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華章:篆刻藝術的起源與流變

2021-01-13 澎湃新聞

原創 喜歡篆刻藝術的 復旦青年

刀走凌雲志,字形流雲姿。篆刻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的傳統藝術,在時間的長河中起起落落。從銅印時代到石印時代,從鮮有問津到風頭初綻,從附庸書畫到日趨獨立,篆刻藝術的發展如涓滴匯海,一路奔來。在篆刻藝術日漸進入大眾視野的今天,復旦青年特邀西泠印社社員張偉然教授帶領我們回顧篆刻藝術的起源與流變,為我們展現方寸之間的萬千氣象。

張偉然

西泠印社社員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復旦大學大眾印社指導老師

復旦大學通識課程《篆刻學概論》授課教師

復旦青年記者 陳佳月 程於聰 周渝芝 採訪

復旦青年記者 陳佳月 程於聰 周渝芝 撰稿

復旦青年記者 顧然 編輯

一、材料革新,自立門戶

大體觀之,中國篆刻藝術發展史以材料為據、元明為界劃分為兩大階段。正是得益於材料的改進,篆刻藝術在明代中葉自立門戶,從此作為一門新興的藝術在藝壇受到關注。

宋元以前,篆刻還不足以成「學」,只得算作一門璽印技術,操作工藝可分兩種:一種是在範母上書寫、用銅水澆鑄後稍作修改,一種是銅鑄印胚完成後直接刻字其上。當時篆刻的材料以銅為主,其質堅硬,非能工巧匠不能為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沒有能力參與璽印製作。宋元時期,篆刻材料發生了從銅鑄璽印向石刻印章的轉變,以米芾為首的一批文人便漸漸對璽印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開始根據自己的審美和理解去設計印面,再請工匠鑄刻。

元代以降,篆刻正式進入石印時代。彼時官印沿襲傳統,以銅印為主,而坊間的文人治印則開始大範圍地採用硬度較小的石頭。根據清人的傳說,元人王冕和明人文彭是推動以石治印的兩大先驅。事實上,石刻璽印在秦漢時期就已出現,從大量的出土墓葬來看,石刻璽印在當時是一種陪葬冥器,用以標識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自元代起,石印得見天日,逐漸從地下世界中的非實用品變身為文人生活中的實用藝術品。

▲明代青田石,上刻「丁丑進士」 /圖源:西泠印社

二、文人參豫,風頭日盛

相傳,宋代書法家米芾開創了自行設計印稿的先例。他對篆刻創作的介入停留在字體設計層面,具體的刻制則交由專業的工匠完行。因此,米芾的私印風格大體合於當時工匠制印的主流,不過印章上的字體則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展現出書法大家的藝術追求。元朝書法家趙孟頫的幾方齋室印,即他取自己所居的松雪齋之名而鐫刻成的印章,亦是他自行寫就印稿後由工匠刻成。有了這些藝術素養較高,在當時即富有盛名的文人的參與,篆刻在藝術高度和成品格調上從此有了更大的提升空間。同時代的金石學家吾丘衍,不僅治印不為成法所囿,風格圓潤秀勁,還撰寫了我國最早研究印學理論的著述《三十五舉》,系統闡述了篆隸演變及篆刻知識,被稱為「起八代之衰」的印學奠基人,填補了篆刻藝術在理論上的空缺。

▲《三十五舉》書影/圖源:雅昌拍賣

至此,文人參與篆刻創作初開風氣。此後經由一代代文人篆刻家在藝術創作實踐上的探索,自明清時期開始,文人更多地參與到原本由工匠進行的治印過程中,篆刻至此風頭日盛。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便是文徵明的長子文彭。他主要以青田石獨立制印,吸引了眾多文人、書法家和畫家參與到篆刻創作中,在清代便被尊為我國篆刻藝術的開山鼻祖,也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篆刻藝術全面進入以文士為主體,個人特色鮮明,名家輩出的石印時代。

