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公布今年特展:拉斐爾五百年、北極文化、尼祿特展

2020-12-17 澎湃新聞
作為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已經對外開放了261年。澎湃新聞獲悉,大英博物館近日公布2020特展計劃,這份特展名單中,除了2019下半年開幕的《風尚東來——西方藝術中的伊斯蘭影響》和《特洛伊:神話與現實》兩大特展繼續之外,大英博物館還將推出一系列新展,從北極地區文化到託馬斯·貝克特遇刺,從尼祿特展到拉斐爾500年誕辰,再到畢卡索、塞爾敏,展覽將貫通千年的文化藝術史。

風尚東來——西方藝術中的伊斯蘭影響

保羅·韋羅內塞畫派(Schoolof Veronese,1528-1588)《巴耶塞特一世肖像》,布面油畫,約1580年,版權所有©馬來西亞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幾個世紀以來伊斯蘭藝術一直是西方藝術家的靈感源泉,特展探索了東西方之間漫長而複雜的文化互動。此次大英博物館與馬來西亞伊斯蘭藝術博物館(Islamic Arts Museum Malaysia)攜手,甄選出的兩館精品歷史跨度從十五世紀至今,既有十九世紀的歐洲與北美的畫作,比如歐仁·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的作品,也有早期的風物畫冊和現代視頻裝置藝術。通過這批豐富的展品,展覽檢視了東方主義的藝術傳統,尤其是歐洲和北美的藝術是如何將北非和中東表現為充滿魅力、令人遐想的異域;同時也探討了「東方」又是如何以攝影和畫像等形式來反映他們眼中的「西方」。(

展覽位於35號展廳,展期至2020年1月26日)

特洛伊:神話與現實

菲利波·阿爾巴奇尼(Filippo Albacini,1777-1858),《受傷的阿喀琉斯》,大理石,1825年。版權所有©德文郡珍藏(Devonshire Collections),查茨沃斯

特洛伊的傳說已經流傳了三千餘年。這座偉大城市因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而陷入戰爭十年之久,充滿著令人著迷的戲劇魅力和悲情色彩。正是這層傳奇色彩古往今來吸引了無數的探險家和考古學家去探尋這座失落的古城。經過一系列考古發現,現在普遍認為特洛伊城並非虛構,而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但是特洛伊戰爭中那些無畏的英雄、悲傷的女人以及歷盡磨難的流浪者又是誰?此次特展中,你可以欣賞到從極富表現力的雕像到精美絕倫的瓶畫再到充滿震撼力的現代藝術,美輪美奐的藝術品帶你走近特洛伊傳奇中的各色人物。同時,此次特展將也會展示一系列關於特洛伊遺址的考古發現,還原一個神話故事背後的真實存在的特洛伊。

(展覽位於30號展廳,展期至2020年3月8日)

怛特羅:革命的啟蒙

彩繪鎏金像描繪了時母(Kali)踏過溼婆(Shiva)身體的形象,印度西孟加拉邦,19世紀晚期

怛特羅思想起源於中世紀的印度,與一系列的革命思想浪潮——從印度獨立戰爭到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都密切相關。在亞洲,怛特羅密教的元素已經滲透於各種文化中;但西方對怛特羅的了解卻十分有限,甚至對其有所誤讀。此次展覽的展品來自印度、尼泊爾、中國西藏、日本以及英國,年代跨度從公元7世紀至今,種類包括雕塑、油畫、印刷品以及宗教器物等。

(展覽位於35號展廳,展期為2020年4月23日至7月26日)

北極:文化與氣候

基利·尤安(Kiliii Yuyan,生於1979年),《春季捕鯨中的尤米安克(Umiaq)和北風》,噴墨列印,2019年,版權歸藝術家所有© Kiliii Yuyan

