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遺風②|鄧家篆刻尋常事 不斷相傳有印人

2020-12-26 瀟湘晨報

熟悉東莞中學的市民都知道,在學校裡面,有一座典型的東莞清末民居建築,三間兩廊兩進式布局,船形屋脊、青磚牆體、麻石牆角……這裡是東莞文化歷史名人鄧爾雅之父鄧蓉鏡故居。近日,記者探訪鄧蓉鏡故居,透過故居的陳設和介紹,了解鄧爾雅家族代代相傳的治印傳統,溯源鄧氏家族以及和它息息相關的容氏家族的文脈書香和家學傳承。

鄧爾雅

鄧爾雅(1884--1954)是我國近現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他出生於北京,幼承家學,治小學,早年攻篆刻、書法和文字訓詁,並師從何鄒崖學印,隨黃屺香習書法,後東渡日本學習美術。鄧爾雅詩、書、畫印皆負盛名,但藝術成就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篆刻,容庚曾高度評價稱,「吾粵三百年來,無此作矣。」

在市政協教科文衛體文史和宗教委員會主任李炳球看來,鄧爾雅能取得非凡的藝術成就離不開其深厚的家學傳承,他出身於書香門第,是莞城南街鄧氏之祖鄧雲霄(1566-1631)的十一世孫,鄧雲霄為嶺南著名詩人,是明萬曆二十六年(1589)進士,也是東莞歷代詩人中存詩量(存詩2616首)最多的一位,他的著作有二十餘種,其中一大著作《冷邸小言》,更是東莞文學史上難得一見的詩論,非常富有學術價值。

鄧蓉鏡

鄧爾雅的父親鄧蓉鏡,在東莞歷史上也是大名鼎鼎,他是清同治十年(1871)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充國史館纂修官,後出任江西督糧道。晚年在廣州任廣雅書院山長,喜歡收藏書籍字畫,著有《誦芬堂詩草》。

出生在書香世家的鄧爾雅,祖上大部分能刻印,受家風薰陶、耳濡目染,自小就對篆刻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當別的小孩在外面玩耍時,他卻在家中以石材代替玩具,凡關於篆印的書,他一一翻遍。

「從小出生在文化家庭,鄧爾雅受到得天獨厚的篆刻藝術的薰陶,與當時許多知名篆刻藝術家交往,通過組織社團和畫舍,匯聚了大量嶺南地區傳統畫家和書法家,這些都為鄧爾雅提供了良好的觀摩創作環境,讓他能夠慢慢成長起來,逐漸在嶺南地區有了一席之地。」李炳球說。

家族治印傳統代代相傳

鄧爾雅曾在詩中無不自豪地寫道,「篆刻吾家至有名。」 「我家篆刻尋常事,不斷相傳有印人。」這些論調都絕非妄語。

鄧爾雅家族治印的傳統從先祖鄧雲霄起代代相傳而從未決斷,家風不失,這在整個中國篆刻史上都罕見。而在鄧爾雅之後,受他的影響,鄧爾雅的長子祖尉、次子祖永、三女鄧復、五女鄧悅、侄子鄧祖頡皆能治印。不僅如此,他還培養出了容庚、容肇祖這樣的學術巨擘,以及黃苗子、餘仲嘉等篆刻名家。

莞城走出的著名學者容氏兄弟,他們的成才,有一個人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人就是他們的四舅鄧爾雅,兄弟三人都受舅父鄧爾雅的教育和影響。1913年,鄧爾雅與容氏外甥同住,容氏三兄弟每日課餘,便跟從鄧爾雅學習篆刻、書法、古詩文,在他的指導下,容庚專攻金石,容肇新學治印,容肇祖學古文,為容氏兄弟日後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容庚

三兄弟中,容庚受鄧爾雅的影響最大,正是得到舅父的國學啟蒙,才使容庚對金石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最後創作出文字學巨作《金文編》。容庚曾感慨道:「沒有四舅爾雅便沒有容庚。」容肇祖也指出:「他對我兄弟的指導教益巨大,影響也是深遠的。」