▲明代文彭 「琴罷倚松玩鶴」印/圖源:西泠印社

文人印與傳統的工人印存在著顯著的區別。傳統工匠不過將刻印當作謀生的手段,往往不識篆書,刻印時也只是依葫蘆畫瓢,無法表現出書法的獨特韻味。而文人們對書法筆意有著深入的了解,在刻印時能夠隨心而動,寄情抒懷,大大提升了印章的審美功能與藝術價值。

至清朝中葉,篆刻史上的兩個主要流派初步形成。其一是以錢塘人氏丁敬開創的浙派,以「短刀碎切」為主要技法,印章蒼古質勁,金石感明顯。其二是由鄧石如開創的皖派,以「衝刀」為主要技法,線條流暢圓潤,風格凝練,筆意瀟灑。

篆刻藝術發展至清末,愈加注重個人特色,在風格上多有創新。在晚清篆刻名家中,最著名的便是趙之謙、黃士陵和吳昌碩。趙之謙出入浙、皖兩派,又首創陽文入款,自成風格;黃士陵廣採三代吉文字入印,印面光潔,對文人雅士影響很大;而三人中最負盛名的吳昌碩則擔任了杭州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長,被時人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

▲吳昌碩·自刻自用田黃印/圖源:西泠印社

文人介入程度的加深,使得篆刻藝術漸漸脫離了純工具性的工藝品特徵,其整體發展過程呈現出自由度和藝術性不斷增加,個人風格特質和藝術表現力的發揮空間不斷拓展的傾向。

三、民國前的小眾藝術

談及篆刻藝術在藝壇的地位,張偉然認為,民國以前,篆刻藝術儘管早已自成一家,且風頭日盛,但始終屬於小眾藝術,遠遠不及書畫藝術習者眾多,門庭顯赫,甚至從某種程度而言,篆刻藝術始終依附於書畫藝術,無法實現純粹的獨立。基於此,張提出了 「上下遊藝術」的概念。就發生學而言,書法、繪畫、篆刻便是一組相互關聯的「上下遊藝術」。書法處於最「上遊」,它是繪畫和篆刻藝術的審美欣賞基礎,直接為篆刻藝術提供了養分,故而篆刻亦被人稱為「用鐵筆創作的書法」;繪畫處於「中遊」,它同樣為篆刻提供了審美借鑑和創新靈感(如圖畫章等);如此一來,篆刻藝術便只能處於「下遊」。不過,這門「處於最下遊的藝術」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可以理解為「最高級的」,因為想要精通篆刻藝術,不僅需要卓越的書法理解力,還要有繪畫鑑賞力的加持。書法和繪畫都是篆刻藝術必不可少的基礎。

▲書畫印 虎溪三笑/圖源: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在張偉然看來,篆刻藝術之所以屬於小眾藝術,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源於其深厚的意蘊和繁複的技術。整體而言,篆刻是藝術、學術、技術的三者結合。「藝術」要求創作者擁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對書畫有著一定程度的理解力與鑑賞力。「學術」就是用字、格式都要講究精準、得體,它需要創作者對文字學和璽印史知識有著豐富的了解,尤其是篆書-繁體字-簡化字的發生源流與演變細節。「技術」是伴隨著練習量的累積而形成的「肌肉記憶」。技術可分為核心技術與周邊技術,核心技術指的是嫻熟的刀法,周邊技術包括磨刀、磨石、選紙、鈐印、選泥、拓款、集譜編屏展示等等。磨刀一技,現在由於硬質合金刀的問世可以不作考慮。磨石,即把印面磨平,是篆刻必需的準備工作,初學者須經過反覆練習才能磨出理想的效果。鈐印同樣是一項需要反覆練習的技術,創作者不僅需熟知不同紙張(如竹紙、宣紙、皮紙等)的厚薄、質地、吸水性等特點,還要學會選擇顏色、乾濕都較為適宜的印泥,更要把握蓋印的手法、力度以使印蛻忠實於印面。拓邊款、制印譜更是需要高超的技術。市面上優質的原拓印譜價格高昂,名家的印譜售價往往高達數萬元。

