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世界各國科技基礎研究發展回顧:宇宙探索碩果纍纍

2020-12-06 澎湃新聞
「通卡實驗」(TAIGA)讓科學家距了解超高能宇宙射線的性質更近一步。圖源: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俄羅斯:火星金星探測領域成績亮眼 量子加速器等技術表現不俗

在火星和金星探測、量子研究領域,2019年,俄羅斯科學家也貢獻了不少讓人亮眼的成績。此外,一些大型科學設施的興建和啟動,也為科學發展帶來更多機遇。

2019年,科學家在西伯利亞通卡區域啟動了大型伽馬射線世界級觀測臺國際科學合作項目「通卡實驗」(TAIGA),用於研究伽馬射線和超高能宇宙射線。目前,他們正為TAIGA觀測臺的兩個裝置:探測站TAIGA-HiSCORE,新天文望遠鏡TAIGA-IACT做測試準備。

在火星和金星探測方面,俄羅斯曬出的成績單可謂亮眼。俄羅斯與歐洲聯合研發的「ExoMars-TGO」探測器(火星探測計劃微量氣體軌道探測器)繪製了一份火星表面水分布情況的詳細地圖,發現幾處「大量水冰儲備」。此外,俄羅斯科學家發現金星存在生命新證據:俄對蘇聯「金星9號」「金星10號」「金星13號」和「金星14號」探測器從1975到1982年間獲取的金星表面全景圖像做了新處理,從圖像中可以看到有穩定結構且緩慢移動的物體,這些物體的輪廓類似莖、蠍子、蘑菇、蜥蜴等共18種生物,且都具有明顯尺寸和形態特徵,也可以將其與地質構造區分開來。另外,每張圖像中它們的位置都有變化。

在包括同步加速器、量子計算機等在內的高精尖領域,俄羅斯也取得重大進展。全俄物理技術和無線電測量科學研究所研製出精度更高的第二代光學原子鐘。俄羅斯科學家正在研發一款可用普通水改變太赫茲輻射強度的裝置,這種輻射可替代對人體健康有害的X射線。此外,俄羅斯將在新西伯利亞建造同步輻射光源,計劃用其研究地球深層過程。託木斯克理工大學研製出供下一代核系統使用的釷基核燃料,結果表明,這一核燃料應對已普遍使用的反應堆應同樣有效。在不久的將來,核原料擴展可通過釷實現,且探測表明其全球儲量非常大。在量子技術領域,俄羅斯科學家創造了超導量子比特的世界紀錄:壽命達50微秒,這一成就使俄接近研製出首臺功能型量子計算機。無獨有偶,新西伯利亞國立技術大學開發出俄首個量子計算機電源,並對其進行了測試。

此外,國際空間站上的俄羅斯太空人正在進行浮萍栽培實驗,初步結果表明,這種植物在失重狀態下的生長情況與在地球上的相同。俄羅斯科學院高溫聯合研究所還首次成功完成了液碳特性實驗,類似實驗此前只能用計算機模擬,因為碳只有在極高壓和極高溫下才呈現液態,而現有設備無法承受這樣的高壓和高溫。

美國科學家發現新五夸克粒子(pentaquarks)。 圖源:《科學美國人》網站

美國:微觀粒子研究領域碩果纍纍 首張黑洞照片問世震驚全球

2019年,美國科學家在包括粒子物理在內的多個基礎物理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發現新五夸克粒子(pentaquarks)和首張黑洞照片問世是其中的翹楚。在粒子物理領域,如今要發現一種新粒子越來越困難。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LHCb實驗發現新五夸克粒子成為2019年粒子物理領域的一項突出成就,美國和中國科學家聯袂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國科學家還開發出在室溫下合成並捕獲三粒子的方法,使操縱三粒子並研究其基本性質成為可能。他們還利用改進的電子散射方法精確測量了質子半徑,0.831飛米的新值對解決所謂的「質子半徑」難題至關重要。美國科學家還首次在光子—質子碰撞中測量了J/ψ介子的產生截面。此外,他們利用暗物質探測器XENON1T觀察到氙-124的放射性衰變,高達1.8×1022年的半衰期為宇宙年齡的1萬億倍,這些研究為人類理解世界增添了新視角。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引力波研究熱度未減!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在4月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新一輪科學探測。同在4月,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問世,成為2015年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以來又一項裡程碑式的成果,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謝潑德·杜勒曼領導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團隊,將同LIGO團隊一樣永載科學史冊。