在李炳球看來,鄧爾雅是東莞書畫篆刻界的承上啟下的人物,篆刻是鄧家的平常事,正是通過他的學術淵源和藝術傳承,才折射出莞城乃至東莞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可以說,如果沒有鄧爾雅,東莞就不會走出容庚這樣集大成的文化人物,鄧爾雅是容庚的伯樂,沒有鄧爾雅,東莞的歷史文化會遜色很多。」

鄧氏故居展示東莞名人風採

古時候有「孟母三遷」的典故,據媒體報導,大學者容庚的母親也曾上演「孟母三遷」,為了三兄弟的學業,她曾全家搬到廣州,讓容庚兄弟跟隨四舅鄧爾雅讀書,受到鄧爾雅的藝術啟蒙和言傳身教,後來因學業需要又搬回東莞,容庚兄弟讀東莞中學時再次舉家搬遷到母親的娘家,即現在的鄧蓉鏡故居。

容肇祖

事實上,鄧爾雅和容氏兄弟與東莞中學的淵源遠不止於此, 1921年,鄧爾雅曾與容庚、容肇祖兄弟同在東莞中學任教,他們的課堂生動有趣,深入淺出,博學而不拘泥於前人成說,故此十分受學生歡迎。在學校期間,他們思想超前,曾大力支持校長黎樾廷招收女學生的做法。

記者在莞中校園看到,鄧蓉鏡故居位於校內一角,為典型的東莞清末民居建築,始建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房子坐北向南,為三間兩廊兩進式布局,硬山頂,人字山牆,船形屋脊,青磚牆體,麻石牆角、門框,整個故居靜謐典雅,房屋結構很好還原了鄧氏家族和容氏兄弟當年的生活軌跡,散發著濃鬱的文化歷史氣息。

據莞城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員莊瑩瑩介紹,早前,鄧蓉鏡故居因年久失修多有破損,2013年,東莞中學籌集資金300萬元,邀請有文物保護工程資質的單位進行勘察設計,對故居進行保護性修葺,2014年,故居被東莞市委、市政府公布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莊瑩瑩表示,「為利用好故居,莞城正在積極籌劃鄧蓉鏡、鄧爾雅的相關展覽,發揮其展示東莞名人風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

