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愛因斯坦小學時做小板凳,做到第三個仍然做得很糟糕。這不怪他笨,因為板凳或者椅子其實並不好做。德國建築師密斯·凡德羅說:「椅子是一種很難製作的東西,試過的人都知道這一點」。它要有結實的榫卯,要足夠輕以便移動,又要足夠結實以便承重。製作精良的椅子能夠用後面的兩個腿斜倚著時也能承受住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椅子還要坐著舒適。它要留出活動空間,又要在所有恰當的地方提供支撐,這就需要精緻的曲線與合適的板條與橫杆。
美國工業設計師尼爾斯·迪夫裡恩特說,最好的椅子是……床。在他看來,讓人坐得舒服是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因為坐是一種折中的姿勢,對人來說,直立行走或者躺著時最自在。坐是一種文化的副產品,它跟身體自然的平衡背道而馳。
建築師威託德·黎辛斯基
許多人是不怎麼坐椅子的。建築師威託德·黎辛斯基在《椅子的自然史》一書中說:「世人分成兩種:坐在地上的和坐在椅子上的。」在50年代,人類學家確認,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習慣於蹲伏著,無論休息還是工作時,比如在南亞、非洲和拉美,疊腿坐著也很常見。許多南亞人用這個姿勢做飯、吃飯、工作和休息。坐在腳後跟上則是日本人、韓國人和歐亞人的做法。
習慣於坐在地上的民族一般都有入室前脫鞋的習俗,他們還更有可能穿拖鞋,以及便於坐下的寬鬆的衣服。他們的家具也都不高,還更有可能睡在墊子上。坐椅子的民族則發展出了餐桌、梳妝檯、咖啡桌、書桌等家具。
建築師威託德·黎辛斯基的著作《椅子的自然史》
坐在地上的習慣還影響了建築:在家中赤腳或穿著襪子走來走去需要光滑的地板,喜歡暖的木質而非石質地板;坐的地方鋪著軟的墊子或地毯;很高的窗臺和天花板就不那麼吸引人了。
在坐椅子的社會中,坐在地上會打破秩序,所以青少年喜歡這麼幹。出於同樣的原因,20年代歐洲的先鋒派和50年代垮掉的一代喜歡坐在地上,那是對傳統的顛覆。
書中說,中國人從宋朝開始,由坐在地上變為坐椅子。「椅」源於動詞「倚」——人們坐在凳子上,但靠在椅子上。從凳子到椅子,中間還經歷了炕——炕旁邊的牆壁啟發了椅背的設計。
中國人開始坐椅子之後,隨之發生了一場家居革命:女性開始穿褲子,進屋不再脫鞋,還出現了餐桌、遊戲桌、很高的落地燈、臉盆架,以及穿衣鏡。是什麼推動了這場革命?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認為,家具受到兩個條件的約束。一是貧窮,窮的地方很少發生內飾上的變化。坐在地上只需墊子,而椅子和與之相伴的家具很昂貴。這種轉變需要經濟的繁榮。第二個規則是,傳統文明一直忠實於他們習慣的內飾。所以一些原住民、鄉村居民和偏遠部落幾百年來變化很小。
迪夫裡恩特說,跟其他家具比起來,椅子跟人的關係更加親密。「椅子要能適應各種不同的活動,如讀書、寫作、就餐、社交、看電視等,但它們還要滿足其他需求。我們會把自己的情緒和性格投射到我們坐的椅子上。在一種心境下,我們想坐在搖椅上,在另一種心境下,我們想坐凳子或者沙發。我們之所以會跟椅子有情感聯繫,是因為椅子不像桌子或者衣櫃,它是有個性的。坐不只是功能性的,它反映了我們的心境。椅子有著不同的個性。它可以象徵地位,或者顯示品味。」
古希臘的克裡斯莫斯椅出現於公元前500年,是最優雅的椅子之一,一直被後世模仿,最近的模仿者是麥可·格雷夫斯。
喬治·華盛頓有二十多把這種椅子。以前是家庭手工業製作,現在是自動化工廠生產,它簡單、輕盈、舒適。
18世紀時家具的黃金時代,其中最無與倫比的是法國扶手椅,製作精美,附有織物坐墊。
1859年,德國設計師邁克·索耐特推出了第一種批量生產的椅子,14號咖啡館椅。它是拆開來運輸的,只有六塊彎木、十隻螺絲、兩隻墊圈。
包浩斯學校貢獻了多個令人難忘的椅子,包括塞斯卡椅,使用了有彈性的鋼管,加上傳統的藤編。
丹麥現代家具把現代製造跟傳統手藝和材料相結合,漢斯·華格納經典的圓椅就是一例,使用了外形漂亮的橡木和藤製椅面。
80年代不知何人設計的塑料椅,便宜且堅不可摧,無論你是否喜歡,它都是當今椅子界中的王者。
(圖片來自網絡)
回顧往期可點擊:
⊙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下面封面圖
一鍵下單「傅雷的傲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