北極,遠不是像大家想像中的那麼惡劣嚴酷,相反這裡孕育了豐富的文化以及長達3萬年的悠久歷史。從二萬八千年前的猛獁象牙首飾到現代的改裝雪上摩託車,這次特展以沉浸式的展出方式展示了北極當地居民面對環境所展現出來的創造力與智慧。但是,氣候的變化正在加速北極地區的冰層融化,當地居民不得不面對生存方式的改變及適應新環境的挑戰。北極的變化影響的不僅是當地居民,而會是全人類。此次特展旨在探索從北極地區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中我們所能獲得的啟示。

(展覽位於30號展廳,展期為2020年5月28日至8月23日)

託馬斯·貝克特(Thomas Becket)特展

銅合金聖骨匣描繪了坎特伯雷大主教託馬斯·貝克特被刺殺的場景,法國,13世紀早期

1170年12月29日,坎特伯雷大主教託馬斯·貝克特(Thomas Becket)遇刺,這一事件極大地改變了英國的歷史軌跡。貝克特曾任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的大法官,之後又擔任坎特伯雷大主教一職,是當時最有權勢的人物之一。貝克特與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曾是密友,但後來因教會的特權問題,二人間關係決裂,從而導致了貝克特被國王的近身騎士刺殺。在這起著名的謀殺案發生850年之際,大英博物館推出此特展講述貝克特精彩跌宕的一生——從商人之子到大主教,從死後封聖到350年後亨利八世眼中的叛國者。本次特展將帶你近距離了解託馬斯·貝克特的經歷和傳說,展品種類豐富,涵蓋了花窗玻璃、手稿、珠寶以及聖物箱等精品。

(展覽位於35號展廳,展期為2020年10月15日至2021年2月14日)

尼祿(Nero)特展

羅馬皇帝克勞狄或者尼祿銅頭像,公元1世紀,發現於薩福克郡(Suffolk)薩克斯曼德姆(Saxmundham)附近的阿爾德河(River Alde

尼祿(執政期公元54年至68年)是羅馬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統治者之一。作為羅馬第一任皇帝奧古斯都的最後一名男性後代,尼祿在16歲的時候繼承了皇位,30歲時在暴亂中死去。尼祿執政的動蕩14年見證了不列顛諸部落的布狄卡起義及羅馬大火;在此期間他謀殺了自己的母親與第一任妻子,並且大興土木、窮奢極欲。此次特展展出約200件讓人驚嘆的展品,其中既有奢華的藝術品,也有珍貴的紙莎草文稿。從這些展品所描述的羅馬皇宮到龐貝的街道,再到被摧毀的城市和戰場,您可以對尼祿作出自己的評判——這位年輕且缺乏政治經驗的統治者究竟是勵精圖治的君主,還是冷酷狂妄的弒母者?

(展覽位於30號展廳,展期為2020年11月12日至2021年3月28日)

與藝術同生——從畢卡索到塞爾敏

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出生於1937年),《叢林男孩》,蝕刻版畫,1964年,版權所有© David Hockney. 圖片由 Richard Schmidt提供

此次特展為《倫敦旗幟晚報》(Evening Standard)的電影評論家、現當代版畫及繪畫收藏家亞歷山大-沃克(Alexander Walker,1930-2003)收藏中所展現的百年藝術史。從巴勃羅·畢卡索、亨利·馬蒂斯到盧西安·弗洛伊德、大衛·霍克尼和維哈·塞爾敏,沃克,在位於倫敦麥達維爾公寓中沃克收藏了一系列令人驚嘆的作品。此次展覽由多塞特基金會(Dorset Foundation)支持,將在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在英國四個城市進行巡展。

(此展為免費展覽,位於90a號展廳,展期為2020年1月14日至2020年3月5日)

朝日新聞特展《一次性?垃圾與我們》

陶製錐形杯,米諾斯文明,公元前1700至前1450年;鹿角,骨,青銅器殘片,陶器殘片、墨玉,Staple Howe遺址,公元前700至前450年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塑料汙染對環境所造成的巨大危害。但是,垃圾並不僅是現代社會的產物,而是從人類開始有生產行為時便隨之產生。此次小型特展將探索一次性及再利用物品的歷史,並展示了聚集在太平洋島嶼的塑料垃圾是如何被以創新的方式再次利用。今天,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垃圾處理難題,此次特展在此背景下以妙趣橫生的方式審視了人類與廢棄物品之間的關係是如何變化的。