2019年天體物理學領域還有一些值得書寫的研究成果:美國科學家根據哈勃太空望遠鏡數據新測定的宇宙膨脹速度,比根據早期宇宙特徵(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預測的膨脹速度快約9%,這意味著天文學家需要一些超出當前物理學的新理論來解釋宇宙;發現了迄今最重的中子星J0740+6620,直徑約19公裡,質量卻超過太陽質量2倍;「揪出」了第二個沒有暗物質的星系,表明暗物質實際上可與星系分離,這顛覆了科學家此前的認知;還通過實驗揭示了宇宙大爆炸發生的可能機制,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理解宇宙起源模型。

美國和英國科學家還攜手發現了一種以前不為人知的光波:季亞科諾夫—福格特波,代表我們在理解光與複雜材料如何相互作用方面向前邁進了一步,也為一系列技術進步奠定了基礎。

儘管人類不斷追逐星辰大海,但人類對宇宙的探知遠未到盡頭。

中子星(後方)發出的脈衝在經過白矮星(前方)時被減慢。這種效應使天文學家能夠測量系統的質量。圖源: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

德國:超導材料最高臨界溫度創紀錄 生命起源和進化研究獨樹一幟

2019年,德國科學家在揭示宇宙奧秘,研發新超導體,以及探索生命起源和進化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

在探索宇宙奧秘方面,德國Hazel Hen超級計算機運行一年多生成了迄今最詳細的大尺度宇宙模型TNG50,其時間跨度138億年,物理寬度2.3億光年,包含數萬個正處於演化中的星系。在俄羅斯的幫助下,德國於7月成功發射X射線空間望遠鏡「eROSITA」,並傳回首批圖像。未來有望發現大約10萬個釋放X射線的星系團和數百萬個活躍黑洞,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宇宙中佔主導地位的暗物質和暗能量。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下屬多個研究所有重要發現。如在兩個伽馬射線暴的觀測中發現迄今已知最高能光子,研究解析了高能伽馬射線暴形成過程;首次在行星狀星雲NGC 7027中檢測到了宇宙演化的最重要標記之一——氦合氫離子,為一項長達幾十年的研究畫上了句號。

在生命起源和人類進化過程研究方面,法蘭克福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嗜熱細菌通過吸入一氧化碳呼出氫氣而生長,這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細胞呼吸形式。圖賓根大學科學家在德國發現生活在約1160萬年前的猿類化石,證明了一種新型體式行為「延伸型肢體攀爬」,為人們了解猿類在成為兩足動物之前的情況提供了新線索。德國科學家還在希臘發現的一塊約21萬年前的頭骨,代表了有關亞歐大陸現代人類的最早證據。

腦科學研究方面,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科學家重建了小鼠桶狀皮層89個神經元的形態特徵及其連接。德國和英國研究人員合作發現,阻斷特殊鈣通道可拯救神經細胞,或能成為針對帕金森病的新神經保護療法的基礎。德國和瑞士科學家開發出首個植入式磁共振探測器,能突破腦掃描方法的電物理極限,以前所未有的解析度探測大腦的生理機能,為未來針對腦細胞神經元活動和生物能過程的高特異性和定量繪圖技術鋪平了道路。

在量子技術領域,維爾茨堡大學研究人員設計汞碲量子阱,首次成功構建拓撲量子點接觸,使研究邊界狀態之間的潛在相互作用成為可能。雷根斯堡大學科研人員在原子級半導體(二硒化鎢)中發現新的量子幹涉現象,為開發新型雷射源和量子信息光學處理裝置開闢了新途徑。

2019年,德國科學家在超導領域也取得突破性成果。德美兩國科學家合作發現,在超過100萬倍地球大氣壓下,氫化鑭在零下23攝氏度具有超導性,這是迄今超導材料已獲證實的最高臨界溫度。

