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門:朱文印的篆法

2020-12-16 騰訊網

白文印和朱文印

篆刻作品,視覺呈現出來的總體樣式,大的樣式,只有兩種,其一是白文印,其二是朱文印。

簡單地說,印章蓋在紙上,呈現的文字是白色的,就是白文印,因為它在印面上對於文字的鐫刻是凹陷於印面的,所以也叫陰文印,舉漢印的例子如圖:

(漢白文印:李璋印信)

那麼,印章蓋在紙上,呈現的文字是紅色的(取決於印泥的顏色,一般是紅色的),就是朱文印,因為它在印面上對於文字的鐫刻是凸起於印面的,所以也叫陽文印,舉漢印的例子如圖:

(漢朱文印:杜升印信)

先放下白文印不說,今天專門來說說朱文印的篆法,注意,實際上這裡的篆法應當更嚴謹地叫做「字法」,但限於篆刻界通行的叫法,我們也跟著「入鄉隨俗」了,實際上,兩個概念是不同的。

關於字法與篆法的區別,這裡不得不再強調一下:

字法指的是如何選擇和使用篆體文字的方法和原則;篆法指的是以字法為基礎,參照篆書的藝術特點,按照篆刻的表現需要,對入印文字進行藝術處理的技巧和方法。

但因為近代篆刻家們在表述時,往往將篆法與字法混為一談,我們這裡也不得不以「篆法」來統一表達這個問題。

吾丘衍《三十五舉》的論點

關於朱文印的篆法,元代吾丘衍在《三十五舉》裡這樣說:

二十四舉曰:朱文印,或用雜體篆,不可太怪,擇其近人情者,免費詞說可也。

他認為:朱文印,可以用雜體篆,但不能太怪誕,要選擇人們易於接受的字或形態,避免多做各種解釋。其實,中國文字的發展,就是越來越讓人看清楚的過程,最早的蝌蚪文、甲骨文等發展到後來的篆書,再隸書、楷書,無不是為了「人情」,為了方便書寫辨認,在對待用篆的總體態度上,吾丘衍的觀點並沒有錯。其中特別的印章種類鳥蟲篆,大體屬於是裝飾性強的印章,是特例,無可厚非,但並不是印章界的主流,因為「人情」是需要明明白白的。

這當然也跟吾衍所處的時代有關,元代人們寫文章已經開始接近口語,比如元曲,除了特別的調式與格式,相對來說,要比宋詞、唐詩好理解多了,這是語言發展的原因,相對於印章,道理是一樣的。

但我們並不完全認同吾丘衍的觀點,或者說,這個觀點還有極大的豐富餘地。關於朱文印的篆法,我們可以匯總為如下幾類:

1、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的朱文印;2、漢繆篆的朱文印;3、疊篆的朱文印;4、小篆朱文印。

分別說一下:

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的朱文印

中國的文字,一般認為是起源於甲骨文,中國的篆刻,一般認為是起源於商代三璽,而且商代三璽一色全部是朱文印,注意,這裡的三方商璽並不是甲骨文印:

(三方商璽都是朱文印)

商璽顯然沒有發展成為固定的印式,因此,在現有的出土物中,甲骨文印式是沒有的。但現代印人中,卻有專門研究甲骨文並以之入印的印家很多,但其樣式與戰國印式並無大異,因為甲骨文和金文同樣是不規整的漢字形體,用它們入印,必然受到形式上的約束(比如闊邊)。

緊接著就是戰國璽印,戰國璽印裡有大量的朱文印,不論是秦印還是六國印,都有朱文印,相對來說,秦印以外的朱文印反倒較多。觀察、收集、整理之後,後人整理出來的戰國朱文印式並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的大致有如下種類:

1、闊邊細朱朱文印

這一類印,在戰國印裡很多,因為戰國文字(包括後世所研究的甲骨文、金文入印)相對來說,字形並不方正,以其入印,往往需要以粗壯的邊界以維持安定以及印面秩序,由此形成了專一的印式,如圖:

(四方闊邊細朱的戰國璽印)

不管是晉系較規整「富昌韓君」(上圖左上)或「右司馬」(上圖右上),還是的燕系的「甫陽鑄師璽」以及圓形的齊系「左桁廩木」,在樣式上都以粗壯的邊界圍住了細細的篆文,以強制性約束其文字秩序,保有其印章屬性和樣式美感,或許正是這個原因,這一類樣式是古璽朱文的成熟樣式,也是後世摹仿的代表樣式。如:

