道,見慣人們對物品的情感寄託,他覺得做修復的工作很有價值。
文/佛山日報記者官文婷
圖/佛山日報劉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