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東莞中學的市民都知道,在學校裡面,有一座典型的東莞清末民居建築,三間兩廊兩進式布局,船形屋脊、青磚牆體、麻石牆角……這裡是東莞文化歷史名人鄧爾雅之父鄧蓉鏡故居。近日,記者探訪鄧蓉鏡故居,透過故居的陳設和介紹,了解鄧爾雅家族代代相傳的治印傳統,溯源鄧氏家族以及和它息息相關的容氏家族的文脈書香和家學傳承。
鄧爾雅
鄧爾雅(1884--1954)是我國近現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他出生於北京,幼承家學,治小學,早年攻篆刻、書法和文字訓詁,並師從何鄒崖學印,隨黃屺香習書法,後東渡日本學習美術。鄧爾雅詩、書、畫印皆負盛名,但藝術成就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篆刻,容庚曾高度評價稱,「吾粵三百年來,無此作矣。」
在市政協教科文衛體文史和宗教委員會主任李炳球看來,鄧爾雅能取得非凡的藝術成就離不開其深厚的家學傳承,他出身於書香門第,是莞城南街鄧氏之祖鄧雲霄(1566-1631)的十一世孫,鄧雲霄為嶺南著名詩人,是明萬曆二十六年(1589)進士,也是東莞歷代詩人中存詩量(存詩2616首)最多的一位,他的著作有二十餘種,其中一大著作《冷邸小言》,更是東莞文學史上難得一見的詩論,非常富有學術價值。
鄧蓉鏡
鄧爾雅的父親鄧蓉鏡,在東莞歷史上也是大名鼎鼎,他是清同治十年(1871)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充國史館纂修官,後出任江西督糧道。晚年在廣州任廣雅書院山長,喜歡收藏書籍字畫,著有《誦芬堂詩草》。
出生在書香世家的鄧爾雅,祖上大部分能刻印,受家風薰陶、耳濡目染,自小就對篆刻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當別的小孩在外面玩耍時,他卻在家中以石材代替玩具,凡關於篆印的書,他一一翻遍。
「從小出生在文化家庭,鄧爾雅受到得天獨厚的篆刻藝術的薰陶,與當時許多知名篆刻藝術家交往,通過組織社團和畫舍,匯聚了大量嶺南地區傳統畫家和書法家,這些都為鄧爾雅提供了良好的觀摩創作環境,讓他能夠慢慢成長起來,逐漸在嶺南地區有了一席之地。」李炳球說。
家族治印傳統代代相傳
鄧爾雅曾在詩中無不自豪地寫道,「篆刻吾家至有名。」 「我家篆刻尋常事,不斷相傳有印人。」這些論調都絕非妄語。
鄧爾雅家族治印的傳統從先祖鄧雲霄起代代相傳而從未決斷,家風不失,這在整個中國篆刻史上都罕見。而在鄧爾雅之後,受他的影響,鄧爾雅的長子祖尉、次子祖永、三女鄧復、五女鄧悅、侄子鄧祖頡皆能治印。不僅如此,他還培養出了容庚、容肇祖這樣的學術巨擘,以及黃苗子、餘仲嘉等篆刻名家。
莞城走出的著名學者容氏兄弟,他們的成才,有一個人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人就是他們的四舅鄧爾雅,兄弟三人都受舅父鄧爾雅的教育和影響。1913年,鄧爾雅與容氏外甥同住,容氏三兄弟每日課餘,便跟從鄧爾雅學習篆刻、書法、古詩文,在他的指導下,容庚專攻金石,容肇新學治印,容肇祖學古文,為容氏兄弟日後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容庚
三兄弟中,容庚受鄧爾雅的影響最大,正是得到舅父的國學啟蒙,才使容庚對金石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最後創作出文字學巨作《金文編》。容庚曾感慨道:「沒有四舅爾雅便沒有容庚。」容肇祖也指出:「他對我兄弟的指導教益巨大,影響也是深遠的。」
在李炳球看來,鄧爾雅是東莞書畫篆刻界的承上啟下的人物,篆刻是鄧家的平常事,正是通過他的學術淵源和藝術傳承,才折射出莞城乃至東莞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可以說,如果沒有鄧爾雅,東莞就不會走出容庚這樣集大成的文化人物,鄧爾雅是容庚的伯樂,沒有鄧爾雅,東莞的歷史文化會遜色很多。」
鄧氏故居展示東莞名人風採
古時候有「孟母三遷」的典故,據媒體報導,大學者容庚的母親也曾上演「孟母三遷」,為了三兄弟的學業,她曾全家搬到廣州,讓容庚兄弟跟隨四舅鄧爾雅讀書,受到鄧爾雅的藝術啟蒙和言傳身教,後來因學業需要又搬回東莞,容庚兄弟讀東莞中學時再次舉家搬遷到母親的娘家,即現在的鄧蓉鏡故居。
容肇祖
事實上,鄧爾雅和容氏兄弟與東莞中學的淵源遠不止於此, 1921年,鄧爾雅曾與容庚、容肇祖兄弟同在東莞中學任教,他們的課堂生動有趣,深入淺出,博學而不拘泥於前人成說,故此十分受學生歡迎。在學校期間,他們思想超前,曾大力支持校長黎樾廷招收女學生的做法。
記者在莞中校園看到,鄧蓉鏡故居位於校內一角,為典型的東莞清末民居建築,始建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房子坐北向南,為三間兩廊兩進式布局,硬山頂,人字山牆,船形屋脊,青磚牆體,麻石牆角、門框,整個故居靜謐典雅,房屋結構很好還原了鄧氏家族和容氏兄弟當年的生活軌跡,散發著濃鬱的文化歷史氣息。
據莞城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員莊瑩瑩介紹,早前,鄧蓉鏡故居因年久失修多有破損,2013年,東莞中學籌集資金300萬元,邀請有文物保護工程資質的單位進行勘察設計,對故居進行保護性修葺,2014年,故居被東莞市委、市政府公布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莊瑩瑩表示,「為利用好故居,莞城正在積極籌劃鄧蓉鏡、鄧爾雅的相關展覽,發揮其展示東莞名人風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
全媒體記者 廖杏子/文 鄭志波/圖
部分圖片莞城供圖
【來源:東莞時間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