(晉璽:韓丘)

2、文字線條與邊框等粗的朱文印

這一類作品也很多,但少有佳作,如我們經常提到的燕璽烙馬印,日庚都萃車馬(有說「唐都萃車馬」),它之所以著名,是因為它勝在章法上獨特的大疏大密(這是空間層面的,但線條的對比映襯之美,完全沒有了)因此,文字線條與邊框等粗的朱文印,在戰國印裡,平庸的作品很多,如圖:

(日庚都萃車馬)

當然,這方印著名的還有它的印製巨大,用途特別:

(日庚都萃車馬印實物圖)

而大多數印,都相對一般,大都精神渙散,這是邊與文等粗而文字又缺乏變化,甚至章法上也沒有出彩之處帶來的,沒有辦法。

(古璽印裡邊框與印文等粗的作品)

3、無邊朱文印

戰國古璽印裡有完全無邊的朱文印,如圖:

(古璽印裡的無邊朱文印)

第一方是戰國秦系無邊朱文印「寺工」;第二方是戰國燕系無邊朱文印「朝鮮山金貞鍴」;第三方也是燕系的「十四年十一月師紹」。乍一看都眼前一亮,但細細深究,卻多得益於朱文線條端線連接起來構成的連線帶給人的自然視覺效果,新奇,但不足以形成後世效仿的普遍印式,偶然為之,充作點綴尚可,其普遍意義上的審美價值未被後世公認。

綜上,早期朱文印裡最經典,也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印式是闊邊細朱印式。原因很簡單,甲骨文、金文、六國文字這些早期漢字,字形尚未完全發展成為正方形的方塊字,有了闊邊,其形式上得以團聚,秩序上也得到保障,因此具有普遍審美價值。

漢繆篆朱文印

印章發展至漢代,漢人最大的成就是繆篆的成熟運用,繆篆區別於小篆,它體形方正,極度適合方形印面,於是發展成為至今為止仍在應用的印章文字,現在說的漢白文印、漢朱文印、漢篆印等說法,其實說的都是漢繆篆印。

漢朱文印大多是私印,但卻美不勝收,因此成為典型的朱文印式,具體印例如圖:

(四方漢朱文印)

有了漢白文印的繆篆基礎,這四方朱文印很好認,依次是劉揚印信、成昌私印、孫敏印信、力敏私印,所用篆法全部是漢繆篆的篆法,端正,樸素,大氣。當然,這也成為後世朱文姓名印的典型印式。

(一方漢朱文印實物:李茂印信)

當然,漢朱文印裡也有沒有形成印式的經典細朱文作品,如圖:

(三方漢印裡的細朱文印)

線條平直的,用的是繆篆,不新鮮,倒是最後一方巨蔡千萬,實質上就是後世元朱文印的先聲。只是,這方細朱文印,篆法實際上是小篆的篆法,在漢印裡很個性。

漢朱文裡還有一類朱文印,也未形成印式流傳,就是粗朱文,如圖:

(兩方漢粗朱文印)

這一類印不多,霸悍粗壯之外,篆法略顯隨意,因此也沒有形成固定的印式。

綜上,漢印裡最經典的朱文印式,是繆篆基礎下的漢朱文印式,這種印式與漢白文繆篆印式剛好湊成一對經典印式,也是後世創作應用最頻繁的印式。

九疊篆的朱文印

漢以後的官印,是朱文印的天下,因為造紙術成熟了,再也不用印章抑壓封泥了,於是印章幾乎一色是朱文印,且印面由漢時的漢一寸印面向大印面發展,既要保證朱文線條的勻細,又要保證印面不出現過多的空地,人們最正常的處理辦法就是將筆畫線條屈曲盤疊起來,這就漸漸形成了疊印,有的甚至多重重疊,這就是後世人們所說的九疊印,如圖:

(九疊印)

第一方是宋代官印,印文是「宜州營下羈縻都黎縣印」,第二方是元代官印,印文是「管軍萬戶府印(韓林兒義軍用)」,第三方是明代官印,印文是「皇貴妃圖書」,第四方是遼代官印,印文是「啟聖軍節度使之印」,總之,這一類印由於線條的排疊形成的時裝飾之美很強,但卻缺少了文人印所特有的筆墨之美,由此,此類印式最終只是在官印場合多有應用,在實際的私人創作中,極少用到。

