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喜歡篆刻藝術的 復旦青年
刀走凌雲志,字形流雲姿。篆刻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的傳統藝術,在時間的長河中起起落落。從銅印時代到石印時代,從鮮有問津到風頭初綻,從附庸書畫到日趨獨立,篆刻藝術的發展如涓滴匯海,一路奔來。在篆刻藝術日漸進入大眾視野的今天,復旦青年特邀西泠印社社員張偉然教授帶領我們回顧篆刻藝術的起源與流變,為我們展現方寸之間的萬千氣象。
張偉然
西泠印社社員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復旦大學大眾印社指導老師
復旦大學通識課程《篆刻學概論》授課教師
復旦青年記者 陳佳月 程於聰 周渝芝 採訪
復旦青年記者 陳佳月 程於聰 周渝芝 撰稿
復旦青年記者 顧然 編輯
一、材料革新,自立門戶
大體觀之,中國篆刻藝術發展史以材料為據、元明為界劃分為兩大階段。正是得益於材料的改進,篆刻藝術在明代中葉自立門戶,從此作為一門新興的藝術在藝壇受到關注。
宋元以前,篆刻還不足以成「學」,只得算作一門璽印技術,操作工藝可分兩種:一種是在範母上書寫、用銅水澆鑄後稍作修改,一種是銅鑄印胚完成後直接刻字其上。當時篆刻的材料以銅為主,其質堅硬,非能工巧匠不能為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沒有能力參與璽印製作。宋元時期,篆刻材料發生了從銅鑄璽印向石刻印章的轉變,以米芾為首的一批文人便漸漸對璽印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開始根據自己的審美和理解去設計印面,再請工匠鑄刻。
元代以降,篆刻正式進入石印時代。彼時官印沿襲傳統,以銅印為主,而坊間的文人治印則開始大範圍地採用硬度較小的石頭。根據清人的傳說,元人王冕和明人文彭是推動以石治印的兩大先驅。事實上,石刻璽印在秦漢時期就已出現,從大量的出土墓葬來看,石刻璽印在當時是一種陪葬冥器,用以標識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自元代起,石印得見天日,逐漸從地下世界中的非實用品變身為文人生活中的實用藝術品。
▲明代青田石,上刻「丁丑進士」 /圖源:西泠印社
二、文人參豫,風頭日盛
相傳,宋代書法家米芾開創了自行設計印稿的先例。他對篆刻創作的介入停留在字體設計層面,具體的刻制則交由專業的工匠完行。因此,米芾的私印風格大體合於當時工匠制印的主流,不過印章上的字體則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展現出書法大家的藝術追求。元朝書法家趙孟頫的幾方齋室印,即他取自己所居的松雪齋之名而鐫刻成的印章,亦是他自行寫就印稿後由工匠刻成。有了這些藝術素養較高,在當時即富有盛名的文人的參與,篆刻在藝術高度和成品格調上從此有了更大的提升空間。同時代的金石學家吾丘衍,不僅治印不為成法所囿,風格圓潤秀勁,還撰寫了我國最早研究印學理論的著述《三十五舉》,系統闡述了篆隸演變及篆刻知識,被稱為「起八代之衰」的印學奠基人,填補了篆刻藝術在理論上的空缺。
▲《三十五舉》書影/圖源:雅昌拍賣
至此,文人參與篆刻創作初開風氣。此後經由一代代文人篆刻家在藝術創作實踐上的探索,自明清時期開始,文人更多地參與到原本由工匠進行的治印過程中,篆刻至此風頭日盛。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便是文徵明的長子文彭。他主要以青田石獨立制印,吸引了眾多文人、書法家和畫家參與到篆刻創作中,在清代便被尊為我國篆刻藝術的開山鼻祖,也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篆刻藝術全面進入以文士為主體,個人特色鮮明,名家輩出的石印時代。
▲明代文彭 「琴罷倚松玩鶴」印/圖源:西泠印社
文人印與傳統的工人印存在著顯著的區別。傳統工匠不過將刻印當作謀生的手段,往往不識篆書,刻印時也只是依葫蘆畫瓢,無法表現出書法的獨特韻味。而文人們對書法筆意有著深入的了解,在刻印時能夠隨心而動,寄情抒懷,大大提升了印章的審美功能與藝術價值。