在未來地球科學研究領域,德國科考船「極地之星」於2019年9月20日開始有史以來最大一次國際北極氣候研究多學科漂流觀測(MOSAiC)。教研部資助1.5億歐元,來自19個國家的600人將輪班參與該項目。

日本科學家在圍繞年輕恆星獵戶座V883的氣體和塵埃圓盤中發現複雜有機分子甲醇、丙酮等。圖源:日本國家天文臺

日本:行星月球科學探索成績斐然 桌面實驗或可理解黑洞性質

在行星科學研究領域,日本科學家發現了旋轉軸傾斜度不一致的原始行星系圓盤。理化學研究所與千葉大學的聯合研究小組通過阿爾瑪望遠鏡觀測成長期的年輕「原始行星圓盤」,發現圓盤旋轉軸傾斜從內側向外側偏移,還發現圓盤內部的星際塵埃可能正在開始聚結成長。研究人員指出,誕生之初的原始星周圍存在大量氣體並向原始星降落,降落的氣體保持旋轉軸方向最終由於離心力和引力平衡形成「原始行星圓盤」。由於原始行星系圓盤中心形成行星,成為行星系,因此最新研究有助理解原始行星系圓盤形成過程和行星形成。

此外,科學家在圍繞年輕恆星的圓盤中發現大量有機分子。東京大學的一個聯合研究小組利用阿爾瑪望遠鏡觀測圍繞著年輕恆星獵戶座V883的氣體和塵埃的圓盤(原始行星系圓盤),發現了複雜有機分子甲醇、丙酮等,其中丙酮是首次在原始行星圓盤中發現。觀測還發現,與一般原始行星圓盤相比,獵戶座V883的圓盤中這些分子與氫的豐度比大約高1000多倍。

科學家還發現,月球有可能來自地球巖漿海洋。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神戶大學及理化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對大碰撞說進行計算機模擬,發現月球可能由原始地球的巖漿海洋構成。地球和月球被認為由46億年前兩個天體發生大碰撞後形成。大碰撞說能解釋地球和月球的各種特徵,因此研究人員通過計算機模擬進行了多方驗證。研究小組改良了以前標準的大碰撞說模型,首次在假設原始地球上存在巖漿海洋的情況下,實施了大碰撞計算機模擬。結果表明,巖漿海洋可能在月球形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由此可以解釋地球與月球的同位素比問題。

另外,國立天文臺領導的國際小組利用多臺天文望遠鏡,在距地球130億光年處發現了由12個星系組成的「原始星系團」,是迄今發現的最遙遠原始星系團,顯示宇宙在8億歲(宇宙現在138億歲)就存在有造星運動活躍的原始星系團。

在黑洞研究方面,日本科學家也有斬獲!大阪大學、日本大學和中央大學組成的研究小組提出一個新理論框架,通過桌面實驗即可理解黑洞的物理性質。該理論有望從極小尺度和超大尺度兩方面闡明宇宙運轉的基本定律。

英國:系外行星大氣首次發現水汽 微觀世界新物質態屢有創新

2019年,英國在行星科學、微觀粒子、物質結構研究等基礎領域均取得不俗成績。

在行星科學領域,倫敦大學學院9月12日宣布,該校研究人員首次在一顆太陽系外類地行星大氣中發現水汽,水的含量可能介於0.01%至50%之間,且這顆星球與恆星的距離讓它處於「宜居帶」中,其溫度可能符合生命存在所需條件。這是科學家首次在「超級地球」大氣層中發現水汽,有助於人類理解潛在宜居行星的大氣演化歷程。在太陽研究領域,英國科學家藉助地面望遠鏡研究一個特殊的太陽耀斑事件後得出結論稱,產生這個太陽耀斑的磁場強度比以前認為的強10倍。這一發現或將改變我們對太陽大氣內發生的物理過程的理解,並為太陽日冕研究開闢新途徑。

