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40天暴雨預警!瞭望專訪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極端天氣頻發,我們...

2020-12-13 手機鳳凰網

◆ 6月以來,南方地區降雨持續時間長、雨區重疊度高、點雨量大,局地暴雨洪澇災害較為嚴重,出現了多年不見的流域洪水等狀況

◆ 氣候模式的預估結果表明,如果不控制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到21世紀末,陸地區域高溫熱浪事件的發生概率將是現在的5~10倍,極端強降水事件的發生頻率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區也將有所增加

◆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未來十年全球最大風險

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

面對極端天氣 我們怎麼辦

截至7月11日,連續40天——6月2日至7月11日,中央氣象臺連續發布暴雨預警,成為2007年開展暴雨預警業務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

6月以來,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華南、西南暴雨明顯增多,多地發生洪澇地質災害,造成較為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我國是遭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說,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強降雨、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趨勢愈加明顯。

一些事實可以佐證:從國內看,1951年以來,我國平均氣溫和極端氣溫都呈顯著升高的趨勢,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強度更強、頻率更密、時間更長的特點;從全球看,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的《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顯示,2015年至2019年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

如今,氣候變化及其引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已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以及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

地球怎麼了?我們怎麼辦?

長期以來,中國氣象局在原有氣象服務基礎上,大力拓展基於影響的專項和公共氣象服務,積極發揮氣象部門在減輕極端天氣災害損失,保障國家氣候安全方面的科技支撐和業務服務作用,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精準預報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氣象工作的難點。」餘勇說,當前,中國氣象局正積極編制「十四五」氣象發展規劃,未來將助力提高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建設,促進氣象事業在國家發展、人民福祉等方面形成更高的經濟、社會效益和影響。

重點做好四方面防範工作

《瞭望》:入汛以來,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呈現出怎樣的特點?

餘勇:在全球變暖背景下,今年入汛以來我國天氣氣候形勢十分複雜。截至7月10日,全國平均降雨量為336.1毫米,較常年同期(313.8毫米)偏多7.1%,但降雨量時空分布極為不均。特別是6月以來,南方地區降雨持續時間長、雨區重疊度高、點雨量大,局地暴雨洪澇災害較為嚴重,出現了多年不見的流域洪水等狀況。

一是雨季偏早,累計雨量大。華南前汛期偏早12天,江南、長江中下遊和江淮6月1日、9日和10日先後入梅,分別偏早7天、5天和11天。入汛以來,南方暴雨頻發,共出現15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安徽黃山(1561.8毫米)、廣西永福(1548.6毫米)、廣東龍門(1535.2毫米)累計降水量達1500毫米以上。

二是雨帶覆蓋範圍廣,多雨區域多。入汛後至6月10日前,主要降雨區位於華南和江南南部,多雨中心主要在福建北部、廣東中部和廣西東北部等地,累計降水量在600~800毫米,局地達800毫米以上。6月11日以來,主雨帶北抬至長江中下遊一帶,多雨中心位於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湖北東部、安徽南部、浙江中部等地,浙江、安徽、江西局地累計降水量超過800毫米。

三是降雨強度大,多地雨量破紀錄。入汛以來,全國出現暴雨的縣(市)有1157個,佔比達48%,其中338個縣(市)出現日雨量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最大日降雨量為538毫米,出現在江西鄱陽縣蓮花山鄉(7月7日08時至8日08時)。最大小時降雨量為167.8毫米,出現在廣州黃埔大橋站(5月22日02時至03時)。降雨極端性強,9縣(市)日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33縣(市)日降雨量突破當季極值,81縣(市)日降雨量突破當月極值。6月以來(6月1日~7月10日),重慶、湖北累計降水量均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一多;浙江、貴州、安徽為歷史同期第二多;江蘇、上海為歷史同期第三多。

四是強對流天氣頻發,災害影響重。入汛以來,我國出現30次區域性強對流天氣過程。北方強對流以雷暴大風或冰雹為主,6月3~11日,黑龍江、吉林等地連續出現雷暴大風或冰雹天氣,黑龍江雞西市(12級)、綏化安達市(12級)、雞西市雞東縣(11級)3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突破當地歷史極值;6月24~25日華北等地出現大範圍雷暴大風或冰雹,局地短時風力達10~11級。

《瞭望》:近期我國江南、華南、西南暴雨明顯增多,成因是什麼?需要重點防範哪些天氣災害?