至清朝中葉,篆刻史上的兩個主要流派初步形成。其一是以錢塘人氏丁敬開創的浙派,以「短刀碎切」為主要技法,印章蒼古質勁,金石感明顯。其二是由鄧石如開創的皖派,以「衝刀」為主要技法,線條流暢圓潤,風格凝練,筆意瀟灑。
篆刻藝術發展至清末,愈加注重個人特色,在風格上多有創新。在晚清篆刻名家中,最著名的便是趙之謙、黃士陵和吳昌碩。趙之謙出入浙、皖兩派,又首創陽文入款,自成風格;黃士陵廣採三代吉文字入印,印面光潔,對文人雅士影響很大;而三人中最負盛名的吳昌碩則擔任了杭州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長,被時人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
▲吳昌碩·自刻自用田黃印/圖源:西泠印社
文人介入程度的加深,使得篆刻藝術漸漸脫離了純工具性的工藝品特徵,其整體發展過程呈現出自由度和藝術性不斷增加,個人風格特質和藝術表現力的發揮空間不斷拓展的傾向。
三、民國前的小眾藝術
談及篆刻藝術在藝壇的地位,張偉然認為,民國以前,篆刻藝術儘管早已自成一家,且風頭日盛,但始終屬於小眾藝術,遠遠不及書畫藝術習者眾多,門庭顯赫,甚至從某種程度而言,篆刻藝術始終依附於書畫藝術,無法實現純粹的獨立。基於此,張提出了 「上下遊藝術」的概念。就發生學而言,書法、繪畫、篆刻便是一組相互關聯的「上下遊藝術」。書法處於最「上遊」,它是繪畫和篆刻藝術的審美欣賞基礎,直接為篆刻藝術提供了養分,故而篆刻亦被人稱為「用鐵筆創作的書法」;繪畫處於「中遊」,它同樣為篆刻提供了審美借鑑和創新靈感(如圖畫章等);如此一來,篆刻藝術便只能處於「下遊」。不過,這門「處於最下遊的藝術」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可以理解為「最高級的」,因為想要精通篆刻藝術,不僅需要卓越的書法理解力,還要有繪畫鑑賞力的加持。書法和繪畫都是篆刻藝術必不可少的基礎。
▲書畫印 虎溪三笑/圖源: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在張偉然看來,篆刻藝術之所以屬於小眾藝術,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源於其深厚的意蘊和繁複的技術。整體而言,篆刻是藝術、學術、技術的三者結合。「藝術」要求創作者擁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對書畫有著一定程度的理解力與鑑賞力。「學術」就是用字、格式都要講究精準、得體,它需要創作者對文字學和璽印史知識有著豐富的了解,尤其是篆書-繁體字-簡化字的發生源流與演變細節。「技術」是伴隨著練習量的累積而形成的「肌肉記憶」。技術可分為核心技術與周邊技術,核心技術指的是嫻熟的刀法,周邊技術包括磨刀、磨石、選紙、鈐印、選泥、拓款、集譜編屏展示等等。磨刀一技,現在由於硬質合金刀的問世可以不作考慮。磨石,即把印面磨平,是篆刻必需的準備工作,初學者須經過反覆練習才能磨出理想的效果。鈐印同樣是一項需要反覆練習的技術,創作者不僅需熟知不同紙張(如竹紙、宣紙、皮紙等)的厚薄、質地、吸水性等特點,還要學會選擇顏色、乾濕都較為適宜的印泥,更要把握蓋印的手法、力度以使印蛻忠實於印面。拓邊款、制印譜更是需要高超的技術。市面上優質的原拓印譜價格高昂,名家的印譜售價往往高達數萬元。
▲篆刻用具/圖源:大眾印社公眾號
篆刻藝術較為小眾的第二個原因,源自古時篆刻藝術家社會地位的低下。漢代以降,篆書便逐漸退出了實用範圍,加之古代制印匠人的社會地位較低,大大制約了篆刻藝術的普及。儘管明代以後篆刻家的地位有所提升,但仍無法同書畫家相提並論。清朝篆刻家鄧石如,因為寫得一手好篆隸,又刻得一手好印,很受世人尊敬。但這樣的尊敬僅是出於世人對一位能工巧匠的敬佩,鄧石如的社會地位實際上極其有限。被稱為「印中杜甫」的趙之謙,雖然在印學界地位極高,但在中年入仕之後,也就不再操刀刻印了。