在揭示宇宙奧秘方面,英國科學家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7月10日,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全球總部在英國柴郡舉行啟用和移交儀式,標誌著這個由多國參與建設的全球最大射電望遠鏡正式投入使用,為探索宇宙奧秘提供了更好的國際合作平臺。英國天文學家還通過高性能計算設施,重新處理來自國際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獲得的所有國際站的數據,比以往更詳細地研究星系及其活動的演變,繪製出數千個過去未知星系的圖像。英國科學家還藉助超級計算機對星系進行的模擬表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可能不是解釋引力如何作用或星系如何形成的唯一方式,另一種f(R)引力模型(變色龍理論)也可以解釋星系的形成。

微觀世界研究領域同樣捷報頻傳!7月中旬,英國物理學家首次拍攝到一種量子糾纏的照片,捕獲到這種難以捉摸現象的視覺證據,該研究有望促進量子計算等領域的發展。同月,牛津大學物理學家領導的團隊首次研製出一款磁場噪聲波譜儀,讓人類第一次「聽」到了一個磁單極子流產生的磁噪聲,這一方法有助於開展磁單極子物理學新研究。8月,英國科學家利用與宇宙結構相關的數據,限定了宇宙間最小、最難研究的組成部分之一——中微子家族中最輕成員的質量,即不超過0.086電子伏特,約為電子質量的600萬分之一。

在物質結構領域,中英科學家4月初合作發現了一種新物質形態:鏈融態,即在極端高溫高壓條件下,可使金屬鉀原子同時呈現固態和液態並存的穩定物質形態。

法國:新五夸克粒子有望揭示夸克秘密 發布雄心勃勃超大型對撞機計劃

繼2012年發現希格斯玻色子後,2019年,位於法國和瑞士邊界的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再接再厲,做出重大發現:LHCb團隊在中美科學家的領銜下發現了新五夸克粒子。新結果有望進一步揭示夸克理論的諸多奧秘。此前,五夸克粒子的存在只停留在理論層面,2015年,LHCb宣布發現五夸克粒子。如今,該團隊利用更大數據樣本仔細檢查五夸克粒子時,發現其中一個五夸克粒子實際上是兩個質量相近的五夸克粒子疊加而成,大數據樣本帶來的更高解析度使其現出原形。此外,LHCb團隊還首次在粲粒子中發現電荷宇稱破壞現象,有望幫助科學家理解宇宙正反物質不對稱的起源。

此外,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今年發布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建造一臺新的超大型對撞機,其長度是現在世界上最強大的對撞機LHC(長27公裡)的4倍;最高能量將為LHC的6倍以上。CERN希望,這臺新設備能發現新粒子並為物理學領域帶來顛覆性突破。擬議的新設備名為「未來環形對撞機」(FCC)。根據對撞機的形式不同,耗資約為90億到210億歐元。

以色列:揭示環肽促癌細胞生長奧秘 為新型抗癌症療法鋪平道路

在基礎研究領域,以色列理工學院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小組發現了環肽是如何抑制癌症助長蛋白質分解,從而促進癌細胞生長和繁殖的。研究人員認為,他們開發的策略將為基於環肽的新型抗癌療法鋪平道路。

以色列和美國科學家此前發現,泛素(或泛素蛋白)能給有缺陷的蛋白標上「死亡標記」,使其在蛋白酶作用下分解。泛素系統對於生物體健康不可或缺,中斷該系統會引起各種癌症、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囊性纖維化、帕金森病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

