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渾成,衛小楣引領永字牌篆刻刀延續至柔至剛

2020-12-23 每日經濟

隨著科技的發展,篆刻這種傳統藝術逐漸小眾化。而近年來,由於國家對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視,篆刻得到了很好的宣傳,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吸引,將其作為興趣愛好甚至專心鑽研。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20世紀便大放異彩、在篆刻領域享有盛名的「永字牌篆刻刀」選擇順應潮流,不斷推陳出新。第三代傳人衛小楣女士更是激流勇進,將篆刻刀事業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三代傳承,矢志研發卓越刀具

永字牌篆刻刀於1987年問世,一經推出便收穫眾多名家學者的讚譽,此後三十多年間,更是得到書法大家、政界名人題字以表愛重。衛永祿先生從其父衛宗先生處習得書法古文之大成,將自己對藝術、對創作的理解和靈感注入到永字牌篆刻刀的設計之中,先後推出行草邊款刀GB-4以及白文利器永字牌鈍刀,均獲得良好的市場反應。

而衛永祿先生之女衛小楣女士同樣精習篆刻,深受世家傳承薰陶,接過「永字」的使命,矢志鑽研,推出扁杆系列刻刀,讓旗下的篆刻刀品種更為豐富。「永字牌」篆刻刀不僅廣受篆刻行家和愛好者的歡迎,更是被中國文房四寶協會評為金獎產品。

注入科技,突破過往攀頂高峰

衛小楣女士緊跟當代科技,在藝術中注入科技力量,賦予永字牌篆刻刀常新常在的生命力。經過高科技納米技術處理的篆刻刀,在性能方面更上一層樓,耐磨性提高3倍,表面硬度提高1.5倍。技術有了突破,審美還是一如既往的高水準,篆刻刀外觀精緻,刀亮如鏡,備受行家讚譽。

2015年,衛小楣女士推出永字牌私人定製系列——大雅鈍刀39度,成為篆刻刀具史上的又一裡程碑。這款刻刀外飾特殊納米玫瑰金,刀身盤龍,刀柄上銘刻持刀者的個人符號,工藝精湛,盡顯對篆刻藝術的尊重,獲得多位名家的認可。

延展領域,不忘初心開創未來

衛氏三代為篆刻事業奮鬥終身的信念傳承至今,內涵愈顯厚重深邃,已經豐富為助力書畫事業發展的社會責任感。衛小楣女士在不斷研究篆刻刀的同時,也將目光投向文房四寶領域,希望為廣大靜默深耕的文藝工作者提供優質的書寫工具。

時至今日,永字牌依舊堅持不斷的研發和創新,在篆刻刀領域成功保持著王者地位。而在全新開發的文房四寶領域,由衛小楣女士帶領的「永字牌」正不斷鑽研,穩步向前,締造著燦爛的未來。

評價永字牌篆刻刀,「大雅渾成」再合適不過。它不僅擁有底蘊深厚的古韻古味,更富含與時俱進的生機活力,做到了科技與藝術的完美融合。而衛小楣女士將繼續延續著永字牌篆刻刀的至剛至柔,等待迎來下一個篆刻盛世。