全媒體記者 廖杏子/文 鄭志波/圖

部分圖片莞城供圖

【來源:東莞時間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永字牌篆刻刀:更行更遠,延續篆刻刀具傳奇
    篆刻這門傳統藝術將書法與鐫刻相結合,發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小小一方印中蘊含著豪壯飄逸的書法、對稱和諧的構圖、精準生動的刀法,「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在漫長的篆刻發展史中,稱手的篆刻刀是名家名匠們篆刻一方「氣象」不可或缺的工具,陪伴篆刻匠人們觸摸金石,創造佳品。古人所用刀具今已不可追,但今人的首選刀具非永字牌篆刻刀莫屬。
  • 方寸華章:篆刻藝術的起源與流變
    在篆刻藝術日漸進入大眾視野的今天,復旦青年特邀西泠印社社員張偉然教授帶領我們回顧篆刻藝術的起源與流變,為我們展現方寸之間的萬千氣象。▲明代青田石,上刻「丁丑進士」 /圖源:西泠印社二、文人參豫,風頭日盛相傳,宋代書法家米芾開創了自行設計印稿的先例。
  • 金石方寸精彩說——序蔣頻散文集《說說篆刻名家那些事》
    金石方寸精彩說——序蔣頻散文集《說說篆刻名家那些事》黃亞洲  若是相信有人這樣形容,說書法是中國人的指紋,說國畫是中國人的臉譜,那麼,接下來,篆印該是中國人的什麼呢?或者,那就是中國人的眼神了。那種炯炯有神,那種流連顧盼,那種藕斷絲連,那種水汪汪,怎一個「神」字了得!
  • 普陀的這場藝術展,讓你感受中醫與篆刻的精彩碰撞!
    普陀的這場藝術展,讓你感受中醫與篆刻的精彩碰撞!幾千年中醫理論與實踐的發展過程,不斷汲取中華文化精華,歷代名醫留下浩瀚的醫學典籍,其中蘊含著「仁者壽」的道德健康理念,「醫者仁術」的醫德觀,動態平衡的健康維護,「治未病」的早期幹預理念和扶正祛邪的治療法則等等,升華了中華文化內涵,形成鮮明的中醫藥文化特色。
  • 手工篆刻和機器篆刻的區別
    很多網友在後臺留言,問手工篆刻與機器篆刻的區別,在這裡提供幾種辨別的方法:       首先:手工篆刻表現的字體一般很有韻律感
  • 上海書法篆刻大展開啟:獲獎入展者呈年輕化趨勢
    同時,書法、篆刻、刻字三個類別分別由相應領域的專家分類評審,更加突顯評審中的專業引領。此外,除了三輪評審之外,還設置了獲獎候選人現場決賽和非上海書協會員現場測試等環節,考驗作者的現場書寫和篆刻水平。有抱負的書家,不僅要有精湛的技能與深厚的學養,更要有學術的高度與科學的態度,不斷審視與調整自己的書法創作,方能有所創新,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獲獎入展作者呈現出年輕化趨勢本屆大展獲獎入展作者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
  • ...名家風範,紀錄片《西泠印社》從篆刻出發展現一代人的不朽風採
    紀錄片《西泠印社》成功幫助觀眾穿越時空,在講述西泠印社發展故事的同時,也傳播著篆刻這一優秀傳統文化。而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丁輔之以金石篆刻為救國道路的一生。1904年丁輔之、王福庵、葉為銘、吳石潛四人決定建立西泠印社,與古為徒,在金石中尋求中華文明的自信。建社之初,丁輔之率先捐出了自家在孤山上的房產與土地作為西泠印社的社址,自此往後西泠印社不斷憑同道之力而增高度,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奠定了其在海內外金石書畫界無可替代的地位。
  • 書法篆刻:人們可以從方寸之中獲得無限
    篆刻藝術作為人的思想的傳遞方式中之一種,也是同樣符合簡約性原則的,儘可能動用少的物質媒介,手段儘可能地直接,形成概括力的增強。即使語言構成的感性特徵加強了,也需要有起興象徵的意義才有價值。這樣,簡約總是作為一種特殊的信號,警示處於具體創作和接受過程中的刻手和審美者,走向特定的藝術信息傳遞通道。
  • 篆刻學習:篆刻創作中的「造字」,依規師古,但不要被束縛靈魂
    篆刻創作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沒有篆字的漢字,那麼怎麼辦,古人為我們提供了一些規規律,那就是假、借、造,而造更是篆刻人必須面臨的問題。一、篆字的大體概況我們知道,篆字的數量是很有限的。這些基本篆字,現今接近65萬以上的漢字,那麼眾多的漢字是沒有篆體字形的,的篆刻字不能滿足篆刻發展的需求。
  • 初學篆刻應該注意什麼?
    首先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交流篆刻藝術是書法(主要是篆刻)和雕刻(包括鑿刻和鑄造)相結合的一種篆刻藝術。它是一種獨特的漢字藝術形式,已有3700多年的歷史。在學習篆刻之前,我們必須做好準備。1。印刀。封切刀是主要的刀具。刀口一般用來雕刻石印。刀片角度不宜太尖或太鈍,一般為45至15度。一般來說,刀身長約15釐米,略高於虎口。2。鋼筆、墨水和硯臺是用來複製、起草和拓款的。
  • 永州市零陵區黃田鋪鎮鄧家衝村:「三治」融合打造美麗鄉村