餘勇:6月以來,南方地區強降雨持續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受西南季風影響,低空急流活躍,南方地區水汽條件充沛;加之低渦、切變線等降水天氣系統活躍,導致西南地區東部至長江中下遊地區降雨過程頻繁出現。

同時,強降雨發生的具體位置、強度和影響時間,還與中小尺度對流系統活動、局地地形影響等多種複雜因素有關。

由於降雨過程頻繁,落區重疊區域多,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防範工作:

 一是江河湖泊防汛。據相關部門資料,今年以來,全國已有300多條河流發生過超警以上洪水,7月上旬,長江流域幹流及多條主要支流發生編號洪水,長江中下遊幹流監利以下江段、洞庭湖、鄱陽湖主要控制站全面超警。各地需做好江河幹支流的雨情、水情監測與預報預警工作,特別是中小河流汛情防範。

二是山洪地質災害防範。隨著降雨增強,各地已進入山洪、地質災害高發期,特別是西南地區、西北地區東部等地地質條件脆弱,需加強防範,避免造成人員傷亡。

三是城鄉內澇防範。在汛期,局地突發性短時強降雨發生頻率很高,容易造成城市、鄉村內澇災害,特別是城市內澇影響大、災害重,應重點加強防範。

四是強對流天氣危害防範。汛期也是強對流天氣高發時間段,應重點防範雷電、雷雨大風、冰雹等災害對人身安全、農業、高空作業等帶來的不利影響。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

《瞭望》: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增強。其中背後「推手」有哪些?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帶給人們的挑戰?

餘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指出: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自20世紀中葉以來已觀測到許多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包括低溫極端事件減少、極端高溫事件增多、極端高海平面事件增多以及部分地區強降水事件次數的增加;預計21世紀全球部分地區的高溫和暴雨事件將趨多,乾旱程度將加劇,威脅各國糧食、水資源和能源安全。

我國是世界上遭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近年來我國應對極端災害的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因災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呈明顯下降趨勢。

科學研究表明,人類活動造成的大氣中主要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並進一步導致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強度、空間範圍及持續時間發生改變。全球氣候變暖還會改變大尺度的大氣環流形勢,通過海氣相互作用、陸氣相互作用的變化,進而影響不同區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規律。

更多證據表明,人類活動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產生了重要影響,人為影響已經增加了一些地區發生熱浪的概率,對20世紀下半葉以來全球尺度的強降水增強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氣候模式的預估結果還表明,如果不控制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未來全球範圍內一些極端事件的出現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都將顯著增加。到21世紀末,陸地區域高溫熱浪事件的發生概率將是現在的5~10倍,極端強降水事件的發生頻率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區也將有所增加。

氣候變化作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唯有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應對氣候變化既是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承擔的國際責任,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內在需求,也是順應世界發展潮流的重要戰略選擇。

當前,我國正處於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中後期,有可能加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氣象災害帶來的風險。

因此,需進一步提升我國應對極端災害的能力,將應對極端災害作為適應氣候變化的核心內容,強化極端災害的風險防範措施,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警和氣象災害風險管理,開展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的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強化生態和環境氣象服務,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防災減災機制。

▲ 7月9日,福建省武夷山市崇安街道石雄社區,消防人員轉移被洪水圍困的群眾 鄭振盛攝/ 本刊

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是個系統工程

《瞭望》:面對頻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未來怎樣進一步提升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在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方面,氣象部門將採取哪些具體措施?

餘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往往具有突發性、局地性,強度大、破壞力大、社會影響力大等特點。

對此,氣象部門要有力落實「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要求,在監測、預報、服務上下功夫,發揮好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一是聚焦監測精密,進一步提升氣象監測能力。在觀測空白區、觀測站稀疏區和人口稠密區增加地面監測站網的建設,積極共享水利等部門氣象觀測數據,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技術提升監測密度,通過雷達等遙感資料遠程獲取精密準確的氣象監測數據。

二是聚焦預報精準,進一步提升預測預報水平。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攻關力度,強化區域高解析度數值天氣預報模式開發應用,突破局地性天氣預報精準的痛點。進一步明確四級業務分工、完善業務流程、加強值班值守,緊盯天氣氣候變化,及時作出滾動分析和訂正預報,確保不漏過每個天氣過程。