九疊印帶給文人篆刻的啟示是其線條排疊帶來的工藝裝飾屬性(這是文人印的四大屬性之一),但卻不足以形成對後世創作有影響力的經典印式。

小篆細朱文印

小篆朱文印是文人篆刻的經典樣式,一般認為這種印式起源於元代的趙孟頫,因此,它既因為小篆的圓轉屬性被人稱作「圓朱文」,又因為趙孟頫是元代人,起源於元代,因此又叫「元朱文」,到清末民初,又為趙叔孺和王福庵發展成兩個細朱文亞類:元朱文和鐵線篆。

1、元朱文。元朱文亞類起源早,篆文是小篆,其藝術特徵是線條較圓,柔軟而姿媚,而且印文各字之間以及印文與印邊之間較少連接,因此每字的四周顯得比較空靈,極富典雅勻淨之美,它不追求力度,經典的印作來自趙叔孺系的篆刻家。如圖:

(趙叔孺:家在西子湖頭)

當然,還有被他稱為「元朱文為近代第一」的陳巨來(陳巨來是趙叔孺的大弟子),因為陳巨來先生結交的又是張大千、吳湖帆、溥心畬等著名畫家,因此,印隨畫傳,畫隨印播,元朱文也成為文人們最喜歡的篆刻樣式。

(陳巨來及其「大風堂珍藏印」)

陳巨來寫而未刻的元朱文印:

(陳巨來:安持精舍珍藏)

2、鐵線篆。鐵線篆與元朱文不同的地方是,它的線條很少作典型的圓形,而是多作微彎的弧形,類似兩端加壓而受力微彎的鋼條(「鐵線」之名由此而來),勁力內含,而且印文各字之間以及字與邊框之間的連接也較多,其中章法緊密的字,一印猶如一字,整體感很強。此類印,多出於王福庵一脈印人,如圖:

(王福庵:寫不盡人間四並)

趙叔孺的學生韓登安尤其以刻多字鐵線著名,如圖:

(韓登安和他的作品)

不管是圓朱文還是鐵線篆,其入印文字都是小篆,因為其筆畫線條精細,不致汙損藏品且秀麗典雅,所以多用於收藏印、藏書印以及齋館印、別號印、多字詞語印等。

粗朱文印

當然,還有特別值得一提的吳昌碩的粗朱文印,吳大師的粗朱文印嚴格意義上已經超出了以某種篆法入印的局限,而是完全視印面需要,選用任意篆法的篆書入印(石鼓文為主,輔以金文、小篆等雜體篆),他的作品,最大的特徵是筆畫渾厚粗壯,給人蒼古奇肆、雄健樸厚的感覺。如圖:

(吳昌碩的作品:道在瓦甓)

又比如:

(吳昌碩和他的作品:耦圃樂趣)

此外還有眾多的粗朱文面目,一般認為白文宜粗、朱文宜細,但是在吳昌碩大師這裡,粗朱文也被他創造性地廣泛用於創作,開創了獨家面目的粗朱文印風,佳作太多,無法盡舉。(關於吳昌碩的粗朱文印,我們還會專門另開一篇文章,專門討論)。

總結

綜上所述:篆刻史上全部的朱文印式的篆法應用,最終發展成後世廣泛應用的朱文印式的有以下四類:

1、以甲骨文、金文、六國文字篆法入印的闊邊細朱印;2、以繆篆篆法入印的漢朱文印式朱文印;3、以小篆篆法入印的元細朱文印和鐵線篆印。4、不拘篆法入印的吳昌碩風格的粗朱文印。結合這些,要真正刻好朱文印,一要弄清楚印式,二要掌握三種文字的篆法特徵,如果暫未掌握,也至少要了解檢索各種篆法分別對應的篆書字典,以便檢索查用。

