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方寸精彩說——序蔣頻散文集《說說篆刻名家那些事》

2021-02-17 黃亞洲工作室

         閱讀本文前,請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黃亞洲工作室」,這樣就可以在微信裡留下公眾號,持續留意作家黃亞洲的精美詩文。免費訂閱,放心關注!

金石方寸精彩說

——序蔣頻散文集《說說篆刻名家那些事》

黃亞洲

 

 

若是相信有人這樣形容,說書法是中國人的指紋,說國畫是中國人的臉譜,那麼,接下來,篆印該是中國人的什麼呢?

或者,那就是中國人的眼神了。

那種炯炯有神,那種流連顧盼,那種藕斷絲連,那種水汪汪,怎一個「神」字了得!

我曾經去過浙江安吉的吳昌碩紀念館,盯著那一方方出神入化的篆印久久發愣,後來又專門跑去安吉彰吳鎮看吳昌碩故居,沒整修前去過一次,後來整修了,又去一次,我一直把走上走下的那種樓板的嘰咕嘰咕聲,想像成緊緊握在十四歲的吳昌碩手裡的那把雕刀的響動。我還想像少年的他把自己的手指嚴重削破的那種痛苦不堪。

一代宗師就是這麼走出來的。

為那次參觀,我還寫了一首名為《吳昌碩故居》的小詩,這樣描述我的感受:

你碾的墨,估計是,一九三八年日本人殺進來的時候,舊屋上的那片黑瓦;你鋪的紙,估計,也是窗外,那一方不變的青天。

當然,你筆下每一根線條,都與屋前那幾竿翠竹有關。

我不是在為異族的侵略抹粉,我只是想說,凡真正的筆墨,是任何戰火也燒不去的。

最後,你蓋上了你的篆印。你用你東邊的花窗格子,把太陽,直接,按捺成方形。

甚至,我看見,篆刻中,那些似斷似連的刀劍裡,始終有黃酒與血,時斷時續。

儘管我知道,你居此屋之時,還只是治印,未曾作畫。我上述說法,都是形容。

而我最後的形容是,你的舊居,是一隻新碗:幾乎所有的當代畫家,都把筆,伸在裡面。

我知道,吳昌碩的篆刻線條能把我腦袋裡的為數不多的藝術細胞攪得紛紛揚揚,但亦不知究竟何以如此,我畢竟對篆刻藝術的博大精深所知甚少;自讀罷蔣頻先生的《一代宗師吳昌碩》一文,一腦袋的混沌才澄清了幾分。蔣頻先生在文中明確介紹說,吳昌碩的治印,乃是融合了浙皖兩派之長,具體做法是「將衝刀與切刀兩種刀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衝切結合的刀法」;接著分析說「這種刀法靈活多變,或衝中帶切,或切中帶衝,甚至切中帶削。這種多變的刀法,把衝刀的猛利、挺勁、爽快與切刀的含蓄、渾樸融為一體,將書意和刀意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他篆刻刀法的雄渾樸茂中寓秀逸的個性化特點凸顯了出來。」蔣先生還介紹了吳昌碩在篆刻創作中那神奇的「殘缺刀法」的運用,讓我好有一種「頓悟」之感。

之後,我再看吳昌碩的作品,就好像有點「入木半分」了

讀篆印,真的是需要高人指點的。

蔣頻先生這篇《一代宗師吳昌碩》,就是這冊《說說篆刻名家那些事》中的一篇。翻看了這一部散文集,才知道篆刻在我們民族的藝術王冠中閃爍著什麼樣的光華,才知道我們歷朝歷代的篆刻大師們為了追求藝術的至美,耗費了多大的心力,才知道一方小小的篆印裡不僅走動著文字、美術、光線、力量,甚至還流動著中國的哲學與濃縮著中國的歷史。

我很驚嘆蔣頻先生的在這一領域所涉獵的深度與廣度。我們不僅能在這冊集子中讀到各位藝術大師們的人生苦樂,自殷商出現印章以降無一遺漏,我們還能了解篆印藝術本身的林林總總,包括起源、流派、流變與各種發展。

