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問及豬給人的第一感覺是什麼的時候,相信大家都會選擇「胖」這個詞。但是最近網際網路上傳播的一則消息肯定讓不少人壓力山大——據日本一檔節目報導說,家豬的體脂肪率僅有15%左右。
節目截圖。圖片來源:Twitter 內藤ゆうすけ
相信不少人都會關心自己的體脂率,因為這項數據不僅關係到我們的體型,與健康也息息相關。男性人類的標準體脂率在15%左右,女性高一些,在25%左右。和節目裡的數據相比,這有些觸目驚心:原來我們在健身房揮汗如雨,還不如豬在圈舍裡吃吃睡睡嗎?
其實,僅憑藉體脂率這一項數據並不能完全反映人類體型的好壞,對比人與豬的體脂率更沒有意義。而且如果豬的產肉品的質真有這麼好的話,健身教練推薦的食譜裡也就不用避豬肉不及了。
豬的脂肪率,標準一籮筐為什麼要測量豬的脂肪率?顯然,人們所關注的並不是豬的身材是否玲瓏有致。目的只有一個:這個數據關乎豬肉的肥瘦比例。
豬脂肪率的測定,往往發生在對一頭豬的產肉品質做測定的時候。除了肉品的質量之外,測量豬肉組成的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與脂肪率同時測定的,還有豬的屠宰率(即除去頭、蹄、毛、內臟後的豬身重量佔屠宰前體重的比值)等一系列指標。
屠宰後豬只的胴體,豬的體脂肪率往往是在這種狀態下進行測量的。圖片:shutterstock.com
把脂肪(含皮肌)、內臟周圍的板油、花油分離出來計重量,然後除以屠宰後的豬身重量,就可以得出豬的脂肪率。顯然,這麼幹很有難度,在實際生產中很少用到。人們會用一些簡化版的測量方法來反映這一數據,例如德式測量只測量後腿、前肩、腰、後頸項四處的脂肪重量,用以計算「富脂肪塊比率」。
另外,人們還從豬的常用參數中,總結了一些可以用來反映脂肪比率的指標,最重要的是「背膘厚」,即背後特定三處皮下脂肪層的厚度,求平均值。
但是,這些測量方式都沒有算上肌內脂肪,骨骼中的脂肪更不用說也被忽略了。當然,我們可以用化學測量法,即用有機溶劑反覆抽提豬體內的脂肪,來測量豬體內的脂肪總量;當然,現在已經可以用更精確的雙能X線吸收儀(DXA)、生物電阻分析儀(BIA)來分析這一數據。看到這裡是不是有些熟悉的感覺?是的,其實許多測量人體脂肪率的儀器也是基於這些手段,畢竟這些手段是可以針對活體的。
對於一頭活豬而言,它的體脂防率有多高呢?根據國外的一項DXA測試,豬的平均體脂肪率在18.2%左右,雖然還是低於人的平均值,但是至少看上去沒有那麼嚇人了。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實驗中測得的數據從9.3%到24.3%不等[1]。
為啥差異這麼大?因為豬的體重受遺傳因素、三種性別的不同(除了公豬、母豬外,要加上閹割後的公豬)、飼料及管理因素的影響,脂肪率也隨之千差萬別。
胖有胖的用,瘦有瘦的用不過,儘管豬的體脂肪率浮動較大,但一定品種內的固定規律還是有的。儘管生產中不需要用體脂肪率來對豬的身材挑三揀四,但所產肉中的肥瘦比仍然非常重要。這種情況下,我們會直接使用肥(瘦)肉佔胴體重比例的方式來計算「胴體脂肪(瘦肉)率」,因為它更適用於實際生產。
根據豬種提供肥瘦肉的不同,可以將它們分成三種經濟用途:
1. 醃肉型豬除了生產鮮肉外,這種豬的肉也適於深加工,比如做個培根啥的,醃肉型豬因此得名。可以認為它就是瘦肉型豬。目前風行世界的豬種大部分為醃肉型豬,比如長白、大白豬等,節目中的豬也屬此類。
醃肉型豬的豬肉製作的培根。圖片:shutterstock.com
這類豬從外型看去就顯得頎長和精壯。它的背膘只有3釐米以下,胴體瘦肉率達到55-65%。它的一切優勢都與瘦肉率高相關:生長快,肥育期短。基因決定它們生產瘦肉的能力強,能夠有效地把飼料轉化成瘦肉——我知道大家一定也想要這樣的基因。
當然,這對飼料的品質和配比提出了較高要求,比如蛋白質含量要高,削弱碳水化合物的份額。聽起來和健身教練跟你說的話很像吧。
2. 脂用型豬顧名思義,這類豬身上的脂肪較多,外形寬厚深邃。它的胴體脂肪率可高達55%-60%,胴體瘦肉率卻僅佔35%-40%,背膘厚可達5-6釐米。
醃製臘肉的材料,往往來自脂用型豬。圖片:shutterstock.com
與瘦肉型豬相反,它們的技能點加在了「耐粗飼」上:什麼廚餘、泔水、菜葉子、玉米棒全都能對付,在以前的農村,這種豬的體重變化經歷一般是先撐開身架,然後日積月累地填肥。因為這種特性,它們在我國經歷了數千年的風雨,深受喜愛,我國傳統豬種一般都屬於脂用型。不過由於飲食習慣的改變,現在正在被醃肉型豬擠佔市場。
3. 兼用型豬兼用型豬介於瘦肉型豬和脂肪型豬之間,瘦肉率介於45%到55%之間,以生產鮮肉為主。我國培育的哈爾濱白豬、北京黑豬、上海白豬等豬種都屬兼用型豬。
兼用型豬肥瘦適中,大部分用來生產鮮肉。圖片:shutterstock.com
兼用型豬是一個折衷的選項:一方面它生產出的瘦肉比例比脂用型豬肉高,能夠更好地滿足現代人類的口味,另一方面,在養殖管理的時候,又會比醃肉型豬稍微容易一些。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決定豬只體型和脂肪率的因素,和人類中的是一樣的:首先是遺傳因素,後天的飼料、運動情況等因素也會對豬的肥胖程度造成影響。因此,這些不同類型的豬種甚至可以作為人類肥胖研究的模式動物。所以,「15%體脂肪率」這個沒什麼參考性數據之外,豬對於我們的減肥大業還是能起到一些實實在在的作用的。(編輯:老貓)
擴展閱讀
最正宗的回鍋肉正在走向滅絕?做回鍋肉的四川土豬——成華豬,已經瀕臨滅絕的困境。養殖品種也會滅絕嗎?
請戳「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