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性格不好,太內向了/太軟弱了/太強勢了,我想改改,有什麼辦法嗎?在心理諮詢當中經常聽到來訪者這樣的訴求。生活中,許多人對自己的性格不滿意,甚至對某部分性格深惡痛絕,在每次工作的deadline來臨之前死命加班時都會發誓說,我絕不能讓這樣的事再次發生。
那麼性格能不能改變呢?答案:能,但是很難。
為什麼會那麼難,因為我們的性格都是以氣質類型為底板而形成的,氣質又是以神經網絡中的突觸聯結模式為基礎的,所以我們一般認為氣質是先天的,不能改造的。鼻祖希波克拉底將氣質類型分為四類: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舉幾個典型人物形象,膽汁質代表張飛,多血質代表孫悟空,抑鬱質代表林黛玉。如果強行讓張飛悲春傷秋,讓林黛玉怒髮衝冠,就會覺得很彆扭。
但氣質與性格並非一一對應,性格的形成有很多的社會因素在起作用,所以人的性格總是複雜的,我們可以用這樣的句子描述所有的人,幾乎所有人也都認為這就是在說自己:
你在陌生人看來是一個沉穩而不苟言笑的人,但熟悉的朋友則知道你隨和歡快的另一面;你對自己的朋友很好,從來不忍心拒絕自己好朋友的請求,也常常因此受到傷害;你很有愛心,雖然有時被你的朋友誤解,但你從來沒有故意去傷害他們。算命先生經常利用這一點,厲害的情場高手在追求異性時也利用了這個性格表達原則。
也就是說,我們性格特點不是單一的,只是多與少的區別,每個人心中既有猛虎也有薔薇。剛剛說到張飛,據說真實的張飛會畫畫,而且尤善畫美人。和他類似的嶽飛也是江北淪陷區義軍將領(土匪頭子?)起家,也是粗人,詩句也是「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欣匈奴血」。但接到12道金牌,自知兇吉難料,於是也有了「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悽切。相反的例子也有,共和國元帥林彪原本的性格就很內向,不喜歡談笑,但多年的戰爭經歷讓他變成了一個圓滑世故的政客。
性格是怎樣發生變化的呢?大多是生活環境發生變化而改變的,原本開朗樂觀的人可能因為至親離世而從此抑鬱;原本內向自省性格的人可能隨著地位越來越高,奉承越來越多而變得誇誇其談。這是環境的變化導致性格的被動變化。
如果要主動的塑造性格,那麼請注意以下幾點:
(一)心理暗示
在想要改變的性格的過程中,給自己足夠的心理暗示。你會變成你想要成為的那個人。這也是「自我實現的預言」完美的體現。
根據自我實現預言理論(Self-fulfilling prophecy),至少我們可以說,你對自己好的期望值和一系列朝這個期望值引導出的行為將是最重要的。慢慢的你會發現你正接近你理想中的那個人。這樣一個良性的自我實現的圈就形成了。
(二)改變生活環境
想要外向就多到與人交往的環境,甚至逼自己進入絕境(據說幹推銷工作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想要變得細緻則可以練琴,練字,磨自己的性子,甚至逼得自己快要瘋掉。
(三)承受改變過程中的痛苦
每一種改變都是不舒服的,尤其是性格變化這種傷筋動骨的變化,就像打斷骨頭重新接上一樣。所以,想要改變的前提是有足夠的動力。動力足夠則會事半功倍。這也是心理諮詢很常見的問題,很多人想要改變,但是動力不足,因此效果也不會明顯。
雖然不用「頭懸梁,錐刺股」,但是改變自己長期以往的生活狀態和習慣,這是一個比身體受到痛苦還更痛苦的事情。因為情緒的疼痛記憶遠遠比身體的疼痛記憶更讓人痛苦。
(四)堅持,堅持,再堅持
這一點很多人做事成功的條件,同時也是性格改變的重要因素。
沒有時間量的積累是難以造成性格長期改變的。與生俱來的和後天長年累月培養的性格,想在一個月,兩個月改變,不好意思,這不是減肥。這是不可能的。足夠的時間才能讓你的大腦和身體逐漸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和形態。
所以,改變性格前,先做好準備。。。
投稿郵箱:5438914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