幾乎是一部關於篆印的百科全書,微型版的。

後來我知道,蔣頻先生出生於富陽,立業於杭州,精擅書畫,而最早愛上的便是篆刻。還在華東政法大學求學時,他就開始撰述書畫理論。未經理不至分散,他暫且放下了手中的刻刀,但卻一直沒有放棄對篆刻藝術和對印學的研究。這冊分析深透文筆流暢的《說說篆刻名家那些事》,就是他重大的研究成果。

要指出的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相比於書法與繪畫,篆刻在肇始期一直被認為是「小道」,很少能入史志作者的法眼,所以,文字資料也相對比較匱乏。正因如此,早期的篆刻史就留出豐富的研究空間——文人治印的肇始者米芾、趙孟頫與圓朱文、印學先驅吾丘衍、王冕發現花乳石……好學者蔣頻便鑽研於其中,發掘於其中,也樂於其中。終於,他使一個個前賢的名字重新閃爍,堂堂正正進入了藝術史序列。當然,進入明清兩朝之後,篆刻藝術逐漸登堂入室,文字記載就豐富起來,存世印譜也多起來,還可以看到許多印章實物,篆刻史的面目變得比較清晰,此時,蔣頻先生的研究也就更加如魚得水,藝術之河任其探遊了。

「腹有詩書氣自華」,用蘇軾的詩句評論蔣頻先生的創作與研究,應該是比較貼切的。

最後,我們也有理由相信,蔣頻先生除了自由進出研究與寫作的精神家園之後,也能拿起雕刀,不忘初心,繼續自己的篆刻原創——他本來就是這支隊伍中活躍的一員。

已經有消息傳來,當代篆刻大師韓天衡,也就是他的老師,舉辦了高級篆刻藝術研修班,蔣頻先生也報名參加了。

隨著刻刀咔嚓咔嚓地響起,一方方精美的印章將會從蔣頻先生手中呈現,這是不消說的。

也因此,請允許我貿然猜想,在這一冊著書的未來的延長線上,或許,將會出現蔣頻自己的名字——他有可能自己寫自己,這一概率應是不小的。

祝福蔣頻先生。

 