    永州市零陵區黃田鋪鎮鄧家衝村充分發揮村黨支部和村民監督委員會的職責,以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為基點,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功能不斷增強。
  • 上海書法篆刻大展:呈現當下創作,獲獎入展者趨年輕化
    上海書法篆刻的傳承與創作以其實力一直受到關注,當下的上海書法與篆刻界的最新創作現狀與風格如何?12月18日下午,上海市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大展在中華藝術宮開幕。有抱負的書家,不僅要有精湛的技能與深厚的學養,更要有學術的高度與科學的態度,不斷審視與調整自己的書法創作,方能有所創新,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獲獎入展作者呈現出年輕化趨勢本屆大展獲獎入展作者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
  • 初學篆刻應購買那本那版篆刻字典?篆刻字典推薦
    今天我們就向篆刻愛好者推薦三本最實用的字典。《篆刻字典》《篆刻字典》這本書是在日本東京堂一九八三年出版的《近代篆刻字典》基礎上編輯整理而成。本字典收集中國明清以來主要篆刻家及被稱為「三堂印譜」之《學山堂印譜》、《賴古堂印譜》、《飛鴻堂印譜》中之印影。本字典共涉篆刻家三百四十餘人,收錄首字三千三百餘字,所收印影約四萬五千枚,字後皆註明作者。
  • 江秀影雕刻藝術暨印石篆刻文化展開幕!
    12月23日下午 ,由福建省絲路藝術館與福州市壽山石行業協會聯合主辦的「石秀天成——雕刻藝術暨印石篆刻文化展」在杭州西湖孤山寶印山房拉開序幕。西泠印社鍾靈毓秀,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之宗旨,融詩書畫印於一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譽,而具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壽山石文化,早就備受西泠印社金石篆刻家們的青睞。
  • 篆刻不能少了書法氣
    篆刻不能少了書法氣書法與篆刻同是線條造形的藝術,所不同的是,書法是用毛筆寫就,而篆刻則出於刀刻之下。鐵筆毛錐、治石書字,本身就是一脈相承。「篆刻,這是一門飲中華民族源頭之水的藝術,十分古老。弘揚篆刻、愛好篆刻、學習篆刻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意義深遠。
  • 篆刻家陸康:好印 好人
    楊天培畫冊序昔賢論畫,揮纖毫之筆,則萬類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裡在掌,其中尤以山水者,千變萬化,四時景物,究天地之微妙,契動靜於一毫,寫山得環抱起伏之氣,畫水有濤波瀠回之勢,山脈轉換水源遠流,觀者足以啟人高志,發人浩氣,陶然怡情,辛巳孟秋,餘識楊子天培先生於春申,天培先生寢饋繪事逾四十年,曩從陸儼少大師遊淵源敦尚,玄悟妙會,畫藝大成,我曾見其拂楮吮毫,即席揮灑山水,心思運用胸存丘壑
  • 篆刻基礎訓練營
    篆刻基礎訓練營 由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青磚印社主辦 非相學堂承辦的 「篆刻基礎訓練營
  • 醇雅勻淨的篆刻藝術——胡毓篆刻作品賞析
    東南大學美術學院書法專業碩士畢業生,篆刻於西泠印社師從崔志強先生。現為中國書法協會會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青年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南京市青年書法家協會理事,玄武區書法家協會理事,多次國展入展。胡毓擅長書法,尤其精於篆刻,刻印風格醇雅勻淨,工致典雅。觀其作品可看出他用刀乾淨、平穩、光潔,布白均勻,對稱和諧,每一方都是難得的篆刻精品。
  • 石農先生篆刻藝術
    自幼喜愛書法、繪畫,參軍後對篆刻情有獨鍾,先後拜著名書法篆刻家頓群(頓立夫)、徐煥榮(柏濤)先生為師學習書法篆刻,在數十年的學習中又得到著名書法家康殷、王遐舉、劉炳森等先生的指導和幫助,受益匪淺。曾為黨和國家領導人、部隊將軍、國外友人及書畫家各界名人等治印。
  • 本館推薦|書法家楊萌:篆刻的最高境界就是刀筆相融
    圖文/楊萌1第一次接觸篆刻應該可以追溯到初中二年級。當時的美術課上開設了篆刻,因為學書法的緣故,我在幾年前就接觸過,一直很神往,又望而卻步。直到上美術課才第一次接觸。2通過最初對篆刻美好的經歷,我開始關注並且喜歡上它。於是在後來的十幾年中不斷學習。後來不斷學習的過程中,發現篆刻牽扯的東西更多。首先牽扯到技術方面——刀法。各種刀法的靈活運用。例如切刀,衝刀,劈削等等。篆刻之所以為藝術,就是在小小的印面上要用刀表現出筆的味道。篆刻的最高境界就是刀筆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