相關焦點

  • 永字牌篆刻刀:更行更遠,延續篆刻刀具傳奇
    篆刻這門傳統藝術將書法與鐫刻相結合,發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小小一方印中蘊含著豪壯飄逸的書法、對稱和諧的構圖、精準生動的刀法,「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在漫長的篆刻發展史中,稱手的篆刻刀是名家名匠們篆刻一方「氣象」不可或缺的工具,陪伴篆刻匠人們觸摸金石,創造佳品。古人所用刀具今已不可追,但今人的首選刀具非永字牌篆刻刀莫屬。
  • 篆刻基礎訓練營
    篆刻基礎訓練營 由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青磚印社主辦 非相學堂承辦的 「篆刻基礎訓練營
  • 手工篆刻刀刃角度及磨法,不同流派印風對篆刻刀角度的選擇
    口是平的、兩面開刃,開刃的斜度為二十至三十度角,如四十五度以上的角度,因為太鈍,不易入石。刀刃薄的適宜刻爽利一類的印,刃身厚的適宜刻蒼渾一路的印,刻銅時用斜口刀,刻玉時用鑽式刀,刻木竹用薄刃刀,如刻草書邊款, 除用平口刀外,也可以用吳讓之式四面有刃的尖刀。刀的長度,則以手持不重,且超過食指一倍為度,大約足十五公分左右,在刀杆上都需要纏棉繩或籐條,以便於把持。
  • 世外桃源扎尕那,至剛至柔,至險至秀,一座物我兩忘的精神地標
    扎尕那是中華文明「天人合一」生態美學最生動的典範,其所呈現的美學特質幾乎收攬了所有的自然景觀品類,至剛至柔,至險至秀,至奇至幻。以繪畫的眼光審之,以雕塑的眼光審之,以攝影的眼光審之,以音樂的眼光審之,以詩歌的眼光審之,扎尕那都是無可挑剔的。在藏區,人們認定每座山都是神靈的居所,每一塊石頭都有生命的靈性。在這裡,所有的語言都蒼白無力,唯有雲白風清,心曠神怡,物我兩忘。
  • 學書畫絕不能不懂篆刻,刀法通筆法,真的不簡單!
    趙孟頫用刀線條粗細變化微妙而不強烈,筆勢圓潤流動,布局疏密有致,突出空靈,布排印文或連邊或不連邊,重書法意趣,不事破殘,非常妍美。吳昌碩用刀追求封泥、瓦壁渾樸高古,班駁蒼茫的金石意趣,常常對印的邊角、邊框和白文的留紅處,施以敲擊、磨刮等手段,因修飾得法而產生一揮而就的藝術效果。
  • 雅漾洗面奶首次推出至柔泡沫潔面
    雅漾洗面奶首次推出至柔泡沫潔面,專為亞洲敏感肌膚定製。
  • 道德經品讀第43章 水至柔卻至堅,人無為則有益
    【原文】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感悟】天下至柔的東西,能夠「馳騁天下之至堅」,看似矛盾,其實不然。天下的至柔之物是什麼呢?那就是水、氣,它虛無柔弱,至柔卻不可折。
  • 本館推薦|書法家楊萌:篆刻的最高境界就是刀筆相融
    圖文/楊萌1第一次接觸篆刻應該可以追溯到初中二年級。當時的美術課上開設了篆刻,因為學書法的緣故,我在幾年前就接觸過,一直很神往,又望而卻步。直到上美術課才第一次接觸。第一次動刀臨摹了一方齊白石的「魯班門下」,得到了老師充分的表揚,並且獎勵了更大的一塊石頭。2通過最初對篆刻美好的經歷,我開始關注並且喜歡上它。於是在後來的十幾年中不斷學習。後來不斷學習的過程中,發現篆刻牽扯的東西更多。首先牽扯到技術方面——刀法。各種刀法的靈活運用。例如切刀,衝刀,劈削等等。
  • 篆刻不能少了書法氣
    篆刻不能少了書法氣書法與篆刻同是線條造形的藝術,所不同的是,書法是用毛筆寫就,而篆刻則出於刀刻之下。鐵筆毛錐、治石書字,本身就是一脈相承。祖先的甲骨文、石鼓文、碣石、漢碑……都是用刀作筆,將文字『寫』下來,將燦爛的中華文化流傳到了今天。作為印人,要善於用刀,也要善於用筆,把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鐵筆毛錐不可分,「刀即是筆,筆即是刀,寫與刻是相互關聯,分不開的」。
  • 初學篆刻,我們為什麼要學好篆書書法?
    我是強烈主張學篆刻一定要練好篆書書法的。今天就來詳細說說這個問題。我的看法跟有些朋友的看法不一致,他們態度堅決並且持之有據:你看,漢代的工匠們,他們甚至可能都不認識篆書,更談不上篆書書法家,但是漢印卻成了千年之後的經典!
  • 篆刻入門教程:很簡單,適合初學者!
    篆刻,七分篆三分刻,練好書法才是重點。這裡省掉了繁文絮節,告訴你一個簡單粗暴的刻章方法。 【準備工具】 一、8mm和5mm的刻刀各一個。
  • 湖南篆刻家揮「刀」阻疫情,主題創作為武漢加油
