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劇那麼火熱,為何華策影視那麼「冰冷」?

2020-12-21 消費斑馬線

作者:韓修身

編輯:韓修身

隨著網際網路的深入發展,年青一代追劇的媒介也逐漸從電視轉移到網際網路。近年來,火爆的中國網絡劇集,幾度引領東亞地區的文化「華潮」。然而,一邊是網劇的熱火朝天,一邊卻是一些影視劇發行、製作企業的跌跌不休,可謂冰火兩重天。

比如標榜為電視劇一哥的華策影視,包括《中國往事》、《微微一笑很傾城》、《何以笙簫默》、《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以及今年上映的《以家人之名》、張一山版《鹿鼎記》等一系列熱播劇都是它家作品。按理來說,那麼多熱播的作品,這家企業的價值應該很大,行情應該很好吧,實際並沒有。

數據顯示,作為一家創業板上市的企業,華策影視近五年來股價一路下跌,從最高27.06元/股跌至目前6元/股的水平,相當於打了個二五折,讓數量眾多的投資者被收割。即便今年的創業板行情相當不錯,華策影視同樣表現不佳。就是這樣一家連續劇刷屏,股價卻暴跌的企業,現在卻是機構扎堆兒,頗有績優潛力股的架勢。

連續劇與電影是兩套邏輯

有的人會認為,因為某某導演與某某主持人的大戰,讓這兩年的影視圈進入冰凍期,華策影視那麼低迷不是應該的嗎。筆者只能說這是一種想當然的觀點,準確的說那件事情是電影圈的事情,對連續劇圈衝擊相對較小,而華策的產品以連續劇為主。那次事件直指的是另外一間比較知名的影視企業,和華策也沒有什麼太大關聯。

影視劇雖然是一個名詞,但包含的是電影和連續劇兩種區別很大的產品。這兩種產品的運營模式區別並不小。電影圈的人認為自己是玩大屏幕的,不太能瞧得上拍連續劇的。但實際情況是,電影製作發行方很容易被下遊的院線卡脖子。當年,王思聰就是這麼捏另外一家影視企業的。而連續劇卻不一樣,對於行業下遊的電視臺、網絡播放平臺發行製作方有一定的話語權。

相關資料顯示,華策電視劇業務的盈利模式為策劃並投資、拍攝、製作完成電視劇,形成可售的電視劇作品,與電視臺、在線視頻網站等播放平臺籤訂發行合同,將電視劇播映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相關版權對外轉讓並獲取發行收入。

而銷售模式包括三種,一種是連續劇製作完成之後銷售,叫做發行銷售。一種是連續劇,還未製作完成之前的預售,也就是用客戶的錢拍劇。還有一種是,作品的各種版權及衍生品銷售。其中發行銷售的風險最高,而預售的風險最小。華策目前的銷售模式就是以預售為主。但是電影要想實現這種預售可不容易。這就是電視劇行業和電影行業一個非常大的區別。

雖然那次事件,華策並不是震中的企業,但是後期衍生出來的陰陽合同等問題,將兩個圈子全部拖累了進去。這種行業潛規則的高密度曝光,直接帶來的後果就是整個行業的嚴監管。不過,某女演員數億元的稅務追繳,已經在去年給這輪行業深度整改、洗牌畫上了句號。

業績大變臉可能也是負面出清

2019年是影視劇行業深度整改擠水分的一年,在這樣的行業宏觀環境裡指望有關企業有多好的業績表現並不現實,華策影視也一樣。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華策影業實現實現營業收入26.31億元,同比下滑54.62%;實現淨利潤-14.67億元,同比下滑794.55%。這樣的業績表現可謂營收、盈利雙料大變臉。

值得注意的是行業嚴監管帶來的行業景氣度下行,只是華策影視業績大變臉的原因之一,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華策影視在2019年進行了大額的商譽減值。數據顯示,2019年華策影視計提了8.49億元的商譽減值損失,其中僅上海克頓傳媒公司一家子公司就計提了7.86億元商譽減值。