有鑑於此,以色列理工學院研究小組制定的策略旨在抵消惡性腫瘤在泛素系統中運作的能力,其基於泛素鏈化學法生產技術和大型環肽分子庫兩者間的結合。研究中,他們發現環肽可與泛素鏈結合,讓泛素無法正常標記癌症助長蛋白,從而抑制癌症助長蛋白質的分解。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循物及理,知微知彰——202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基礎研究
    為此,政府決定投入20億歐元建造3臺量子計算機,首臺計劃2021年開始建造。於利希研究中心年2020初開始啟動建立量子計算機技術實驗室:亥姆霍茲量子中心(HQC)。HQC設6個研究領域和7個技術集群,涵蓋從研究量子材料到開發原型的整個量子研究範圍。
  • 以好奇心助力基礎研究
    像潺潺雨聲,像汽船鳴笛,像心臟跳動……中國科學院大學在寄送本科生錄取通知書時附贈一張黑膠光碟,其中刻錄著一組「來自宇宙深處的聲音」。這段聲音是「中國天眼」FAST捕獲的脈衝星信號,經過處理轉換成音頻。這種為學子寄送「宇宙聲音」的方式,點燃了他們探索科學奧秘的好奇心。
  • 以好奇心助力基礎研究(人民論壇)
    像潺潺雨聲,像汽船鳴笛,像心臟跳動……中國科學院大學在寄送本科生錄取通知書時附贈一張黑膠光碟,其中刻錄著一組「來自宇宙深處的聲音」。這段聲音是「中國天眼」FAST捕獲的脈衝星信號,經過處理轉換成音頻。這種為學子寄送「宇宙聲音」的方式,點燃了他們探索科學奧秘的好奇心。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以好奇心助力基礎研究
    像潺潺雨聲,像汽船鳴笛,像心臟跳動……中國科學院大學在寄送本科生錄取通知書時附贈一張黑膠光碟,其中刻錄著一組「來自宇宙深處的聲音」。這段聲音是「中國天眼」FAST捕獲的脈衝星信號,經過處理轉換成音頻。這種為學子寄送「宇宙聲音」的方式,點燃了他們探索科學奧秘的好奇心。
  • 中國航天再得新突破,火星探索發現暗能量,刷新人類宇宙認知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國的航空技術也開始日益進步起來,因此中國的航天計劃也不能有所落後。最近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伴隨長徵五號火箭成功到達了火星,這代表了中國對火星的探索和研究計劃也走到了新的階段。
  • 全球生物科技發展態勢及對我國的啟示
    一、國際重大戰略規劃和政策措施1.1 強化頂層設計,展望生物經濟可持續發展2019年,世界主要經濟體加強生物科技領域戰略布局,展望下一代生物經濟發展前景並提出國家級規劃與路線圖(表1)。此外,針對發展生物科學應對糧食安全、能源清潔增長和健康老齡化挑戰的路線圖——《英國生物科學前瞻》,英國發布生物科學領域《2019年交付計劃》,詳細闡述將要採取的行動,以支持交付目標的實現;日本提出到2030年建成世界最先進的生物經濟社會;韓國旨在通過產業政策的根本性創新和率先投資,推動韓國生物健康產業迅速發展並進入全球領先地位。
  • 兩院院士評選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  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Discovery探索頻道×NU SKIN強強聯手解鎖未來護膚科技
    科技IP強強聯合 「硬核」探索未來護膚科技三十多年間,Discovery探索頻道和NU SKIN 兩大品牌在各自領域共同秉持「探索進取,科學專業」的品質去賦能人們更美好生活。全球紀實娛樂領導品牌Discovery探索頻道多年來以優質的紀實娛樂內容帶領人們探索精彩的世界,旗下節目覆蓋全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擁有超過30億忠實的粉絲。
  • 考古2019︱科技考古:多學科集成創新,構建學科體系藍圖
    在2019年裡,科技考古學者深入考古工地,他們密切配合田野考古工作者,在發掘現場對遺存進行鑑定和測繪,用標準化的方法來採集各類樣品和信息;在2019年裡,科技考古學者在實驗室裡忙碌,他們藉助於儀器設備對樣品進行鑑定、檢測和分析,開展定性和定量的科學研究;在2019年裡,科技考古學者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大部頭的考古報告裡,他們的研究業已成為考古學研究中必不可少且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
  • 2019年科技研發經費分析
    8月份,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為22143.6億元,R&D經費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23%,而為美國2.83%、日本為3.26%,韓國甚至超過4%。經費總額僅次於美國,位列全球第二,但投入比例還存在不少距離。
  • 36氪研究院 | 2011-2020年中國新經濟十年回顧研究報告
    新經濟歷經結構性轉變,進入發展新階段 放眼當下,新經濟市場繁榮可謂有目共睹,即便遭遇了經濟下行、行業變革和疫情衝擊,新經濟依然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新經濟佔我國GDP總量的16.3%,同比增速達11.7%,高於6.1%的GDP增速。
  • 觀察|2019世界大變局加速演變,科技創新驅動社會變革