相關焦點

  • 普陀的這場藝術展,讓你感受中醫與篆刻的精彩碰撞!
    普陀的這場藝術展,讓你感受中醫與篆刻的精彩碰撞!中國篆刻是以漢字為表象,由中國古代印章製作技藝發展而來的獨特藝術,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既強調中國書法的筆法、結構,也突出鐫刻中自由、酣暢的藝術表達,在方寸間施展技藝,抒發情感。
  • 永字牌篆刻刀:更行更遠,延續篆刻刀具傳奇
    篆刻這門傳統藝術將書法與鐫刻相結合,發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小小一方印中蘊含著豪壯飄逸的書法、對稱和諧的構圖、精準生動的刀法,「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在漫長的篆刻發展史中,稱手的篆刻刀是名家名匠們篆刻一方「氣象」不可或缺的工具,陪伴篆刻匠人們觸摸金石,創造佳品。古人所用刀具今已不可追,但今人的首選刀具非永字牌篆刻刀莫屬。
  • 浙江省博物館《金石書畫》大秀精彩藏品
    展覽將採取與刊物同步推出的模式,目前已推出三期,每期分碑帖、書法、繪畫、篆刻、文獻諸門類。與當年主要依託江浙粵等地的私人收藏不同,浙江省博物館《金石書畫》展覽將深入發掘國內各大博物館的豐富館藏資源。《金石書畫》展覽同時配套出版《金石書畫》圖錄,目前已出四期,做簡單一一介紹。
  • 《西泠印社》:印石篆刻裡的中華文化
    可以說,西泠印社不單是對篆刻技能的探討、對名家印石的珍藏,他們更關注文化、關注君子之道,關注擔當之道。 大時代浪潮中,他們對書法篆刻的保護與傳承,不是時局的逃避者,而是某種意義的「振臂高呼」。在金石的方寸世界中,他們立足於孤山,卻又不止於孤山。
  • 方寸華章:篆刻藝術的起源與流變
    在篆刻藝術日漸進入大眾視野的今天,復旦青年特邀西泠印社社員張偉然教授帶領我們回顧篆刻藝術的起源與流變,為我們展現方寸之間的萬千氣象。他主要以青田石獨立制印,吸引了眾多文人、書法家和畫家參與到篆刻創作中,在清代便被尊為我國篆刻藝術的開山鼻祖,也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篆刻藝術全面進入以文士為主體,個人特色鮮明,名家輩出的石印時代。
  • ...名家風範,紀錄片《西泠印社》從篆刻出發展現一代人的不朽風採
    《西泠印社》節目組請來了「西泠創社人」的後代們,百年的時間過去,當時的孩童如今已成為耄耋老人,白髮蒼蒼的他們在回憶起長輩時仿佛又回到了小時候被一代名家牽著手吃湯圓的時光。西泠印社創始人丁輔之的孫子丁裕年仍然記得戰時避亂到上海時祖父帶他逛公園的情景,一代大師學識之外的家庭溫情就此得以展現。
  • 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分享:嘉德拍賣名家篆刻及印石專場精選
    本期嘉德拍賣名家篆刻及印石專場精選由四個部分構成,包含了「近現代名家篆刻、當代名家篆刻、當代名家題拓以及田黃雞血等名品印石」,每個部分皆有佳作呈現。近現代名家篆刻部分囊括了于非闇、韓登安、頓立夫、陳巨來、徐新周、童大年等人的篆刻作品,且多為閒章或齋館印。Lot 10209于非闇刻 壽山芙蓉石獸鈕對章印文:1、美人香草。2、畏齋居士。邊款:1、乙亥七月,非廠。
  • 天下第一社,愛篆刻的那些人?
    善山水、花卉,兼工書法、篆刻。與吳昌碩(苦鐵)、王大炘(仌鐵)合稱「江南三鐵」。曾執教於上海美專。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海上名家之一。後來聽家母說,家父一個時期迷上聽書,還是巨來給帶出來的。擅書法,尤精於篆刻,刻印功力深厚,工致典雅。一生治印不下三萬方。為當代金石大師。著有《安持精舍印話》。
  • 「藝遊方寸間」主題篆刻文化進軍營活動
    為進一步豐富軍營業餘生活,提升官兵文化修養,加強軍地溝通聯合,近日,白銀市會寧縣博物館的篆刻老師走進武警甘肅省總隊白銀支隊會寧中隊,組織「藝遊方寸間」主題篆刻文化進軍營活動。篆刻老師現場授課輔導「古時候的文人墨客都喜愛在所作的詩詞歌賦後面添加刻章!」
  • 手工篆刻和機器篆刻的區別
    很多網友在後臺留言,問手工篆刻與機器篆刻的區別,在這裡提供幾種辨別的方法:       首先:手工篆刻表現的字體一般很有韻律感
  • 爾雅遺風②|鄧家篆刻尋常事 不斷相傳有印人
    「從小出生在文化家庭,鄧爾雅受到得天獨厚的篆刻藝術的薰陶,與當時許多知名篆刻藝術家交往,通過組織社團和畫舍,匯聚了大量嶺南地區傳統畫家和書法家,這些都為鄧爾雅提供了良好的觀摩創作環境,讓他能夠慢慢成長起來,逐漸在嶺南地區有了一席之地。」李炳球說。