上海克頓傳媒公司是華策影視旗下主營影視製作的子公司,以16.52億元的總價收購於2013年。克頓傳媒作為輕資產的企業,華策影視高溢價收購產生了巨額商譽資產。出於對上市公司股東利益保護、擺脫利益輸送的嫌疑,華策影視與克頓傳媒籤訂了三年業績對賭協議。沿著故事常有的方向發展,克頓傳媒在接下來的三年裡順利完成了對賭承諾的業績指標。

只是,克頓傳媒公司的業績並不是在三年期約滿後馬上變臉,而是在2019年淨利潤一下從3.48億元變為了0.9億元。放在行業整頓的背景下看克頓傳媒的業績大幅下滑,顯得些許情有可原,最起碼要比另一家影視企業收購某某導演個人公司的玩法好看的多。

這樣看來,行業整頓讓華策影視的業績擠壓水分回到更穩健的平臺上來,而商譽的大額減值也讓未來的減值風險降低了不少。現在的華策影視真算得上是負面基本出清,可以輕裝上陣了。2020年的業績也能很有力的說明這一點。財報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華策影視實現營業收入18.94億元,同比增長44.60%;實現淨利潤2.03億,同比增長736.72%。營收、盈利雙雙大幅改善。

拋棄偏見才能做好投資

如果按照目前的基本面狀態來看,更多機構選擇華策影視也有其合理性。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共有216家機構持有華策影視,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03家;合計持股也從1.38億股變為2.73億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今年的疫情影響,很多影視企業都是虧損的,為什麼華策影視卻可以那麼出眾做到盈利呢?這種情況實際上也和連續劇與電影的區別有關。電影放映大多在密集、封閉的公共影院,不利於疫情的有效防控,而連續劇的消費大多在個人私域空間,安全性會好很多。也就是說疫情因素對連續劇行業影響較小,華策影視也是名副其實的「宅」經濟標的。

負面出清之後基本面穩健、疫情影響下行業迎來基本面改善,並且近期業績強勢恢復,公募基金們此時加大布局華策影視理由夠充分,而不是網絡上「公募基金只賺管理費,不管投資者收益」的陰謀論質疑。華策影視長期的股價低迷讓部分投資者憤怒、衝動可以理解,但拋棄偏見、回歸理性才是正確的投資之道。

近日,華策影視的22億元定增事項,已獲得相關部門批准註冊。而定增的價格優惠引起二級市場短期的價格波動往往是必然的的。只要持倉成本靠近增發價格,往往具備更高的投資勝率。定增總體來講是上企業與增發對象兩廂情願的事情,增發對象也較普通投資者更了解上市公司的實際情況及價值。所以增發價格是對上市公司真實價值比較精準的估值。

