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視網《十周嫁出去》節目截圖。
或許是時候停止將「自由獨立」與「渴望婚姻」對立起來——能夠讓每一位女性都能夠毫不避諱地談起對事業和家庭的渴望,才是讓女性真正獲得平等的正確方向。
文/達達
經典浪漫喜劇《欲望都市》中的女主角凱瑞,曾經有過這麼一個觀察:如果是一個男人在女人窗下丟石子、表現得熱情而魯莽,他會被認為是浪漫的騎士。而同樣的場景換成女人,她的形象要麼與饑渴掛鈎,要麼就會變得不端莊。
隨著女性經濟獨立的比例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三高」(高學歷,高薪酬,高品位)女性在嚴苛的現實中覺醒,並引領了世界性範圍內女權主義的興盛。而在這些看似強大的獨立宣言背後,有一條同樣脆弱的邏輯:那些年齡到了,錢賺到了,社會地位也有了的女孩子,最好不要表現出對婚姻的渴求。因為那樣既會破壞掉獨立女強人的氣勢,又會讓人覺得她們不是不屑於傳統婚姻,而是真的被剩下了。
在2009年,《新周刊》就已將剩女定義為「反動詞彙」。因為在「剩女」這個詞彙背後,是史上最大規模的一群擁有自我意識、獨立人格和生活方式選擇權的優秀女性——她們有事業和故事,有追求和要求,有技能和情趣,有圈子和朋友,只是沒有結婚。她們有的選擇繼續單身,有的被迫進入相親和獵婚市場。對於生活自由度更大、社會權利更高的她們來說,單身與婚姻都只是平等選擇項,而並非傾向某一方的必選項。
拋去社會對「剩女」的臆想與定義,你會發現她們並不孤單,只是偶爾焦慮。社會對她們最小的幫助,應該是寬容;男性對她們最大的讚美,應該是真愛。畢竟,她們的狀態既是自我選擇也是社會造就的結果,她們沒有傷害誰。
毫無疑問,生於1982年的前超級女聲冠軍得主安又琪,屬於她們中的一員。她屬於典型的職業女性中的一員,大齡,有一份還不錯的工作,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有已經成型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有對愛情還不死心的憧憬,也有對婚姻真實實際的要求,還有一堆需要未來伴侶來遷就和照顧的毛病,總之,她屬於在中國現實社會中,被定義為「最難嫁」的那一卦。
在2015年,安又琪做出了與大部分剩女完全不同的姿態:以真實的身份走上電視,面向全球網絡徵婚,在十周內與17位男嘉賓完成30場約會,最終走進婚姻殿堂。這17位男性是在參與自我報名的所有網友中,由網友投票而出——他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屬於完全不同的男性類型,都能夠勇敢地走上電視追求所愛。
樂視網《十周嫁出去》節目截圖。
《十周嫁出去》節目的基本價值觀是:「尊重真愛,尊重事實,同時基本的倫理道德不要破壞。」
那麼問題來了。在其他各種類型的真人秀節目以明星式表演賺得盆滿缽滿的時候,樂視為何要冒險用一個真實的女明星的真實婚姻需求,打造《十周嫁出去》這樣一臺具有風險性的真刀真槍真人秀?
《十周嫁出去》節目組認為,與其他類型的真人秀節目相比,《十周嫁出去》完全為網際網路平臺而生,具有極強的互動性。從節目的一開始,男嘉賓的報名過程就是通過網際網路進行的;而報名以後決定誰有資格跟安又琪約會,又要通過網民投票決定;最後跟誰結婚,安又琪意見很重要,閨密意見很重要,但網友投票也很重要。「網民參與進來同時改變整個節目的走向,改變整個節目的形式,這是一個深度的網際網路參與的節目,這是當時樂視選擇做這個節目的原因。」
樂視網總製片人郝舫認為,樂視的樂迷們能夠直接參與進來,是他選擇節目的重要標準。從節目本身來說,男樂迷直接成為約會對象,女樂迷們決定安又琪的約會對象,甚至決定她最終嫁給誰,再加上「剩女」這個話題的天然熱度,以及人人參與決定「終身大事」的八卦心理,最終促成了《十周嫁出去》首播後24小時內播放量就突破千萬,四期播放量過億、銷售過億、成為網際網路自製綜藝界的現象級節目。
這種現場級不僅體現在流量和銷售雙重佳績上,作為視頻網站,樂視網自然不會像電視臺那樣,熱衷於倡導和推廣主流價值觀。對於這個網絡之子,樂視網與生俱來的自由基因,反而更有可能為多種婚戀價值觀提供平臺,為可能造就可能,正可謂是網綜的現象時代的現象級節目。