三是聚焦服務精細,進一步提高氣象災害預警服務能力。在為各級政府防災減災救災決策提供氣象服務的同時,利用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直發,應急管理、水利、自然資源等其他部門信息發布系統轉發,廣大社會媒體傳播等「三條戰線」,不斷提高預警信息的發布時效和覆蓋面,讓廣大人民群眾儘可能第一時間接收到氣象災害預警服務。

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依靠全社會共同參與。

氣象部門將從三個方面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一是按照國家自然災害普查統一部署,積極開展氣象災害的普查工作。摸清全國各地氣象災害分布特點、發生規律,提高基於影響的風險預警服務能力,同時配合當地政府做好各項應急準備工作。

二是加強與應急管理、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的應急聯動工作。強化各部門間的基礎數據共享共用以及災害性天氣期間的會商、研判、預警信息聯合發布,共同應對各類自然災害,從而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

三是大力開展氣象防災減災知識科普宣傳。藉助新媒體、新技術,拓展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科普宣傳方式方法,提升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最大程度減輕各類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把氣候安全作為國家安全體系重要部分規劃考慮

《瞭望》:如何看待減輕極端天氣災害損失,保障國家氣候安全,對於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和影響?

餘勇:世界氣象組織曾對極端事件發表聲明:2019年被確認為史上第2熱年,過去1年和10年全球氣候變化主要表現為冰川消融、海洋升溫、極端天氣增多等,預計今後極端事件的出現將更加頻繁。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未來十年全球最大風險。中國氣象局今年1月發布了「2019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颱風、龍捲、洪澇、熱浪、乾旱、森林大火等極端事件上榜,在全球範圍內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當前,我國極端天氣表現為:強降水頻繁且強度大,高溫日數多,多地出現雷雨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由此帶來的極端天氣災害,可能給國家安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以及人類健康帶來更加嚴重的威脅。

應對氣候變化,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內在要求,事關國家安全。由氣候變化引發的氣候安全對國家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經濟安全等產生重大影響。

在減輕極端天氣災害損失,保障國家氣候安全方面,氣象部門積極發揮支撐保障作用。比如,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要生態功能區建設和保護、荒漠化石漠化及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溼地保護和恢復、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加強暴雨、山洪、乾旱等監測預報、災害防禦、應對氣候變化和人工影響天氣等工作。積極開展生態脆弱區的氣候承載力評估,科學合理開發和保護氣候資源,加強氣候變化風險管理,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了氣象服務保障支撐作用。

中國氣象局始終把氣候安全作為國家安全體系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考慮。未來將進一步加強對國家相關發展規劃和重大工程建設規劃的支撐保障作用。通過制定規劃,加快氣象科技創新發展,大力提高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建設,在生態文明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發揮更大的、積極的作用,促進氣象事業在國家發展、人民福祉等方面形成更高的經濟、社會效益和影響。同時,中國氣象局將繼續牽頭做好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全球氣候變化科學評估等工作,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加強對「一帶一路」國家極端天氣等防災減災氣象保障服務,進一步加強國際影響力。