(此展為免費展覽,位於3號展廳,展期至2020年2月23日)

貨幣危機:1914-1924年德國緊急貨幣

20世紀早期發行的德國緊急貨幣

Notgeld,即緊急貨幣,發行於早期魏瑪共和國(Weimar Republic),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德國那段動蕩歲月的有力物證。本次展覽將展出以各地區地標和民間故事為設計主題的緊急貨幣,探討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它們在應對國家危機中所起的作用,同時緊急貨幣又是如何反映出德國國民對故土的態度以及其身份認同。

(此展為免費展覽,位於69a號展廳,展期至2020年3月29日)

朝日新聞特展:拉斐爾(題目待定)

拉斐爾像

愛德華·馬奈(1832-1883),《貝爾特·莫裡索》,石版印刷,1872-1874

今年是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逝世500周年。此次特展將拉斐爾的傑出畫作與受他影響的新興藝術家們的作品共同展出,著眼於拉斐爾的創作過程和表現主題。這些畫作展現了現代藝術家是如何以作品回應理想美、藝術發展,以及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在藝術史上的標誌性地位。此次特展邀您一起探究歷史如何影響當下,而現代藝術又是如何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看待歷史的角度。拉斐爾·桑西(Raffaello Santi,全名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1483年3月28日或4月6日—1520年4月6日),常稱為拉斐爾(Raphael),義大利著名畫家,也是「文藝復興後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從事理想美的事業所能達到的巔峰。

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創作了大量的聖母像,他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安寧、協調、和諧、對稱以及完美和恬靜的秩序。

(此展為免費展覽,位於3號展廳,展期為2020年3月19日至5月17日)

艾德蒙·德瓦爾:流亡圖書館

英國藝術家、作家艾德蒙·德瓦爾(Edmund de Waal)將把廣受好評的「流亡圖書館」帶到大英博物館。這座以「流亡」為主題的圖書館收藏的2000多本書籍都是由世界各地的流亡作者所著——從最早的奧維德(Ovid)、但丁(Dante)到19世紀的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再到20世紀的安德列·艾席蒙(André Aciman)。這些書籍既是人類流亡的印證,也是對流亡文學的頌揚。德瓦爾稱這座圖書館是一個「翻譯之地,供人坐定、閱讀和存在之所」。

(此展為免費展覽,位於2號展廳,展期為2020年3月12日至9月8日)

比肩羅馬:安息帝國的硬幣與文化

本次特展探索了古代兩大帝國——安息帝國(今伊朗)與古羅馬帝國之間的交流與對抗。除了擁有足以與古羅馬帝國相抗衡的政治和軍事力量之外,安息帝國憑藉其地理位置在絲綢之路的貿易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這次小型特展通過安息帝國的硬幣,配合其他不同類型的文物腰帶、小型雕像以及一枚羅馬寶石,以獨特的視角敘述了安息帝國這段波斯文化的古老歷史。

(此展為免費展覽,位於69a號展廳,展期為2020年4月2日至9月6日)

喬凡尼·巴提斯塔·皮拉奈奇(1720-1778),《有拱頂的庭院景象》,鋼筆、棕色墨水、粉筆,1742-1743年

除了上述展覽之外,大英博物館還將推出包括慶祝義大利的畫家、建築師、雕刻家喬凡尼·巴提斯塔·皮拉奈奇(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 ,1720-1778)誕辰300年的繪畫展;回顧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日本奧林匹克》;探討奈及利亞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的《克羅斯河巨石——奈及利亞東部的遺產危機》;展現12世紀英格蘭政治、經濟歷史的《貝克特時期的貨幣》以及探尋阿曼女性銀匠傳統的特展。