《十周嫁出去》的製作團隊早已發現,之前在中國,姐弟戀很難被接受。而在現在的娛樂圈,甚至就在我們身邊,姐弟戀、忘年戀、閃婚等在之前不可能成為主流的婚禮價值觀,都已被大眾慢慢接受。所以節目組倡導這樣一個基本價值觀:「尊重真愛,尊重事實,同時基本的倫理道德不要破壞。」
從這個角度出發,節目的製作團隊認為,只要出發點正確,並處於幫助他人真正需求的目的,沒有什麼事是不應該或者不可能被完成的。《十周嫁出去》與其說是一檔明星真人婚戀真人秀,不如說是一場安又琪的婚戀實錄。節目組作為客觀記錄,不對安又琪的婚戀觀做任何左右和把控。如同郝舫所說,「安又琪就覺得她來就是來找老公,不是來陪著你們聊天什麼來浪費時間來演戲,這是她非常強烈的一點。」甚至在節目第一集中,有位編導就因為「是演還是真」的理念問題,被節目組勸退。
樂視網《十周嫁出去》節目截圖。
安又琪作為剩女代表,既承受了剩女的壓力,也要向社會去解釋,為什麼剩女難嫁。
在中國人的婚姻觀裡,戀愛到婚姻的整個過程都應該是私密的。而如今,安又琪作為剩女代表,既承受了剩女的壓力,也要向社會去解釋,為什麼剩女難嫁。
作為勇於站出來將結婚需求暴露給全國觀眾的女主角,安又琪的婚戀觀其實很普通,與大眾刻板印象中女明星的婚戀觀不一樣。在節目組眼中,安又琪就是一位親切的鄰家小女孩。「琪琪是以非常真誠的態度來與每一個男嘉賓約會的,無論結果如何,各求水到渠成,問心無愧。」
作為安又琪的有力後盾,她的四位閨蜜沈夢辰、黃雅莉、劉維、張大大之間除了統一戰線,也避免不了的有一些衝突,但也不是特別有原則性的矛盾。
從性格來說,安又琪屬於偏內向又堅定的那種,略微有一些倔。而這些閨蜜和安又琪屬於性格互補,有意見略微不統一的時候,他們會根據對彼此性格的了解,相互做讓步。這也是因為《十周嫁出去》一直在堅持「真實」原則,如果沒有這些真實的朋友,做一檔婚戀真人秀,女主角安又琪在節目中所面臨的選擇與境況會更加艱難。
在安又琪與閨蜜團挑選丈夫的過程中,最看重男方的品質是真誠與真實。這位勇敢亮出自己的「最不紅的超女冠軍」,對男嘉賓的要求並不多——「長像過得去」、「個子過得去」、「沒有一定要嫁給有錢的」。
雖然節目的出發點是滿足安又琪的結婚需求,但這種在十周內就要嫁出去的節目形式免不了受到質疑。丁丁張就曾這樣評價這檔節目:「《十周嫁出去》猛一看當然帶著很多商業和利益點,或者還有對於收視人群的精妙計算,但更不陰謀論的講,也許只是安又琪的個人選擇,或者製作單位用娛樂手法合理合法使用一個女孩渴求真愛的好勝之心,但必須嫁,必須十周嫁,必須在大眾眼前嫁,這命題還真有當年封建大家長的說一不二,讓人看了真想帶著馬扎到製作單位門口靜坐。
「女權主義者未站出來反對大概一是國內女性尚停留在救貓救狗自拍美圖秀秀的初級階段,二來是混淆了嫁出去和找到真愛這兩件事兒的區別,也沒準真的愚蠢的認為天時地利人和的創造浪漫是件美好的事,或者娛樂節目太多了誰也沒當真看看就算了,但女人必須嫁這件事兒怎麼馳騁千年還跟裹腳布一樣又臭又長?而愛上一個人發生一段感情關係仍必須以『嫁出去』為前提?」
對於這種批評與質疑,或許倡導了半輩子搖滾精神的郝舫在採訪中所說的一段話,可以以自由之名做一個有力回擊:「網際網路的心胸更開放,越擁抱未來的人越能得到未來。只要是沒有定下來要結婚,每個人都有多一種選擇的權利。但有沒有這個擔心?有,但會不會沒法錄了,我覺得不會。如果說安又琪真有一天已經心有所屬了,沒得拍了,已經定下來跟誰結婚了,那節目就改成最後三集就在天天為她準備婚禮,有什麼不可以呢,這就是這個節目真正有趣有意思的地方。」
樂視網總製片人郝舫。
單身和婚姻一樣,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種。每一個獨立、自由而聰慧的女性都有權力追求想要的一切。
在《十周嫁出去》節目組眼中,「剩女」這個詞不存在。他們只想把社會中歸結到「剩女」這個群體的女性的真實感情態度和感情生活,通過真人秀的方式,呈現在節目中。對於婚戀,節目組和樂視網的態度都是支持真愛,不進行任何感情與道德評判,僅起到紅娘作用,從而給故事的參與者更多表達和選擇的權利。
單身和婚姻一樣,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種。每一個獨立、自由而聰慧的女性都有權力追求想要的一切——這其中當然包括婚姻。或許是時候停止將「自由獨立」與「渴望婚姻」對立起來——能夠讓每一位女性都能夠毫不避諱地談起對事業和家庭的渴望,才是讓女性真正獲得平等的正確方向。
樂視網《十周嫁出去》節目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