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上是這樣講的:你所經歷的苦難,其實是你可以幫助你解除身上的孽緣的,而你正在享受的福報,每享受一分,福報就會少一分。
我們作為芸芸眾生,雖然做不到像釋迦牟尼那樣對世俗紅塵的大徹大悟,也參悟不透機理高妙的禪經佛理,但我們可以肯定一點:順境和逆境,永遠是共生共存,相輔相成的,他們共同組成了我們豐富多彩的人生,沒有人會一直受苦,同樣的,也不會有人一直享福。
今天我要說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絕代艷后--瑪麗·安託瓦內特。
她本是奧地利的公主,自小養尊處優,每天錦衣玉食,享受著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以及僕傭們細心周到地服侍。但是,高貴優雅的她,也免不了成為政治鬥爭中的犧牲品。她的父皇和母后,決定以政治聯姻的方式來結束奧地利和法國之間的對抗狀態。經過一系列繁瑣而漫長的禮儀培訓,瑪麗遠嫁到了法國。
她嫁到法國之後,迎接她的是一場空前繁盛聲勢浩大的婚禮,這場婚禮持續了一個星期。法國王室耗費重金,來歡迎這位來自異國他鄉的新成員。
法國王室表面上富麗堂皇,無所不有,背地裡卻是政壇派系林立,充滿著勾心鬥角和權謀算計,有一些反對聯姻的大臣們,將挑剔的目光紛紛放在了瑪麗身上,他們期待從瑪麗身上尋找把柄,藉以排擠和中傷她。
瑪麗雖在人際關係複雜的王室中長大,但她生性天真,且年紀尚小,單純無邪的她對於政治一竅不通,對於充斥著利益糾葛的成人世界,她無法理解。
所以面對一些人在暗處的陰險暗箭,站在明處的她防不勝防,在最初的幾年裡,她和路易十六的婚姻實際上並不是很順利,反而充滿著危機與誘惑,她沒有為路易十六生下子嗣,也沒有得到一個王后應有的尊重和善待。
於是在這雙重危機之下,無所適從的瑪麗選擇了墮落與放縱,她不懂得玩弄權術,也不懂得如何反擊那些針對她的人,她孤傲的性格和周圍的王室成員格格不入,連法語都無法流暢的她只好恣意妄為,放飛自我。
當時的法國社會已出現了重重危機,階級之間的矛盾衝突尤為尖銳與明顯,她和丈夫作為法國的國家首領,身上的重任其實是非常艱巨的,但瑪麗並沒有想過如何解救那些深陷債務危機的民眾於水火之中,更沒有想過如何才能當好一位王后,不諳世事的她,開始將精力全部放在開宴會,舉辦活動以及如何穿衣打扮上面。
就連她的母親也多次寫信斥責她揮金如土的行為,但母親的諄諄教誨,並沒有引起瑪麗足夠的重視,她聽說法國人民連一塊麵包都吃不上時,她竟說:「讓他們去吃蛋糕。」
優渥的生活,使瑪麗無法對底層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沒有了對艱難生活的考察與體悟,使得她缺少一顆悲憫同情的心,極端的自我意識,終於激起了法國民眾憤憤不平的心,也使她淹沒了自己。
終於,她的丈夫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她的好日子也隨之結束,在斷頭臺上,經歷了重大磨難的瑪麗終於在一夜之間成長,朝聞道,夕死足矣。她靜靜地聽著審判長評判著她的罪過,不失冷靜,淡定從容,在臨行之前,她不卑不亢,視死如歸,不失氣節,為王室保留了最後的尊嚴和體面。至於她在香消玉殞那一剎那,有沒有過一絲的後悔,我無從知曉。
在其位,謀其政。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瑪麗的不幸結局就是最好的寫照。權利和義務向來都是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權力由人民賦予,同樣的,人民也可以將它從你的手中奪回。
掌權者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應該思考自己能夠為自己膝下的子民做些什麼,瑪麗只知道索取,卻從不付出,她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國家,對人民應當承擔的責任,所以她的命運,自然就是被曾經膜拜仰望她的子民們拉下神壇。當你的頭上戴著閃閃發亮的皇冠時,你應當意識到,皇冠帶給你的不僅僅是光芒萬丈,更賦予了你使命與責任。
你若不優秀,則必定出局。在瑪麗出嫁之前,她的母親囑咐她一定要博覽群書,可瑪麗並沒有成為一個廣聞多識的人,相反,她對讀書和學習毫無興趣,所以她對於事物的認知也停留在了未長大時的感官享受上。
嫁入王室後,她將自己的名字冠以夫姓,只顧消遣和享樂。物質生活的極度膨脹,恰恰反襯出她精神和內心的空虛。這樣的性格使得她註定無法在腥風血雨的王室鬥爭中生活下去。
女人,要不斷地投資自己,用豐富厚重的知識不斷修飾自己,完善自我。千萬不要將男人的世界當成自己的世界,就像瑪麗,她的丈夫是一個懦弱無能的人,他甚至保護不了自己,又怎麼會去保護你呢?
這樣的婚姻毫無安全感可言,這時,你若不強大,又有誰能保護你呢?你要懂得依靠自己的力量,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才能更好地,更有尊嚴地生存下去。每一朵花開的背後,都浸透了奮鬥的雨水,所有的綻放,都需要厚積薄發的付出。
茫茫的人生道路,從來都沒有所謂的捷徑,也沒有所謂的不勞而獲,想要的,自己去爭取,得到了,一定要加以珍惜。無論如何都不要忘記做自己人生的主宰,不在無謂的人事中消磨自己,活出自我更高的價值!其實,你所受的苦,享的福,在冥冥之中,早已暗中標好了價格,與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