    2科技創新驅動全球社會變革文丨唐新華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研究員、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2019年,新一輪科技革命發展多點突破:5G元年在「科技冷戰」中開啟,量子信息革命加速到來,人工智慧加速社會向智能化轉型,區塊鏈技術催化數字貨幣橫空出世,太空科技軍備競賽系統布局
  • 悅達:科技創新繪就發展畫卷
    2019年以來,悅達紡織集團科技創新工作碩果纍纍,亮點紛呈。2019/2020色織大提花面料流行趨勢發布會,牽手孫晉良院士團隊、江南大學三方合作籤約,探索電商線上營銷、智慧紡織,開發「悅達享購」網絡購物平臺等科技創新成果,繪就了悅達紡織高質量發展的精彩畫卷。
  • 海南批覆博鰲幹細胞研究項目,南華生物把握健康發展全局
    政策先行,引領發展  2021年1月6日,海南省科學技術廳、衛生健康委員會、藥品監督管理局和醫療保障局四部門聯合印發《海南省關於支持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轉移轉化的若干意見》,提出探索開展人類遺傳資源專業化服務、支持在博鰲樂城先行區按照規定申報開展幹細胞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加快推進海南生物醫藥領域成果轉移轉化
  • 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研究及構建 _ 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本文簡要回顧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的現代化指標研究,並以第二次現代化理論為主要依據,以國家概覽指標體系、世界發展指標體系和世界現代化概覽指標體系為借鑑,構建「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用以反映全球範圍的國家現代化的水平、特徵和狀態。中國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組成部分。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的研製,可為探索和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指標體系提供科學參考。
  • 機器人在「流浪」星球向地球發送信息,宇宙奧秘研究邁進一步
    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浩瀚宇宙,有著極大的好奇。於是人類科學家和天文學家,逐漸開始對宇宙進行一系列的研究。而且很多科技強國,也紛紛爭相進行太空研究項目。為更好地研究太空,人們已經開發出一系列探測器,這些探測器是科學家研究太空的利器。
  • 「2019年度中國歷史學研究十大熱點」發布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朱紹傑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歷史學研究也取得新的進展。2020年4月28日,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澳門大學《南國學術》編輯部在澳門聯合發布「2019年度中國歷史學研究十大熱點」:新中國成立七十年歷史學的回顧與反思,歷史研究領域的「三大體系」建設,中國歷史上政治治理經驗的當代價值,全球視野下「絲綢之路史」研究的縱深發展,宋代文官政治的特徵與影響,明清以來的身體、疾病與衛生研究,區域社會史研究的轉型與重構,清末新政與中國近代化
  • 窮宇宙之大!浙大楊衛院士帶你走進星辰大海
    隨之介紹浙江大學的航宇與力學學科的孕育,楊衛院士探索這兩個學科的生涯,以及全家三代與浙江大學的淵緣。介紹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13年前的重建,以及航宇與力學學科近年的喜人發展。最後,從近年重大工程進展中見證力學的核心貢獻,並介紹國內外若干位從力學與航宇學科中孕育而出的領軍人才。
  • 2019-2025年中國水產加工行業發展研究分析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
    《2019-2025年中國水產加工行業發展研究分析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主要研究分析了水產加工行業市場運行態勢並對水產加工行業發展趨勢作出預測。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19-2025年中國水產加工行業發展研究分析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給客戶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具有借鑑意義的發展建議,使其能以更強的能力去參與市場競爭。
  • 探索宇宙奧秘解讀自然界的奇思妙想
    但不管怎樣,能夠承認並且嘗試證明靈魂的存在已經是人類的一大進步了,相信隨著未來的逐漸發展,或許我們還能藉助科技看到靈魂呢!到那個時候,不知道你會不會興奮期待呢?有很多人會為自己而困擾,會經常的問自我存在於宇宙的意義在哪裡?為什麼此時此刻恰好有一個我的視角在感知這個世界。如果說宇宙只有客觀視角而沒有主觀視角那會是什麼狀態呢?宇宙還有存在的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