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字牌篆刻刀:更行更遠,延續篆刻刀具傳奇

2020-12-23 財經科技圈

篆刻這門傳統藝術將書法與鐫刻相結合,發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小小一方印中蘊含著豪壯飄逸的書法、對稱和諧的構圖、精準生動的刀法,「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在漫長的篆刻發展史中,稱手的篆刻刀是名家名匠們篆刻一方「氣象」不可或缺的工具,陪伴篆刻匠人們觸摸金石,創造佳品。古人所用刀具今已不可追,但今人的首選刀具非永字牌篆刻刀莫屬。

永字牌創立於1987年,創始人衛永祿先生既是篆刻家,又是道具專家,在篆刻界享有盛名。衛永祿先生將篆刻刀品牌命名為「永字」,表達自己對篆刻刀具不懈的堅持,表達了要將永字牌篆刻刀代代相傳,做大做強的宏偉願望。衛永祿先生懂篆刻,更熱心於中國篆刻事業的發展,研製出的篆刻刀廣受名家好評,陸石、方去疾和方式熊等篆刻名家以及陳大羽等書畫名家,還有領導人華國鋒同志,都曾為其題字,以表讚嘆與喜愛。

能擁有如此廣泛的讚譽,永字牌篆刻刀自然有其過人之處。初始,它採用硬質合金的材質作為刀頭,硬度高、耐磨度好。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永字牌在工藝上有了新突破:它運用高科技納米技術處理篆刻刀,使其耐磨性提高3倍,表面硬度提高1.5倍,行刀不澀且耐磨損。除此之外,永字牌兼顧篆刻刀的文人之美,不忘雕琢外觀,使其觀之精緻典雅。

永字牌篆刻刀三代傳承,早已成為中國文房四寶的知名品牌。第三代傳人衛小楣女士不負眾望,接過父輩的宏志,推出大雅鈍刀39度,兼具文人美與工藝美,成為永字牌的裡程碑式作品。如今,永字牌篆刻刀已有緣·典範系列、風·新銳系列、馭·金刀系列、頌·大師系列、大雅·定製系列,刀柄材料、刀柄形狀、刀刃寬度、刀頭夾角等等各有不同,無論是初學者還是篆刻大師,都能從中找尋到自己稱心如意的刀具。

歷經33年的發展,永字牌沒有明珠蒙塵,而是熠熠生輝,得到當世眾多篆刻名家的鐘情與鼎力推薦。而今,永字牌篆刻刀不忘宏志,一直走在篆刻刀具行業的前頭,更行更遠,當年締造的刀具傳奇依然鮮活、有生命力。