根據增發材料披露,華策影視本次募集資金擬投資的劇集高達12部,其中六部已進行預售,預售合同金額約為 18.58 億元。

這意味著2021年,華策推出劇集數量將遠超今年,業績延續大幅改善仍然值得期待。

相關焦點

  • 華策影視牽手咪咕音樂,影視公司為何要整合音樂版圖?
    (原標題:華策影視牽手咪咕音樂,影視公司為何要整合音樂版圖?)將音樂作為衍生業務進行拓展的影視公司不在少數,但跨界與音樂平臺合作,從創作到宣發、渠道,全面布局影視音樂產業鏈的影視公司,華策算是吃螃蟹的人,而這般到底為何?影視音樂又要怎麼玩?OST,影視工業化體系的一環影視OST與影視內容的關係越來越不可分割,或者說二者本身就是一個有機體。
  • 華策影視創始人趙依芳:追夢,一生的旅程
    發表獲獎感言時,有那麼幾秒鐘,趙依芳的腦海中一片空白,她聽見一個聲音在晚會現場迴蕩,「怎麼那麼響啊」,等回過神來才發現是自己在說話,而事先擬好的腹稿全忘了。中國影視行業曾有許多名字閃亮登場後迅速消逝,而華策卻能始終立於潮頭,正向著「百年企業」的目標穩步前進。身處這一高風險行業的風口浪尖,如何保持創作和創意的活力?趙依芳心裡有一桿秤:「一路走來,華策在緊扣中國影視文化行業發展歷程的同時,也堅持與改革同行,與時代同頻,創作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
  • 萬達電影、華策影視、華錄百納的2020年「期中考」
    8月,上市影視公司陸續發布2020年半年報。目前萬達電影、華策影視、華錄百納三家上市影視公司已經發布完整2020年半年業績報。從這三家影視公司上年業績表現來看,目前華策影視實現盈利、表現搶眼。華策影視:上半年「盈」了!今年上半年,華策影視淨利潤扭虧為盈。報告顯示,2020年上半年華策影視收入11.14億元,同比增長20.37%,歸母淨利潤1.47億元,同比增長352.77%。細分來看,今年上半年公司全網劇銷售板塊實現營業收入9.32億元,同比增長41.63%,毛利率33.76%,較上年同期提升18.83%。
  • 帶火胡一天,華策用《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為「內容為王」證明
    之所以能夠吸引那麼多的觀眾,無疑證明了這部劇所具有的超高的「網感」。根據藝恩數據統計,在中國網民年齡結構中,20-29歲佔比最高,超30%。於他們而言每天都伴隨著快節奏的生活、忙不完的工作,所以輕鬆、歡樂的劇總能戳中這批觀眾的心;再加上《小美好》中所具有的高甜屬性更是可以擊中90後、00後,甚至80後的少女心。
  • 《慶餘年》男主張若昀被華策影視追討1.44億元,到底誰坑了誰?
    雙方為何鬧到對簿公堂,還要查封銀行帳戶和房產的地步?6月12日,華策影視在回復深交所對其2019年年報問詢函時,對雙方的糾紛給出了劇情梗概:第一集:2016年12月,華策影視子公司華策影業(天津)有限公司(下稱「華策影業」)與浙江南北湖夢都影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夢都影業」)及其核心藝人籤署了《合作協議》,約定在2017年4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期間由夢都影業核心藝人出演華策影業
  • 一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長204.87% 華策應勢謀變,提升國際傳播力
    同時,MSCI半年度審議結果顯示,MSCI中國A股在岸指數增加成份股61隻,華策影視榜上有名。業內人士認為,此次MSCI的調整,影視製作板塊中長線有望迎來估值修復及提升。像華策影視這樣的龍頭企業,若具備穩定的高於行業整體毛利率的盈利能力,將進一步迎來估值溢價。接連的好消息,讓正在經歷劇烈震蕩和深度調整的影視劇業,看到了拐點的希望。
  • 華策2017年淨利6.3億,「SIP+X」戰略多點開花,現實題材將在2018年集中爆發
    4月22日晚,華策影視相繼發布了2017年年報和2018年一季報。公告數據顯示,2017年,華策影視實現52.45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18.0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6.34億元,同比增長32.6%。  其中,全網劇營收46.3億,佔總營收的87.76%。
  • [公告]華策影視:東方花旗證券有限公司關於公司現金及發行股份購買...
    華策影視向吳濤、劉智、孟雪、孫琳蔚等4名自然人支付現金和發行股份購買標的資產不以配套資金的成功募集為前提,如配套融資未能實施,華策影視將自籌資金支付該部分現金。 本次交易完成後,華策影視將持有克頓傳媒100%股權。
  • 正午陽光、耀客、華策、新麗等6家頭部公司2020年項目儲備情況報告