(本文文圖資料來自大英博物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大英博物館「北極」特展,探索北極原住民的文化與創造力
    大英博物館新展「北極:文化與氣候」是該館首次舉辦以「北極及其土著居民歷史」為主題,通過出土文物、攝影作品、當代藝術作品等,呈現英國收藏的與北極相關的藏品,揭示當地土著居民如何適應氣候變化。在藝術評論家喬納森·瓊斯看來,這是一場激動人心的展覽,讚揚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北極地區的文化與藝術創造力,也批判了斥責現代工業對北極地區生態影響。
  • 上海博物館調整今年展覽計劃:三大特展延期,五個特展即將登場
    春色好景正當時,上海博物館已於3月13日起恢復對外開放,為響應觀眾們的觀展需求,上海博物館特將「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延期至4月5日,「金石篔簹——金西厓竹刻藝術特展」延期至3月22日,與生肖文化有關的「靈鼠兆豐年——上海博物館鼠年迎春特展」則延期至3月29
  • 大英博物館特展|密宗Tantra:從啟蒙到革命的啟示
    版權所有©️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今年春季特展是「‍怛特羅:從啟蒙到革命」,探索印度的密宗力量,靈性和激進的哲學,如何改變了印度宗教、文化和政治格局的變革力量。因為疫情,11月4日倫敦第二次Lockdown封城在家,大英博物館也暫時關閉,要等到12月3日再恢復開放,我們在家雲端看展,追尋怛特羅:靜觀古代瑜伽和造像裡的神祇禮拜。
  • 大英博物館特展要來了,小夥伴們,你們準備好了麼?
    是的,沒錯!小編就是那麼懂你!
  • 看展 上海大學博物館舉辦三星堆特展
    當日,「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在上海大學博物館開幕。11月21日,觀眾在上海大學博物館內參觀「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 16件(套)展品和豐富的圖文資料,展示了三星堆文明的青銅文化、玉文化、自然崇拜以及與古蜀文明又一發展高峰——金沙遺址的內在聯繫。11月21日,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朱家可在介紹展品。
  • 大英博物館重新開館,你最期待見到哪件中國藝術品?
    大英博物館內的中國藝術:中國作為一種視角2014與2019:5年,2場中國藝術特展雖然擁有3.2萬件中國文物收藏,2014年至2020年,大英博物館僅舉辦過兩場中國藝術主題展,分別為2014年的「中國繪畫集萃:長江之旅」,及2019年的 「《女史箴圖》特展」。
  • 兩大海外特展開啟上海新一輪「特展季」
    接棒莫奈與蒙克,兩大海外特展開啟申城新一輪「特展季」 厚植藝術教育土壤,形成海外名家特展不斷檔的良性循環■本報首席記者 範昕昨天(3日),滬上西方藝術「頂流」特展——外灘壹號美術館的「莫奈《日出·印象》」與久事美術館的「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雙雙收官。
  • 湖北省博物館舉辦《富嶽三十六景——浮世繪特展》
    湖北日報訊 (記者海冰、通訊員曾攀、孫夏)1月15日,湖北省博物館主辦的《富嶽三十六景——浮世繪特展》在該館開幕,吸引眾多浮世繪愛好者前來觀展。本次特展的展品,均由義大利漢學家馬達羅先生捐贈。
  • 展望2021| 文物特展「牛轉乾坤」,故宮呈現歷代人物
    2020年,一場突發的疫情除了打亂了社會生活節奏,國內主要博物館的展覽策劃也受到較大影響。牛年即將到來,展望新的一年,國內主要博物館一些大展計劃也陸續公布。澎湃新聞獲悉,2021年故宮博物院將推出原定於2020年推出的「往昔世相」特展,呈現故宮收藏的歷代人物畫,國內數十家文博機構還將共同策劃「牛轉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聯展」,並在春節期間展出。上海博物館等主要文物展館的新特展詳細計劃也將於近期公布。
  • 《富嶽三十六景——浮世繪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
    《富嶽三十六景——浮世繪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 2020年01月16日 15:2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明海英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中國航海博物館十周年特展「中國航海火器文物展」開展
    7月5日,中國航海博物館推出精心籌劃的原創大型文物展覽「靖海神機:中國航海火器文物展」開幕,這是我國國內首次以航海火器為主題的文物展覽,作為中海博開館十周年特展。展期將持續至10月25日。實行1項門票優惠:中國航海博物館開展為期一年的門票6折優惠活動。一、籤署1個捐贈備忘錄為了深入研究、展示「泰興號」歷史文化遺存,拓展海絲文化的交流,7月5日下午,中國航海博物館和泮廬集團籤署了「泰興號」回流瓷器捐贈備忘錄。泮廬集團將於2020年下半年適期向中海博捐贈「泰興號」回流瓷器100件,同時舉辦捐贈儀式、學術文化研討會。