相關焦點

  • 大雅渾成,衛小楣引領永字牌篆刻刀延續至柔至剛
    三代傳承,矢志研發卓越刀具永字牌篆刻刀於1987年問世,一經推出便收穫眾多名家學者的讚譽,此後三十多年間,更是得到書法大家、政界名人題字以表愛重。衛永祿先生從其父衛宗先生處習得書法古文之大成,將自己對藝術、對創作的理解和靈感注入到永字牌篆刻刀的設計之中,先後推出行草邊款刀GB-4以及白文利器永字牌鈍刀,均獲得良好的市場反應。而衛永祿先生之女衛小楣女士同樣精習篆刻,深受世家傳承薰陶,接過「永字」的使命,矢志鑽研,推出扁杆系列刻刀,讓旗下的篆刻刀品種更為豐富。
  • 篆刻基礎訓練營
    篆刻基礎訓練營 由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青磚印社主辦 非相學堂承辦的 「篆刻基礎訓練營
  • 初學篆刻應該注意什麼?
    首先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交流篆刻藝術是書法(主要是篆刻)和雕刻(包括鑿刻和鑄造)相結合的一種篆刻藝術。它是一種獨特的漢字藝術形式,已有3700多年的歷史。在學習篆刻之前,我們必須做好準備。1。印刀。封切刀是主要的刀具。刀口一般用來雕刻石印。刀片角度不宜太尖或太鈍,一般為45至15度。一般來說,刀身長約15釐米,略高於虎口。2。鋼筆、墨水和硯臺是用來複製、起草和拓款的。
  • 手工篆刻刀刃角度及磨法,不同流派印風對篆刻刀角度的選擇
    刀刃薄的適宜刻爽利一類的印,刃身厚的適宜刻蒼渾一路的印,刻銅時用斜口刀,刻玉時用鑽式刀,刻木竹用薄刃刀,如刻草書邊款, 除用平口刀外,也可以用吳讓之式四面有刃的尖刀。刀的長度,則以手持不重,且超過食指一倍為度,大約足十五公分左右,在刀杆上都需要纏棉繩或籐條,以便於把持。
  • 醇雅勻淨的篆刻藝術——胡毓篆刻作品賞析
    東南大學美術學院書法專業碩士畢業生,篆刻於西泠印社師從崔志強先生。現為中國書法協會會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青年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南京市青年書法家協會理事,玄武區書法家協會理事,多次國展入展。胡毓擅長書法,尤其精於篆刻,刻印風格醇雅勻淨,工致典雅。觀其作品可看出他用刀乾淨、平穩、光潔,布白均勻,對稱和諧,每一方都是難得的篆刻精品。
  • 本館推薦|書法家楊萌:篆刻的最高境界就是刀筆相融
    圖文/楊萌1第一次接觸篆刻應該可以追溯到初中二年級。當時的美術課上開設了篆刻,因為學書法的緣故,我在幾年前就接觸過,一直很神往,又望而卻步。直到上美術課才第一次接觸。第一次動刀臨摹了一方齊白石的「魯班門下」,得到了老師充分的表揚,並且獎勵了更大的一塊石頭。2通過最初對篆刻美好的經歷,我開始關注並且喜歡上它。於是在後來的十幾年中不斷學習。後來不斷學習的過程中,發現篆刻牽扯的東西更多。首先牽扯到技術方面——刀法。各種刀法的靈活運用。例如切刀,衝刀,劈削等等。
  • 篆刻不能少了書法氣
    篆刻不能少了書法氣書法與篆刻同是線條造形的藝術,所不同的是,書法是用毛筆寫就,而篆刻則出於刀刻之下。鐵筆毛錐、治石書字,本身就是一脈相承。祖先的甲骨文、石鼓文、碣石、漢碑……都是用刀作筆,將文字『寫』下來,將燦爛的中華文化流傳到了今天。作為印人,要善於用刀,也要善於用筆,把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鐵筆毛錐不可分,「刀即是筆,筆即是刀,寫與刻是相互關聯,分不開的」。
  • 手工篆刻和機器篆刻的區別
    很多網友在後臺留言,問手工篆刻與機器篆刻的區別,在這裡提供幾種辨別的方法:       首先:手工篆刻表現的字體一般很有韻律感
  • 湖南篆刻家揮「刀」阻疫情,主題創作為武漢加油
    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牽動著湖南篆刻家的心,嶽麓印社社員積極行動,拿起刻刀,飽含濃情,創作了一批主題為阻擊疫情、祈福祖國的篆刻作品。此舉旨在鼓舞人民鬥志,為武漢加油,為堅決遏制疫情的蔓延勢頭、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出藝術家的力量。新年伊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從武漢開始蔓延,波及全國。
