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學是浪漫派,以純粹天然境界為自身,道家認為自然的世界就是至善,不要有任何的人為,一旦人為介入就失去了事物的本真和純淨。
所謂道法自然,其實就是指道就是自然。道是天地萬物之全體,故萬物的自生自長,自毀自滅,都是道所為,是道的一種自為。
在道家看來,順其自然,遵從道的規律,就是幸福。因為凡物都有自然之性,我們無需外求,過好自己的內在自然生活,就是幸福當下。人為的事情很多都是違背自然本性的,人類的墮落在於總是拿自以為是的聰明才力,去改造天然境界,進而給自己帶來很多痛苦和不必要的麻煩。
人為之目的不外乎兩種:一模仿天然;改造天然。從前者看,天然已經存在了,我們為何還要模仿呢?總體看來,人類的這兩個目的都不能給人們帶來幸福,因為人為的目的,多為截長補短,不是改造過度,就是不得其法改造不好。所以人為的境界無法令我們獲得幸福,只有在天然境界中,我們才能獲取幸福。
除了以上這些,道家還認為道德是人性之自然,仁義、禮治、政治、律法、功名等這些帶有威權、人類定義、現實標準和利益考量的事物,都是不可取的,甚至被認為是一種大惡。
《道德經》十九章中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道德經》三章中說:「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家中尤其是莊子,他的哲學主張將社會恢復到原始自然狀態,個人修養也是如此,認為應該去除成人心中的私慾和現實得失,復歸到嬰兒的那種無知無欲之天真狀態。認為嬰兒的活動都是出自天然,沒有什麼有意識的計劃或算計之心,正是「一片天機,非有人為」的最佳人生境界。
在《莊子解故》中,有這樣一句「不以心著道,不以人助天」,意思就是在做事時,不要加入有意識的計劃,不要把本身很好的事物摻入本能的活動之中,所以道家講究「愚」,講究「混沌」,講究「無知無欲」。而返德就是返回到嬰兒狀態,達到那種與天地合一的純真境界。
相對於佛家,道家並不反對現實之世界,道家說的道,其實就是世界之全體的自然本真。如能去除人為的聒噪和幹預,則世界就是和美,幸福的。道家並不完全主張像老僧入定一樣,什麼都不幹,徹底的清淨無為,而是認為應該在做事時,都應該在其本能、自然、非有意、不做作的範圍內,去除人為,返歸天然。
往期文章推薦(點擊藍字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