  • 「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在上海大學博物館開幕
    11月21日上午,由上海大學和四川省文旅廳共同指導、上海大學博物館與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共同主辦,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協辦的「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在上海大學博物館開幕。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四川省文物局局長王毅、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朱家可、上海大學校長劉昌勝等出席開幕式。
  • 天津博物館安第斯文明特展——探尋印加帝國的起源
    天津博物館年度高端展覽「安第斯文明特展——探尋印加帝國的起源」將於2020年1月17日在天津博物館隆重開幕。 本次展覽得到秘魯文化部的大力協助,由11家秘魯知名博物館提供展品共計157件(組),多為歷年重大考古發現的代表性文物,包括陶器、金屬、紡織品、木乃伊等,品類豐富,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鄉村,未來》特展中的中國元素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鄉村,未來》特展中的中國元素 (3/3) "← →"翻頁
  • 視頻| 于右任平涼書法藝術特展受歡迎
    視頻 | 于右任平涼書法藝術特展受歡迎 2020-12-14 22: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東京奈良等日本國立博物館今起閉館,多個特展提前閉幕或延期
    受到影響的包括正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的「文徵明誕辰550周年紀念:文徵明及其時代」(原定3月1日閉幕),「《日本書紀》成立1300年特別展出雲與大和」則提前閉幕,特展「法隆寺金堂壁畫與百濟觀音」開幕延期。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外景據澎湃新聞此前報導,韓國,義大利北部城市大量博物館關閉。
  • 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今年5月25日,「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正式對外開放。本次展覽將展出國立臺灣博物院收藏的宮廷沉香與香玩器具,以及臺灣本土製作的當代焚香器具,從古今兩個層面呈現香玩文化的發展歷程。展覽為期一年半,將於2019年10月20日撤展。
  • 持續兩個月 溫嶺博物館展出「敝帚自珍——豐子愷漫畫特展」
    由溫嶺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的「敝帚自珍——豐子愷漫畫特展」,7月7日起在溫嶺博物館三樓臨展廳展出,展期兩個月。豐子愷(1898-1975),浙江桐鄉石門鎮人。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美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文史館館員、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職。豐子愷博學多能,於文學、漫畫、藝術理論均有建樹。其畫多抒寫古詩意境和兒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和文學趣味,用筆簡練,設色明快,取材平凡而寓意豐富,令人回味。擅行書,亦能治印,有古意,被國際友人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
  • 于右任書法特展即將截止,請大家抓緊時間觀展!
    「于右任先生書法特展自9月28日開幕以來,前後接待了來自周邊省市的數萬名觀眾和書法愛好者。其中,『十一』期間,我們每天接待3000多人次。最近雖然天氣冷了許多,外地遊客也比較少,但是周末還是有很多參觀者前來觀看。」市博物館講解員李菲告訴記者。
  • 侏羅紀世界電影特展來成都了
    7月12日,紅星新聞記者從成華區獲悉,由環球影城獨家授權,美國好萊塢專業團隊實景搭建的《侏羅紀世界:電影特展》將於7月17日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熊貓廣場正式對公眾開放。市民可置身侏羅紀公園之中,展開一段驚險奇妙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