    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牽動著湖南篆刻家的心,嶽麓印社社員積極行動,拿起刻刀,飽含濃情,創作了一批主題為阻擊疫情、祈福祖國的篆刻作品。此舉旨在鼓舞人民鬥志,為武漢加油,為堅決遏制疫情的蔓延勢頭、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出藝術家的力量。新年伊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從武漢開始蔓延,波及全國。
  • 坤卦六馬,至柔至順:今日母親節,《易經》6個故事解何為母德?
    坤卦六馬,至柔至順:今日母親節,《易經》6個故事解何為母德?「母愛如水,母愛無疆。」5月10日,是今年的母親節。母親的愛是世上最純潔的、最崇高和最為深沉和溫暖的……在這個世上,沒有哪種愛,能夠比得上母親的對孩子們的愛更偉大,她以博大的、無私的襟懷,哺育我們長大成人……聖人孔子,在《易經》文言中說: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主,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 初學篆刻應該注意什麼?
    首先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交流篆刻藝術是書法(主要是篆刻)和雕刻(包括鑿刻和鑄造)相結合的一種篆刻藝術。它是一種獨特的漢字藝術形式,已有3700多年的歷史。在學習篆刻之前,我們必須做好準備。1。印刀。封切刀是主要的刀具。刀口一般用來雕刻石印。刀片角度不宜太尖或太鈍,一般為45至15度。一般來說,刀身長約15釐米,略高於虎口。2。鋼筆、墨水和硯臺是用來複製、起草和拓款的。
  • 鑑賞|吳昌碩篆刻硯銘精粹: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
    鑑賞|吳昌碩篆刻硯銘精粹: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 上海吳昌碩紀念館 2020-04-04 12:18 來源:澎湃新聞
  • 美食·美說│巴 陵:藏酒篆刻養頤年
    我來到胡憐眾先生家,邁進客廳,滿屋子堆放著等待篆刻的石塊,臨窗的書柜上碼著高高的字書,四周牆壁掛滿了胡老書寫的字幅和他與名人的合影。我仔細看了他家的篆刻石材,有巴林石、昌化石、青田石、壽山石等,大的一方九龍篆刻石重達一百三十多斤,奇形怪狀的其他成品很多,讓我驚嘆。
  • 篆刻中要讓線條露「骨」
    前者包括「力、勢、質」,後者包括「粗、細、剛、柔、斷、連」。二者互為表裡,相互依存,骨肉相連,意氣雙生,於篆刻中一線之內有力度、硬度、彈性等性格,也含肥瘦、粗細、枯潤、巧拙之特性。只是在表現中有所主次與輕重,黃庭堅云:「肥字須要有骨,瘦字須要有肉。」就是這個道理,線是篆刻藝術的生命,正如徐上達《印法參同》中所云:「筆法者,非落墨之謂也,乃謂一點一畫,各有當然。
  • 許蘭武:書畫篆刻大家段玉鵬老師 教我「蟬鳴高柳」
    把心態清零,發揮主觀能動性從最大範圍內的找尋適合自己的恩師,好好學習,時間久了,也就成了不錯的學生,人生也更有意義了。今天我要寫的是恩師,段玉鵬先生。人往高處走,交高人,讀好書,是人生的兩大幸事。先生師承金石大家朱復戡先生,是山東省書畫篆刻界的領軍人物。先生藝術已臻於化境,至矣盡矣,專家學者早有高論,無需吾輩妄言。9月6日開幕的先生書法篆刻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 方寸華章:篆刻藝術的起源與流變
    原創 喜歡篆刻藝術的 復旦青年刀走凌雲志,字形流雲姿。篆刻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的傳統藝術,在時間的長河中起起落落。從銅印時代到石印時代,從鮮有問津到風頭初綻,從附庸書畫到日趨獨立,篆刻藝術的發展如涓滴匯海,一路奔來。
  • 篆刻入門之——印稿上石頭
    學習篆刻跟學習書法、繪畫一樣,最開始我們都是從臨摹開始的。而篆刻臨摹因為跟其他藝術類別不一樣,所以就更顯得有工藝性。例如說印稿上石,這個問題應該要如何解決要好?這期小牧就跟大家一起學習,如何印稿上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