相關焦點

  • 徐三庚印學特色解析,藝術的取法與印學觀,篆法刀法和章法
    白文印「常秉雲」,章法平正中見動勢,篆法婉轉流暢,刀法以披削刀法為主,運刀淺入淺收,筆意流暢便捷,輕盈流動之感明顯。沙孟海在《印學史》中評:「他(徐三庚)的篆刻,白文刀法學浙派,結體學鄧派,朱文則純學鄧派,朱文成就在白文之上。」。
  • 西泠八家之蔣仁(篆刻)
    篆刻師法丁敬,得其神髓,沉著簡拙,渾穆厚重,自有創意,品格很高。且以顏體行楷刻側款,別有風致。與丁敬、黃易、奚岡齊名,西泠前四家之一。有《吉羅居士印譜》行世。八家印風,蔣仁是與丁敬距離最近的一位,他最得丁敬精神,悟性也很高。他對丁敬非常崇仰,說「嘆硯林丁居士之印,猶浣花詩、昌黎筆,拔萃出群,不可思議。當其得意,超秦、漢而上之,歸、李、文、何,未足比擬。」
  • 怎樣刻好細朱文多字印?
    小篆細朱文印與古璽、漢印一起在我國篆刻藝術天地中三足鼎立。它精細、工整、秀麗、典雅,特別是以之作為齋館、別號等閒章及收藏、鑑賞印時,尤為出神入化、雅俗共賞,深受大眾的喜愛。小篆細朱文印起源於元代,明末清初得到很大發展,到近代趙叔孺、陳巨來、王福庵等人將之發揚光大到極致,並分化出以陳巨來為代表的「圓朱文」和以王福庵為代表的「鐵線篆」兩個類別。其中,「鐵線篆」挺勁瀟灑,微彎的弧形線條,似兩端加壓微彎的鋼筋,勁力內含;印文各字之間、字與邊之司常粘連,結構緊密,整體觀感強。
  • 篆刻入門之——印稿上石頭
    但是對於新手而言,要拿起一個石頭來臨摹漢印時,要把漢印的內容準確的反寫到石上,新手則會感覺難度增加。所以反寫上石是要具備一些條件的,並且還有場景要求:1、要有書法功底,對篆書(包括大篆、小篆、繆篆)都要有涉及,拿起毛筆不管是空手書寫,或者是在印床上、手下或者是手腕下墊點東西寫在石頭上。於剛入門的新手而言,這種情況很少會出現,初學篆刻者的篆書水平比較高的一般很少見。
  • 【藝術研究】渾樸純真的篆刻藝術
    篆刻藝術之成敗,從藝術技巧而言,主要是章法和刀法的問題。章法是指以篆書為本的經營位置,如繪畫之構圖。學習篆書,研究小學是篆刻藝術的基本功。賴老雖不善篆書,但通於篆法。
  • 初學篆刻,我們為什麼要學好篆書書法?
    (可作篆書入門的王福庵《說文部首》)稍微說遠了,這個問題簡而言之就是:篆書作為古文字只是相對於後世而言的,在秦漢時,它本來就是人們都很熟悉的社會應用文字,印工們根據印面需要可以駕輕就熟地進行文字(「印中求印」式的篆刻創作模式)上圖中最關鍵的一步是創作印稿,在這種模式之下,優點很明顯,就是文字及印式更合「古法」,因為文字素材本身就是從古印中「抄」過來的。
  • 閒章閒談——大小二篆生八分
    此印文出自唐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一詩。「大小二篆生八分」是說古代書體演變的由來,卻無甚深意。不過,篆刻家錢松在此印的邊款上刻道:「餘不應詩句閒散印,而陶杜句最喜為。穉禾屬。叔蓋並記。」料想,錢松雖不為索印者刻閒散一類的印章,但陶淵明、杜甫兩位詩人的魅力,他還是非常樂意動刀刻之。
  • 篆刻入門:從「字典上查來的字」到「印面上的字」
    前面說過,要做篆刻創作了,一定要到字典上去查找選定的入印文字的正確寫法,至少從「字法」上要保證這個字完全正確,不寫錯別字。
  • 篆刻基礎訓練營
    》 劉江·《中國印章史》 《上海博物館藏印》 鄧散木·《篆刻學》 《篆書千字文五種》 工具書 《篆刻字典》 《漢印分韻合編
  • 篆刻印模貼片紙篆刻練習印膜,漢印A系列,印出處來源解析
    此款產品操作非常簡單,每枚印章圖案均採用鏤空印刷,旨在幫助篆刻初學者更加方便的臨摹篆刻作品,掌握其篆法和刀法,省掉描稿和上石的煩瑣
  • 中國篆刻藝術精賞-宋元印章