總監製:陳良傑

監製:夏宇

相關焦點

  • 百度輸入法聯合中國氣象局中國天氣網重磅發布天氣皮膚
    本文轉自【中國青年網】;近日,百度輸入法宣布與中國氣象局中國天氣網達成合作,行業獨家首發「天氣皮膚」,為用戶提供極端天氣實時預警、每日天氣預報推送、實時天氣快捷查詢等四項「實用且智能」的服務。據悉,百度輸入法是中國天氣網的官方合作夥伴,在此次雙方定製的「顏鍵盤·天氣皮膚」中,新增「百變動效」皮膚背景,能根據早晨、午後、黃昏、夜晚等不同時間,智能展現不同景色。同時,百度輸入法作為用戶的貼心助手,當用戶每天第一次打開使用輸入法時,還可推送當日天氣預報,為生活與出行提供及時參考。若輸入「城市名+天氣」,還能查詢全國359個城市的實時天氣。
  • 泰安市氣象局啟動Ⅲ級應急響應 全力應對暴雨天氣過程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邵蕊 通訊員 韓乾 泰安報導8月2日8時,泰安市氣象局啟動氣象災害(暴雨)Ⅲ級應急響應,要求各直屬單位、各內設機構、各縣(市)局立即進入Ⅲ級應急響應狀態,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做好應急響應氣象服務工作。
  • 南方暴雨頻發 禍首是「南海夏季風」?聽專家來解讀
    近期,我國江南華南等地遭遇一輪又一輪的強降雨,中央氣象臺連續發布暴雨預警。經常關注天氣的朋友,都在猜測,這雨是否與南海夏季風有關?南海夏季風到底是什麼?與我國汛期天氣又有怎樣的聯繫?記者特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首席王永光,詳細談談南海夏季風。記者:南海夏季風是什麼?它是如何形成的?它與影響我國的重要天氣系統「副熱帶高壓」有怎樣的關係?
  • 走近天氣預報員(深度觀察)
    中央氣象臺接連發布暴雨黃色及橙色預警,提醒大家加強防範。暴雨預報預警是防汛減災的「消息樹」「發令槍」。天氣預報是怎樣做出來的,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怎麼樣,怎樣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最近,記者採訪了多名預測天氣發展變化、預判暴雨落區的天氣預報員們。
  • 「實時天氣 一手掌握」百度輸入法官方合作中國氣象局中國天氣網
    近日,百度輸入法宣布與中國氣象局中國天氣網達成合作,獨家首發「顏鍵盤·天氣皮膚」。天氣皮膚不僅顏值爆表,獨有百度輸入法YAN鍵盤百變背景和動效加持,更是首創在皮膚上支持極端天氣實時預警、每日天氣預報推送、實時天氣快捷查詢,開創了「功能型」輸入法皮膚新玩法,樹立起極具創意的行業標杆,更是在公眾與氣象部門間搭建起了「權威信息互通」的橋梁。
  • 印尼雅加達極端天氣現象頻發
    抗災署還提醒民眾,近期,雅加達及周邊地區還將有雷雨大風天氣,部分地區仍存在再次發生洪澇的風險。 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是印尼的雨季,也是洪澇災害的高發期。從去年底至今,雅加達日均降雨量多次突破150毫米,達到了印尼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局所認定的極端降雨的標準。
  • 藍山藍色預警!明天藍山暴雨到大暴雨天氣!
    點擊【愛上大藍山】免費訂閱我們 天氣預報 湖南省氣象臺預計,今晚降雨發展,湘西州、懷化有小到中等陣雨或雷陣雨;明天湘南中等陣雨或雷陣雨,永州、郴州部分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
  • 暴雨紅色預警!萬人緊急轉移、多個市縣停課!
    記者8日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兩廣多地拉響暴雨紅色預警,廣東多個市縣中小學、幼兒園停課,廣西桂林2萬多名民眾緊急轉移。近日,廣東暴雨頻繁,7日至8日,珠江三角洲、粵北、汕尾等市出現暴雨到大暴雨,其中清遠、廣州、惠州和深圳局地出現特大暴雨。
  • get√中國天氣網+百度輸入法 重磅發布天氣皮膚!實時天氣一鍵查
    近日,百度輸入法宣布與中國氣象局中國天氣網達成合作,行業獨家首發「天氣皮膚」,為用戶提供極端天氣實時預警、每日天氣預報推送、實時天氣快捷查詢等四項「實用且智能」的服務。此次合作不僅開創了「功能型」輸入法皮膚的新玩法,樹立起極具創意的行業標杆,也在公眾與氣象部門間搭建起了「權威信息互通」的橋梁。