    頭部公司也參與到平臺定製劇的承制,但定製劇的投資體量都較大,比如企鵝影視和耀客合作的《穿越火線》,新麗和愛奇藝合作的《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新麗和騰訊視頻合作的《鬥羅大陸》《天龍八部》等。高投資體量的定製劇,也意味著承制方可以拿到較高的承制費、利潤率(小成本承制劇總體承制費相對較低)。
  • 華策影視出品《加油,你是最棒的》獲首爾國際電視節銀鳥獎
    由華策影視出品的勵志劇《加油,你是最棒的》脫穎而出,獲得了本屆電視節的國際評審們頒發的銀鳥獎。據了解,華策影視出品的電視劇曾兩度在首爾國際電視節斬獲大獎,分別是《中國往事》獲2009年第4屆首爾國際電視節最高獎,以及《碧血書香夢》獲2016年第11屆長篇優秀作品銀鳥獎。
  • 華策影視投資成立文化傳媒新公司,經營範圍含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等
    企查查股權穿透顯示,該公司由華策影視(300133)和胡奮共同控股,其中華策影視持股52%。
  • 影視公司暑期檔|檸萌霸屏衛視,耀客、南派對壘,新玩家跨界分羹
    土壤更加肥沃,但想結出良果,種子也需要足夠優質,於是乎,接連登陸暑期檔的檸萌、耀客、南派泛娛、工夫影業、華策、萬達等影視公司,無一例外都祭出了自家年度最重要的內容。強強對抗、眾星雲集,隨著影視公司間的對抗升級,市場的火熱度被再次推高,觀眾面對的選擇也越來越多元。而在這個過程中,首批贏家也在逐漸浮出水面。
  • 華策影視在浙江成立文化傳媒公司 註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該公司由 浙江華策影視股份有限公司及胡奮共同持股,持股比例分別為52%、48%。
  • 2017年有14部爆款網劇,背後的出品方們活得可還好?
    新版《射鵰英雄傳》聯合出品方, 華策影視和完美世界影視 已在A股市場呼風喚雨多年。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聯合出品方有四家,其中 盟將威影視、印紀娛樂 分別是A股上市公司當代東方、印紀傳媒全資子公司; 江蘇華利文化 背靠江蘇華利地產; 不二文化 則由吳秀波100%控股。在上周剛上線的《軍師聯盟》第二季中,聯合出品方印紀娛樂變為多美娛樂,而多美娛樂背靠天津多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 靳東演的胡八一那麼對味兒,為何《龍嶺迷窟》卻換成潘粵明?
    如今《鬼吹燈之龍嶺迷窟》開播,胡八一卻從靳東變成了潘粵明……《龍嶺迷窟》製作方究竟為何要放棄靳東,換了潘粵明演胡八一?老崔今天和大家說叨說叨。客觀來說,無論是口碑還是形象,靳東的確比潘粵明更符合「胡八一」這個角色,但出現這種換人結果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了外在因素影響,與演員本人無關。
  • 華策藝人學生照,張雨劍可愛,梁潔西瓜頭,看到胡一天:還挺酷!
    華策這個公司大家都是知道的,最近幾年旗下的藝人也是被很多人知道,有的是因為出演影視作品,還有的是參加選秀節目,都是受到了很多人喜歡的,相信大家對於他們都是比較好奇的,平時在鏡頭前很是漂亮帥氣,下面就看其中幾個藝人的學生照,看大家都是什麼感覺呢?
  • 中報盤點影視 線上線下兩重天 「內容」至暗時刻已過去
    而電視劇公司則受益於線上平臺播出,疫情影響相對有限,其中華策影視表現亮眼;視頻網站方面,芒果超媒作為平臺類公司,在多檔熱門綜藝加持下,上半年盈利直追去年整年。疫情對影視公司上半年最大的打擊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於電影和電視劇的製作公司而言,諸多項目拍攝陷入停滯,沒有了「彈藥」的補給;二是對於院線公司而言,一紙停業通知則讓全國數千家影院在疫情期間幾乎顆粒無收。
  • 民營影視誰最強?兩家浙江企業躋身胡潤最新10強榜單
    8月14日,胡潤研究院在滬發布《2020胡潤中國10強民營影視企業》,華策影視和橫店影視兩家浙江企業上榜。中國10強本土民營影視企業榜按照企業市值或估值進行排名。這也是胡潤研究院首次發布該榜單。疫情抹去了院線一半的業績光線傳媒、萬達電影、阿里影業,中國最值錢的三家民營影視企業分別是電影製作、影院經營和網際網路宣發公司,這代表了電影產業鏈上三個不同環節。在影視產業中,網際網路仍能凸顯出它的價值。
  • 看上海「出海口」如何助力華策出品走出國門
    趙依芳始終不忘來時的路,「上海,對於華策這樣從小企業發展起來的內容集團而言尤為重要。未來,如何更好地布局發展,必然要有全球視野。對於內容產業而言,除了創作本身,也需要平臺和科技的融合。」她希望,在上海搭建未來科技化、工業化的影視創製平臺,能夠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抓住這次數字經濟變革帶來的創作升級和產業生態擴張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