    中國篆刻藝術的發展、衍變基本上可以分為二個時期,即以宋元為界限,前期是自為的發展,以實用為主要功能。後期(明清至當代)是藝術欣賞為主要功能,是自覺的傳承。宋元印就處於上承秦漢,下啟明清的重要時期。宋代、元代的大量文人參與印章製作並使用,是篆刻藝術自覺的開始。
  • 篆刻之簡化字印化實驗,探秘古法一
    徐三庚的印風算是獨具一格,令人過目不忘。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得益於他對疏密關係的處理,密處極密,疏處極疏,這種疏密關係的強烈對比,令其印風誇張而奇崛。除此之外,篆法上增加曲線,延長伸展,所謂「吳帶當風」,正是如此。
  • 鑑賞|吳昌碩篆刻硯銘精粹: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
    吳昌碩沉潛於刻印,曾自述「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其篆刻融浙皖兩派之長,參以鄧、吳、趙諸家而歸其本於秦、漢,達到了純樸渾厚,出神入化的藝術境地,上海吳昌碩紀念館近日以文圖呈現了吳昌碩自刻的篆刻硯銘精粹。
  • 長風堂篆刻傳習班五、六兩講精彩內容回顧
    此篆刻流派成就卓著,影響甚廣,稱雄印壇百多年,且傳承有序,代不乏人。在本周的課堂上,周建國老師娓娓道來浙派諸多先賢的印作,從「西泠八家」到浙派風格的傳承以及今天的浙派,並現場示範一浙派印風作品《高橋客》。正可謂是「傳承數百年,活力今猶現」。
  • 篆刻不能少了書法氣
    幾年前西泠印社申報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說明篆刻這種藝術形式已經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再談書法,書法藝術由點和線組成,不管是什麼書體,都是由一點一線組成文字,再由文字化成一行行的行氣,最後由行氣形成章法,創作出完整的作品,而點與線的結合、變化、急緩、快慢等表現形式直接反映了作者個人的風格。」
  • 初學篆刻應購買那本那版篆刻字典?篆刻字典推薦
    《篆刻字典》《篆刻字典》這本書是在日本東京堂一九八三年出版的《近代篆刻字典》基礎上編輯整理而成。本字典收集中國明清以來主要篆刻家及被稱為「三堂印譜」之《學山堂印譜》、《賴古堂印譜》、《飛鴻堂印譜》中之印影。本字典共涉篆刻家三百四十餘人,收錄首字三千三百餘字,所收印影約四萬五千枚,字後皆註明作者。本字典印文之序,大致按篆刻家年代之序排列。
  • 九疊篆及九疊篆印
    九疊篆不像鳥蟲篆那樣繁複多變、技術性強,而是相對簡單直白,更易入手。錢瘦鐵曾刻「萬水千山得得來」、錢君陶曾刻「婁山關」、陳巨來曾刻「烏衣」等,當今許多印人也曾有所涉獵。 創作九疊篆印首先要注重選字。
  • 石開來信|韓天衡、劉一聞、王鏞篆刻的一封信:知己知彼
    翻開《韓天衡印選》,我們至可以找到五六種殊不相類的風格面目,以朱文為例,就有婉約雄肆的如「換了人間」一類,花俏豔麗的鳥蟲文一類,和簡潔古拙的如「大象」、「敝帚」一類。如果將此三類作品擺在一起,並排除已知為同一作者者的因素,我們大概很難從中尋到內在的必然聯繫。
  • 金石方寸精彩說——序蔣頻散文集《說說篆刻名家那些事》
    金石方寸精彩說——序蔣頻散文集《說說篆刻名家那些事》黃亞洲  若是相信有人這樣形容,說書法是中國人的指紋,說國畫是中國人的臉譜,那麼,接下來,篆印該是中國人的什麼呢?或者,那就是中國人的眼神了。那種炯炯有神,那種流連顧盼,那種藕斷絲連,那種水汪汪,怎一個「神」字了得!
  • 篆刻入門教程:很簡單,適合初學者!
    篆刻,七分篆三分刻,練好書法才是重點。這裡省掉了繁文絮節,告訴你一個簡單粗暴的刻章方法。 【準備工具】 一、8mm和5mm的刻刀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