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市藏古剎。劉陳平攝影
大慈寺。劉陳平攝影
太古裡。
民國時期大慈寺片區手繪圖。
大慈寺路因街邊那座大慈寺得名,大慈寺路是個新街名,但大慈寺的歷史非常久遠。
20年前我家住爵版街,去大慈寺很方便,出穿巷子左拐即到。上班地點在東門水碾河,每天騎自行車都會從大慈寺門前經過。那時,我總會想,這寺廟的大門怎麼會修成這樣?既怪異又小氣,照壁前的大石獅蹲在街邊也顯得莫名其妙。
大慈寺路,是成都東西幹道蜀都大道靠東的一段。它東接府河上的東風大橋,西連紅星路步行街,曾被稱為「東風路」。過去,這條街上有兩棟建築很有名氣,一個是東風電影院,一個是成都第二百貨大樓。現在,這兩個地標都早已消失,太古裡商業區成為這一帶的新地標。
太古裡的東邊是大慈寺社區,這裡每周三下午2點都有川劇演出,氛圍輕鬆隨意,與其說是表演,其實更像是社區居民的自娛自樂。
大慈寺處於太古裡的半包圍中,但它依舊是這一帶街頭活劇中真正的第一主角,老成穩重、見多識廣,太古裡在它面前是頑皮的孩子。
古寺始建於唐朝,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難成都,親自書寫匾額「大聖慈寺」。正因為有這塊匾額,寺院在後來的唐武宗全國滅法中躲過一劫,是成都唯一保留下來的唐代佛寺。
大慈寺是中韓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當年規劃修建寺廟的無相禪師是古代朝鮮半島新羅國的王子,他在四川學習、生活多年,因此,大慈寺俗稱「太子寺」。而這裡也是日本禪宗的源頭,在大慈寺出家並受戒的道隆禪師是第一個東渡日本傳播禪宗的著名禪師,是日本禪宗文化的開山祖師。
現在,繁華的商業區與古老的佛寺如此之近,反差又如此之大,不知是現代商業藉此增添歷史底蘊,還是彰顯傳統文化的與時俱進。這讓我想起了身處上海鬧市區的靜安寺,一道紅牆,兩個天地,頗有些時空穿越的感覺。
今天大慈寺的規模比古代小了很多。站在大慈寺路邊看寺廟入口會覺得有些奇怪,難道這寺廟坐南朝北?一屏照壁加兩扇小門,這哪是大門的樣子啊?其實大慈寺的山門是朝南開的,就在現在面向太古裡水池的位置。廟內的接引殿在現在大慈寺路的中心,而藏經樓已經是在街對面的位置了。
1958年城市東西幹道東頭延伸時,拆除了包括接引殿、藏經樓在內的後院,形成了現在的這個格局。我們從大慈寺路進入寺廟,其實是從建築群的後面入寺。
歷史上大慈寺一度是全國最大的寺廟,面積約千畝。現在大慈寺的佔地面積估計最多不過30餘畝。鼎盛時寺廟東抵城牆,南到北糠市街南端,西牆在北紗帽街藥師殿和錦江街諸葛井之間的位置,北達四聖祠街和天涯石南街、東街、西街,現在的書院南街、東街、西街一帶在唐宋時期都在大慈寺的範圍內。
大慈寺的鐘鼓樓原址在何處?有待考證。
《華陽縣誌》記載:「銅鐘閣在寺前糠市街,亦屬大慈舊物,但不知為何園之銅鐘耳。」銅鐘在北糠市街中段東側,西側應當是鼓樓的位置,依照佛寺的建築慣例,寺門在鐘鼓樓的南邊。
明代,大慈寺發生火災後重建,面積減小許多。寺北很大部分變成了宰相萬安的私人宅邸。明末清初,大慈寺和整個成都城一起被毀。經過了大約200年斷斷續續的建設,方才恢復元氣,但佔地面積只有40餘畝。1958年,成都往東擴修棉花街,取名東風路,也就是現在的大慈寺路,接引殿及以北建築被拆除,大慈寺的面積又一次減少,只有唐代的三十分之一。
從北步入大慈寺,曼陀羅花面帶微笑,送上一陣幽香,這是一種優雅含蓄的歡迎姿態。記憶中的成都博物院早已遷出,那座絲瓜藤下的老茶園早已消失。改建後的大慈寺顯得更加氣派,大院裡一棵巨大的古銀杏樹在陽光下蒼勁挺拔,有幾分老當益壯的味道。
這寺廟的僧人頗有些情趣,冬天,銀杏落葉都被精心地保留了下來,滿地金黃,讓人眼前一亮。一把小巧的竹几安放樹下,頗有些古畫的禪意。遊人和香客紛紛在樹下留影,姿態誇張,充滿創意與喜感,一臉平靜的僧侶無聲地走過,與樹下的熱鬧形成一種反差與對比。這裡已成為成都冬天拍攝銀杏的佳處。
枝顫,風撫,袈裟飄動,落葉偶爾悄悄在發間和肩頭停留。
寺裡忙上忙下的覺能法師居然是一位資深的攝影愛好者,時常用手中的索尼相機記錄寺院生活的點滴。年輕的法師告訴我,現在大慈寺常常舉辦攝影展,周安的老街舊影和葉青的川劇影像專題展結束後,曉龍的攝影展將在春天舉辦,那是關於手機與生活的展覽,圖片都是用手機拍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