  • 中國氣象局協助莫三比克應對熱帶氣旋影響-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 郝靜 通訊員胡曉平報導 4月25日,中國氣象局接受莫三比克國家氣象局申請,迎來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新用戶。  中國氣象局在2018年發布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國際用戶在遭受颱風、暴雨、強對流、森林草原火災、沙塵暴等災害時,可申請啟動該機制,中國氣象局將調動值班的風雲氣象衛星,對特定區域進行高頻次觀測,為其防災減災救災提供及時信息保障。  近期,非洲國家連續遭受強熱帶氣旋侵襲。
  • 這邊河流乾涸,那邊受暴雨襲擊…雲南最近的天氣有些極端
    這幾天雲南多地迎來降雨雖緩解部分旱情但有些地方出現了道路塌方等情況比如連續降雨貢山縣多路段塌方從5月23日開始,雲南怒江州貢山縣就持續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天氣。昨天,持續強降雨導致貢山縣捧當鄉迪麻洛村施永功河發生泥石流災害。
  • 暴雨橙色預警!雷電黃色預警!山洪藍色預警!這些地方要格外注意
    省氣象臺於8月6日發布暴雨橙色預警信號和雷電黃色預警信號:受副高邊緣暖溼氣流和冷空氣共同影響,預計今天白天到7日白天,我省自西向東將有一次強降水過程,並伴有雷電和局地7~9級雷雨大風。全省平均降水量40~70毫米,其中德州、濱州、東營、濟南、泰安、淄博、濰坊、青島、濟寧、棗莊有暴雨(50~100毫米),部分地區大暴雨(100~250毫米),局部特大暴雨(250毫米以上),最大1小時降雨量可達60~80毫米;其他地區有中到大雨(20~40毫米),部分地區暴雨(50~100毫米)。
  • 災難降臨緊急預警動物入侵 南有澳洲毒蜘蛛 北有美國睡鬣蜥
    極端天氣引發冰火兩重天從2019年的七月下旬一直到今年的一月,澳大利亞遭受了數十年以來最嚴重的森林大火,數億隻動物死於火海,成千上萬棟房屋被毀。澳大利亞部分地區連續降下暴雨之後引發了山洪,人們還沒救火抗旱完轉眼間就要開始防汛了。更可悲的是極端強對流還來了高爾夫球大小的冰雹,其威力足以摧毀汽車殺死小動物和兒童。
  • 七下八上主汛期是什麼意思、有多少天 為什麼降雨多
    相關新聞  6月以來,我國南方多地暴雨頻發,一些江河湖泊水位升至警戒線以上,防汛形勢嚴峻。受暴雨侵襲,7月16日重慶市開州區突發山體滑坡;重慶市萬州區因連續降雨多處被淹、部分水深超過兩米,武警重慶市總隊船艇支隊攜帶衝鋒舟、救生衣緊急馳援;武警江西總隊訓練基地官兵也在烈日高溫下在古埠聯圩修復堤壩……當前我國南方地區暴雨未歇,北方也即將進入「七下八上」(7月16日—8月15日)主汛期,如何切實做好準備防汛救災?
  • 德州市氣象局介紹2020年氣候評價及氣候事件新聞發布會
    年極端最高氣溫38.5℃(6月3日,禹城),極端最低氣溫-16.8℃(12月30日,樂陵)。 年內出現了強對流、暴雨、寒潮、大風、倒春寒、氣象乾旱、大霧等災害性天氣事件。 二、2020年主要氣候事件 (一)冬季降水突破歷史極值。
  • 暴雨預警有幾種顏色,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近期,多個地區出現持續強降雨天氣,僅僅在6月份,中央氣象臺已經連續27天發布暴雨預警,持續時間為近年來少見。暴雨來襲,往往會造成洪澇災害和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工程失事、堤防潰決和農作物被淹,交通運輸,甚至是電力設施、人民生活都會受到影響。
  • 暴雨紅色預警!雷電黃色預警!臨沂再發緊急通知!
    暴雨紅色預警!雷電黃色預警!臨沂再發緊急通知! 8月7日臨沂市氣象臺繼續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
  • 上海天氣「四警齊發」,市民:路上鐵板燒,雨中水煎包
    上海天氣「四警齊發」,市民:路上鐵板燒,雨中水煎包 李姝徵、鄭瑩瑩/中新網 2019-07-25 22:49
  • 浙江發布洪水藍色預警!未來一周天氣……
    目前,淳安、建德依然為暴雨橙色預警。預計從今天夜裡開始到明天,杭州地區會迎來一次大雨到暴雨天氣過程。目前看,本周因為副熱帶高壓增強後帶來的暖溼氣流幾乎源源不斷,加上北方冷空氣又剛好南下和暖溼氣流交匯,形成實打實的「梅雨鋒」,兩者勢力相近,針鋒相對,會給長江中下遊地區帶來連續的大雨、暴雨天氣。不下雨的時間不會超過24小時,幾乎沒有明顯的降雨間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