  • 「書畫名家」食金石力 養草木心——段玉鵬的藝術人生
    食金石力 養草木心——段玉鵬的藝術人生特約記者 王澎波在當今的書畫、篆刻藝術界,濟寧的書法篆刻藝術無疑在全國佔有一席之地,引人矚目,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已故著名金石書畫大師朱復戡先生的影響。如果說大師把濟寧的書法、篆刻藝術帶到了一定的高度,那麼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他的得意弟子段玉鵬先生則用畢生的精力在濟寧乃至山東普及、發展、推動了書法篆刻藝術,其倡導的正大氣象、中和之美也正是孔孟思想的精髓所在。幼時的段玉鵬居住在老濟寧城的稅務街,他的爺爺排行老四,是位知書達理的讀書人,街坊常拱手稱四爺。
  • 篆刻家陸康:好印 好人
    力為提倡。文人雅士始多寄興於是。刻印一藝遂與書畫並立。明清二代鉅子輩出。尤以浙皖二派為大宗。各出精意自闢性靈。雖生面別開而仍能準乎古人法度。片石留傳。後人聊視同瑰寶。於是篆刻藝術發揚光大。迄今不衰。 劉君文玉穎敏好學,平居於詩文書畫,靡不研習,尤篤好篆刻。 致力甚勤,故其所作。上追秦漢,神怡氣靜,渾樸古雅。茲收其近年佳作輯為印集。出而示餘,囑為序言。爰率書數語作簡端歸之。
  • 西泠網拍三月月拍 · 今晚結標 | 現當代油畫、名家篆刻、珠寶玉雕等6個專場
    西泠網拍 · 藝是三月月拍今晚 19:00 起次第結拍19:00  威士忌佳釀專場19:30  紙幣·機制幣·古錢幣專場19:30  名家篆刻及印石專場 關注藝是網拍公眾號,了解更多資訊 古泉齋藏清代翰林書札專場丨筆墨往來,君子之交名家篆刻及印石專場丨方寸之間,金石華彩生活美學 · 文房銅件專場 丨其質彌堅,
  • 初學篆刻應購買那本那版篆刻字典?篆刻字典推薦
    所以學篆字也要講究方法,我們建議是參考工具書或碑帖,每天練一到兩個字,每個字不僅要知道他的基本寫法,還要知道他在印化的時候是如何變化的,何為印化,就是刻的時候字形所做的變化,現在的字典很多都會從名家印作把字摳出來,以讓讀者了解這個篆字的多種寫法,這個非常利於初學者學習。那麼林林總總的字典中,哪一本最實用,哪一本收錄的字最全,哪一本更有權威呢? 今天我們就向篆刻愛好者推薦三本最實用的字典。
  • 美食·美說│巴 陵:藏酒篆刻養頤年
    羅正坤認識篆刻界名家胡憐眾先生,直接帶我去他省公路局的家。我曾看過胡老的博客,他是二彈技術骨幹,一九六二年的六級電工,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從事篆刻藝術,為何光嶽、陳白一、顏家龍等名人刻過印章,至今為止篆刻不止。他為人雕刻印章,常以文會友,喜好交結各路藝人,朋友不好用金錢購買印章,多用菸酒致謝,他在自己喝不完的情況下,開始收藏中國名酒,專門設立一個收藏酒的專櫃。
  • 書法篆刻:人們可以從方寸之中獲得無限
    就審美來說,人們可以從方寸之中獲得無限,並不是用理性的先驗尺度和概念去離析對象的某個相關環節和要素,而主要是靠豐富的想像力,這樣就避免了平面展開分析中缺乏統一感覺的的弊病。如果照此行,我們只能停留在那些明顯具象的物質因素上,而使想像力步步就範,無法以少悟多,以簡馭繁,以小觀大了。篆刻藝術作為人的思想的傳遞方式中之一種,也是同樣符合簡約性原則的,儘可能動用少的物質媒介,手段儘可能地直接,形成概括力的增強。即使語言構成的感性特徵加強了,也需要有起興象徵的意義才有價值。
  • 馬未都最佩服的篆刻大師
    導語:眾所周知,收藏大家馬未都先生很佩服中國民間的頂級手工藝藝人,在這些人裡面就有一個篆刻大師民張樾丞。張樾丞為很多名人刻過印,末代皇帝溥儀的四方印璽,魯迅的藏書印,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璽。
  • 「三更燈火五更雞」堅持了三十年卻遊蕩(耕耘)方寸間
    魏桐勝先生(右)與莫言先生(左)經過三十餘年的勤修,可以說圈粉不少,曾於2007年為南京市秦淮區政府出版了《秦淮五十景圖詠》,於2004年為南京市第二屆名城會篆刻54個城市名印,並由54個城市市長親手蓋在開幕式的橫幅
  • 桂馥隸書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詩卷
    擅金石考據,篆刻、書法雅負盛名。尤擅隸書,直接漢人,隸書工穩淳樸,厚重古拙,整嚴潤健。《藝舟雙輯》評其為"分書佳品上"。桂馥少承家學,博覽典籍,特別精於金石六書之學。曾任長山訓導,與周永年共同"買田築借書園"。藏書萬卷。他們在濟南五龍潭畔修建了潭西精舍,桂馥撰《潭西精舍記》一文,刻石立於潭旁,今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