清末篆刻大師吳昌碩一手石鼓文寫得極好,彼時由於石鼓文早已不具備實用價值,很多士人都未曾習過,因而許多學者都對他尊敬有加。但這並不意味著吳昌碩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曾有一張民國初年上海灘遺老的合影。相片中有100來號人,吳昌碩站在一個十分邊緣的角落。與他臻於化境的藝術造詣相比,這一位置是十分尷尬而無奈的。
制約篆刻藝術走向大眾的第三個原因,在於許多人的畏難心理和隔閡感。篆刻藝術以書法為基礎,可以看作是從毛筆寫字到鐵筆寫字的轉變。對書法基礎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人們的畏難心理,制約了當代篆刻藝術的大眾普及,造成了「曲高和寡」的局面。然而,篆刻家的篆刻造詣與書法水平並非線性對應關係,在印稿形成中也沒有書法那般對控筆能力的較高要求。與書法相比,起篆刻底稿無需一氣呵成,也允許修改筆畫。總而言之,篆刻藝術對於書法的操作要求比單純的書法藝術要低得多,加之篆刻藝術作為傳統在中國被廣泛認可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格調,其在大眾普及方面仍有許多可以挖掘的潛力。
四、從小眾走向大眾
一般而言,印章具有兩大屬性:一為象徵身份地位的功能性,二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性和創造性。自秦漢至民國,官印的文字隸屬篆書體系,形態優美,既有鑑定等級、身份之用,又兼具藝術審美之效,因此功能性與藝術性緊密結合。1949年以後,公章採用楷書字體,強化其標準化與法律性,弱化其創造性與藝術性,印章的審美藝術性與身份功能性逐漸分離;同時在許多場合,象徵身份的私章依舊具有法律效力。上世紀90年代以後,手寫籤名慢慢地取代了私章,私章的功能性在法律層面不復存在,印章也就轉而成為一種純粹的藝術創作,為更多不受拘束的藝術探索提供了空間。
▲漢呂后印信/圖源:網絡
篆刻藝術如何從小眾走向大眾,是一代又一代篆刻人苦苦探索的難題。張偉然提出,當今機器刻印的流行,可以極大地推動篆刻藝術的普及。
較之以往,當代篆刻藝術更注重印稿設計環節中對書法的審美能力。印稿設計完成後,可以藉由刻印機器刻出初稿。這大致相當於傳統的「去底」工序,在此基礎上,再對線條加以人工修整,這樣,人機結合的制印方式,便使得篆刻走向大眾具有了可能,大大開拓了篆刻這一傳統藝術的發展空間。目前,復旦大眾印社已經計劃引入這類刻印機器,方便推出更多精美的篆刻作品。
文創產品和肖像篆刻,是現代篆刻藝術發展的兩大新方向。其中,篆刻文創產品的發展前景尤為廣闊。坐落在杭州的西泠印社就推出了許多精巧的文創產品,將篆刻文化融入到書籤、紙膠、帆布包等日常生活用品之中,圖案古樸,造型精美,銷量可觀。在復旦大學內,篆刻文創同樣引起了學生們的極大興趣,從大眾印社的篆刻活動,到今年中秋光華大道的主題燈展,篆刻藝術正逐步走進大眾的視野,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談及大眾印社的文創產品,張偉然為社員們提供了兩個新思路:其一是私人定製的專屬印章,其二是巧妙融入了篆刻元素的創意擺件。
▲西泠印社紙膠帶/圖源:網絡
肖像篆刻是篆刻領域的新生事物,但操作起來卻比傳統的文字篆刻要難上許多。刻好肖像印,首要前提是具備紮實的繪畫功底。由於印材的面積有限,刻在上面的肖像無法同普通的人物畫像一般注重細節,但又必須要將人物臉型的基本特徵勾畫出來。同時,除了畫功,篆刻的章法與刀法也不容忽視。由於肖像篆刻要求較高,因而這一領域的名家可謂鳳毛麟角。西泠名家張耕源專攻肖像印,他的作品既沿襲了秦漢肖形印的傳統,又廣泛吸收了西洋素描、版畫、漫畫的技法,中西合壁,令人嘆為觀止。張偉然滿懷希冀地說,日後倘若能有更多熱愛篆刻的年輕人加入其中,創作出更多新穎的作品,中國的篆刻藝術必然「新者日新,而其古亦不死」,最終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孔丘印(作者:張耕源)/圖源:網絡
微信編輯丨羅皓
責編丨甲幹初
往期精彩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方寸華章:篆刻藝術的起源與流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