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修補舊桌椅,「凳子奶奶」暖鄰裡
休閒處每把椅子親自試坐確保安全,手工縫製坐墊,還配備十餘把扇子
左圖:撿來的破舊椅子,老人總是清洗乾淨,自己動手修補。右圖:開放性的小區沒有圍牆,經常坐在巷子裡的左娭毑當起了義務保安,一旦發現形跡可疑的陌生面孔,老人總會警惕地保持觀察。
實習生 祝薇 攝
七月的長沙是不喜人的,總會用高溫和悶熱將人「驅趕」回空調房內。但長沙市芙蓉區向韶社區卻有這樣一處地方,即使高溫當道,清晨傍晚這裡也常有休憩的居民。
樹蔭下擺放著各式各樣的凳子,破損之處難免修修補補,卻並不妨礙街坊鄰裡安坐談笑,一片市井溫情。
這一切,要從喜歡收集舊桌椅的89歲左娭毑說起。
社區小巷有桌椅供人休息
向韶社區是個40多年的老小區,小區並不大,一條長長的小巷。
小巷兩旁是一棟棟老式居民樓,稍顯破舊卻也乾淨整潔。緊鄰著長沙鐵路第一中學,小區住戶基本都是陪讀家長和住了半輩子的老人。左娭毑就是其中一員,從1982年開始,她與小巷相伴了38年。
「快來坐,給你扇扇風。」三湘都市報記者走進小巷,樹蔭下一位滿臉堆著笑的老人就熱情地招呼出聲,笑容可掬,皺紋溫柔蜿蜒。有著樹蔭庇護,上午10點的高溫顯得不那麼強勢。
休息處布置得很簡單,一條長椅和幾張木椅子。桌椅板凳都是舊的,長短不一,大小不同,樣式各異,破損之處還綁著各色花布或繩子。一看就知道,是撿來的。
大部分的椅子都是用繩子繫著,蓋上了手工縫製的小坐墊,透著一股子親切。
「小姑娘,你放心坐,不髒的。這些凳子椅子雖然都是別人不要的,我都洗乾淨了,還放了墊子。」見記者四處打量,左娭毑笑眯眯地介紹著。
娭毑已經堅持公益16年
小區裡原本沒有公共休息處,看見附近老人們買完菜和學生們午休時間無處休息,十幾年前老人萌生了自己動手的想法。
說幹就幹,左娭毑開始密切關注哪裡有別人不要的桌椅板凳。這些被丟棄不要的破舊桌椅,在左娭毑眼裡就成為了有用的「寶貝」。
「我記得大概是73歲開始,媽媽就到處收集桌椅,到現在有十五六年了。」老人的女兒告訴記者,十幾年來老人大大小小收集的「舊桌椅」也有幾十件了。因為她這個習慣,鄰居們只要看見稍微好一點的舊桌椅就會主動給她送過來。
修補改造工作全是左娭毑親歷親為,所以休息處的每個物件老人都很愛惜。「你坐的這張木椅子,只破了一點,放個小墊子一樣坐得很舒服。對不對?」老人的手工改造其實很簡單,但每把椅子她都細心試過,確保坐上去舒適又牢靠才會放到休息處,供大家使用。
她還是小巷的義務保安
作為老人的「閨密」兼幾十年老鄰居,80歲的凌娭毑告訴記者,左娭毑的細心和熱情遠不止如此。除了收集舊桌椅方便大家休息,休息處老人自製的小木盒裡整整齊齊放著十餘把她收集來的小扇子。天熱時拿來扇扇風,雖及不上空調風扇,總能帶來一絲清涼。
小區裡租住著不少長沙鐵路第一中學學生,其中不少都收到過左娭毑的貼心禮物。老人在洗乾淨的購物袋裡塞滿棉花做成靠墊,碰見來往的學生就會送給他們,讓孩子們帶到教室去靠靠背,坐得舒服一點。
「怕學生們嫌棄靠墊不好看,做的時候還會特意選好看的購物袋呢。」說起自己的「閨密」,凌娭毑滿臉是笑。
不要以為老人家對誰都是親切又溫柔,開放性的小區沒有圍牆,經常坐在巷子裡的左娭毑當起了義務保安,一旦發現形跡可疑的陌生面孔,老人總會警惕地保持觀察,並詢問來意。
她希望為更多人提供便利
原本只是想撿幾張桌椅放在樹蔭下,方便居民休息。可左娭毑的堅持和細心讓這一片綠蔭成為小區「特色」,居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養成了習慣,每天早上坐在一起擇菜聊天,下午搬著桌子過來打打牌,「碰上下雨天,總有人撐著傘出來陪左娭毑收墊子,聊聊天。」
幾張破舊桌椅,一個滿臉笑容的老人,休息處的存在讓這個老小區充滿了溫情。
這裡不僅陪伴著小區老人們的閒暇生活,也見證了不少年輕人的奮鬥。小區緊挨著學校,不少中考、高考甚至公務員考試的參考者,總是會在休息時間出現在這裡。
「他們在這休息我很開心,人老了做不來什麼大事,能讓他們舒服考試我就很滿足了。」採訪中左娭毑一再表示,這只是件小事不值得報導,面對鏡頭更是一再拒絕。老人表示,小巷裡的休息處她會一直不斷更新完善,希望可以為更多人提供便利。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田甜 實習生 費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