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愈寒,家愈暖
今天5時29分
小寒
在我們的夢鄉中
悄然降臨
我們常常將小寒和大寒並稱為隆冬,「小寒大寒,凍成冰團」。
隨著氣候變化,雖然幾乎每個節氣都在變暖,但最冷的三個節氣,始終是:第一名小寒,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儘管它叫小寒。第二名大寒、第三名冬至。
為什麼將小寒節氣稱為無冕之王呢?
兩個原因,一、它最冷,比大寒還冷,卻只叫做小寒。二、它最容易下雪,比小雪大雪還容易下雪,名字卻與雪無緣。
小寒時節,日照和降水,都開始觸底反彈,而且是強力反彈。但氣溫卻還在繼續觸底,風也變得更狂躁了。
所以小寒的天氣,按照陶淵明的說法是:「悽悽歲暮風,翳翳[yì yì,晦暗] 經日雪。」風雪交加,幾乎是一種常態。即使大白天,也是天色晦暗,「荊扉晝常閉」,人們只能整天躲藏在屋子裡,「邈與世相絕」,讓自己「閉關」,完全與世隔絕。
隆冬時節的田園,不復清雅,只有悽寒。往往是「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慄 [bì lì,古代樂器],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寒風嘶吼,籬笆發出樂器般的聲音。
問題來了,既然小寒比大寒還冷,是24節氣中最冷的節氣,那為什麼還叫小寒呢?是不是古人給弄錯了呢?
關於這個問題,可能因為——
第一,我們衡量寒冷,是依據氣溫高低,小寒時天寒最甚,所以說小寒最冷。古人衡量寒冷,是依據冰層厚薄,大寒時地凍最堅,所以說大寒最冷。
第二,古人界定寒冷程度,也基於人的主觀感受。小寒時,天氣雖然很冷,但人們的耐受力尚可,不覺得已冷到極處。等熬到大寒時,即使氣溫沒有變得更低,人已被寒冷折磨得力倦神疲,可能反而會覺得大寒更冷一些。
第三,古人信奉「物極而反」的理念,夏季只要開始轉涼,就是秋;冬季只要開始回暖,就是春。兩個極致季節,巔峰總是在最後。所以冬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獲得了大寒的名號,而最冷的節氣只能屈尊地被稱為小寒了。
判定小寒大寒誰更寒,未必是古人存在謬誤,而主要是衡量寒冷的古今視角有所不同而已。
另外,或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二十四節氣開始萌芽和創立的先秦時期,中原地區可能確實大寒比小寒更冷。綜上所述,最寒冷的節氣是小寒。
小寒的到來
意味著冬天最冷的日子來了
冬日正是在此刻厚積薄發
小寒料峭
一番春意換新年
文人墨客
將對寒冷的感知
揮灑至詩詞之中
小寒·話冷
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喬松,不覺滿衣雪。
——唐·孟郊《苦寒吟》
將軍狐裘臥不暖,
都護寶刀凍欲斷。
——唐·岑參《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唐·白居易《夜雪》
一方黑照三方紫,
黃河冰合魚龍死。
——唐·李賀《北中寒》
霜嚴衣帶斷,
指直不得結。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應是夜寒凝,
惱得梅花睡不成。
——宋·黃升《南鄉子·冬夜》
晨起開門雪滿山,
雪晴雲淡日光寒。
——清.鄭燮《山中雪後》
小寒·民俗
準備過年
進入小寒,年味漸濃,人們開始忙著寫春聯、剪窗花,買年畫、彩燈、鞭炮、香火等,準備辭舊迎新過大年。
遠方的遊子也盼著團圓,忙活了一年,「回家」二字,才是漂泊的終點。
踏雪尋梅
寒冬臘梅,殘雪金陽,成冬日一番奇趣景象。此花的開放,也許是為了給蟄居的人們一個走出來的理由。小寒時節,民間多有賞梅風俗,賞心悅目,又風雅之致。
詩人孟浩然常騎著驢子在風雪中尋梅,因而有人給他寫了一首打油詩:「數九寒天雪花飄,大雪紛飛似鵝毛。浩然不辭風霜苦,踏雪尋梅樂逍遙。」
圍爐夜話
天寒地凍,宜圍爐夜話。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沏上一壺茶,買上一包落花生,邊吃、邊喝、邊談、邊笑,一家其樂融融,躲過天地的嚴寒。
紅學家鄧雲鄉曾作詩:「京華憶,最憶是圍爐,老屋風寒渾似夢,紙窗暖意記如酥,天外含吾廬。」
吃菜飯
到了小寒,江蘇一些地方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並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鹹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搭配,再剁上一些生薑粒與糯米一起煮,香鮮可口。
吃糯米飯
廣東一些地方的傳統,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加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裡面吃。
吃黃芽菜
據《津門雜記》記載,天津地區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是天津特產,用白菜芽製作而成。冬至後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覆蓋勿透氣,半月後取食,脆嫩無比,彌補冬日蔬菜的匱乏。
視覺設計:司玥
來源:央視新聞、新華社
央視綜藝
■點擊關鍵詞有驚喜,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