  • 初學篆刻,我們為什麼要學好篆書書法?
    (精美的漢印)當然,漢印的精美被人稱道,並不簡單,漢印是時代的產物:它生長於篆書仍然時常在日常生活的時代,因此,不管是專門書寫印文的印人,還是不懂篆書書法的匠人,他們對篆書非常熟悉,這只是原因之一;漢印之美,還基於它生長在一個中華民族正統審美觀形成的時代,「中庸雅正」的民族審美自漢代形成(「獨尊儒術」之後才真正確立)延續直到今天基本未變
  • 初學篆刻應購買那本那版篆刻字典?篆刻字典推薦
    今天我們就向篆刻愛好者推薦三本最實用的字典。《篆刻字典》《篆刻字典》這本書是在日本東京堂一九八三年出版的《近代篆刻字典》基礎上編輯整理而成。本字典收集中國明清以來主要篆刻家及被稱為「三堂印譜」之《學山堂印譜》、《賴古堂印譜》、《飛鴻堂印譜》中之印影。本字典共涉篆刻家三百四十餘人,收錄首字三千三百餘字,所收印影約四萬五千枚,字後皆註明作者。
  • 方寸華章:篆刻藝術的起源與流變
    原創 喜歡篆刻藝術的 復旦青年刀走凌雲志,字形流雲姿。篆刻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的傳統藝術,在時間的長河中起起落落。從銅印時代到石印時代,從鮮有問津到風頭初綻,從附庸書畫到日趨獨立,篆刻藝術的發展如涓滴匯海,一路奔來。
  • 「藝遊方寸間」主題篆刻文化進軍營活動
    為進一步豐富軍營業餘生活,提升官兵文化修養,加強軍地溝通聯合,近日,白銀市會寧縣博物館的篆刻老師走進武警甘肅省總隊白銀支隊會寧中隊,組織「藝遊方寸間」主題篆刻文化進軍營活動。篆刻老師現場授課輔導「古時候的文人墨客都喜愛在所作的詩詞歌賦後面添加刻章!」
  • 篆刻工具的配備和使用感受
    篆刻初學者,一般要配齊一系列工具。下面簡單談談我的使用感受。
  • 石農先生篆刻藝術
    自幼喜愛書法、繪畫,參軍後對篆刻情有獨鍾,先後拜著名書法篆刻家頓群(頓立夫)、徐煥榮(柏濤)先生為師學習書法篆刻,在數十年的學習中又得到著名書法家康殷、王遐舉、劉炳森等先生的指導和幫助,受益匪淺。曾為黨和國家領導人、部隊將軍、國外友人及書畫家各界名人等治印。
  • 篆刻入門之——印稿上石頭
    學習篆刻跟學習書法、繪畫一樣,最開始我們都是從臨摹開始的。而篆刻臨摹因為跟其他藝術類別不一樣,所以就更顯得有工藝性。例如說印稿上石,這個問題應該要如何解決要好?這期小牧就跟大家一起學習,如何印稿上石頭。
  • 《西泠印社》:印石篆刻裡的中華文化
    本周,紀錄片《西泠印社》播出五六集《兄弟》《刀法》,講述西泠印社人的兄弟情誼與篆刻刀法的守正與革新。 可以說,西泠印社不單是對篆刻技能的探討、對名家印石的珍藏,他們更關注文化、關注君子之道,關注擔當之道。 大時代浪潮中,他們對書法篆刻的保護與傳承,不是時局的逃避者,而是某種意義的「振臂高呼」。在金石的方寸世界中,他們立足於孤山,卻又不止於孤山。
  • 篆刀拓神境 墨犁耕心田一一當代青年書法篆刻家晏永華作品賞析
    晏永華藝術簡介晏永華,男,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人,字墨痴,號秦嶺山農、揮刀戲墨、無心齋齋主,當代青年書法篆刻家,師承西安美術學院徐偉聰教援,中國西冷印社理事石峰老師及中國當代篆刻大家熊伯齊大師,現任:中國實力派書畫家協會理事
  • 許蘭武:書畫篆刻大家段玉鵬老師 教我「蟬鳴高柳」
    先生師承金石大家朱復戡先生,是山東省書畫篆刻界的領軍人物。先生藝術已臻於化境,至矣盡矣,專家學者早有高論,無需吾輩妄言。9月6日開幕的先生書法篆刻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1999年,我在濟寧認識段玉鵬老師,2002年離開濟寧去北京讀書。其間,三年的教誨,永志難忘。臨別,先生書「蟬鳴高柳」鼓勵我不斷學習,不斷攀登高峰。
  • 【藝術研究】渾樸純真的篆刻藝術
    一九六〇年我考入合肥師範學院中文系,課餘拜蕭龍士先生為師,學習研究書畫篆刻藝術。一九六四年春天,賴少其先生把他的老朋友白蕉先生和葉潞淵先生請到合肥講學,並藉此東風,成立了安徽省第一個書法篆刻組織「安徽省金石書法研究會」。賴少其先生任會長,童雪鴻先生等任副會長,我和老友王守志是最年輕的會員了。有幸的是,白蕉先生給我寫的草書對聯,葉潞淵先生題的「少石刻印」,我珍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