▲篆刻用具/圖源:大眾印社公眾號

篆刻藝術較為小眾的第二個原因,源自古時篆刻藝術家社會地位的低下。漢代以降,篆書便逐漸退出了實用範圍,加之古代制印匠人的社會地位較低,大大制約了篆刻藝術的普及。儘管明代以後篆刻家的地位有所提升,但仍無法同書畫家相提並論。清朝篆刻家鄧石如,因為寫得一手好篆隸,又刻得一手好印,很受世人尊敬。但這樣的尊敬僅是出於世人對一位能工巧匠的敬佩,鄧石如的社會地位實際上極其有限。被稱為「印中杜甫」的趙之謙,雖然在印學界地位極高,但在中年入仕之後,也就不再操刀刻印了。

清末篆刻大師吳昌碩一手石鼓文寫得極好,彼時由於石鼓文早已不具備實用價值,很多士人都未曾習過,因而許多學者都對他尊敬有加。但這並不意味著吳昌碩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曾有一張民國初年上海灘遺老的合影。相片中有100來號人,吳昌碩站在一個十分邊緣的角落。與他臻於化境的藝術造詣相比,這一位置是十分尷尬而無奈的。

制約篆刻藝術走向大眾的第三個原因,在於許多人的畏難心理和隔閡感。篆刻藝術以書法為基礎,可以看作是從毛筆寫字到鐵筆寫字的轉變。對書法基礎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人們的畏難心理,制約了當代篆刻藝術的大眾普及,造成了「曲高和寡」的局面。然而,篆刻家的篆刻造詣與書法水平並非線性對應關係,在印稿形成中也沒有書法那般對控筆能力的較高要求。與書法相比,起篆刻底稿無需一氣呵成,也允許修改筆畫。總而言之,篆刻藝術對於書法的操作要求比單純的書法藝術要低得多,加之篆刻藝術作為傳統在中國被廣泛認可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格調,其在大眾普及方面仍有許多可以挖掘的潛力。

四、從小眾走向大眾

一般而言,印章具有兩大屬性:一為象徵身份地位的功能性,二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性和創造性。自秦漢至民國,官印的文字隸屬篆書體系,形態優美,既有鑑定等級、身份之用,又兼具藝術審美之效,因此功能性與藝術性緊密結合。1949年以後,公章採用楷書字體,強化其標準化與法律性,弱化其創造性與藝術性,印章的審美藝術性與身份功能性逐漸分離;同時在許多場合,象徵身份的私章依舊具有法律效力。上世紀90年代以後,手寫籤名慢慢地取代了私章,私章的功能性在法律層面不復存在,印章也就轉而成為一種純粹的藝術創作,為更多不受拘束的藝術探索提供了空間。

▲漢呂后印信/圖源:網絡

篆刻藝術如何從小眾走向大眾,是一代又一代篆刻人苦苦探索的難題。張偉然提出,當今機器刻印的流行,可以極大地推動篆刻藝術的普及。

較之以往,當代篆刻藝術更注重印稿設計環節中對書法的審美能力。印稿設計完成後,可以藉由刻印機器刻出初稿。這大致相當於傳統的「去底」工序,在此基礎上,再對線條加以人工修整,這樣,人機結合的制印方式,便使得篆刻走向大眾具有了可能,大大開拓了篆刻這一傳統藝術的發展空間。目前,復旦大眾印社已經計劃引入這類刻印機器,方便推出更多精美的篆刻作品。

文創產品和肖像篆刻,是現代篆刻藝術發展的兩大新方向。其中,篆刻文創產品的發展前景尤為廣闊。坐落在杭州的西泠印社就推出了許多精巧的文創產品,將篆刻文化融入到書籤、紙膠、帆布包等日常生活用品之中,圖案古樸,造型精美,銷量可觀。在復旦大學內,篆刻文創同樣引起了學生們的極大興趣,從大眾印社的篆刻活動,到今年中秋光華大道的主題燈展,篆刻藝術正逐步走進大眾的視野,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談及大眾印社的文創產品,張偉然為社員們提供了兩個新思路:其一是私人定製的專屬印章,其二是巧妙融入了篆刻元素的創意擺件。

▲西泠印社紙膠帶/圖源:網絡

肖像篆刻是篆刻領域的新生事物,但操作起來卻比傳統的文字篆刻要難上許多。刻好肖像印,首要前提是具備紮實的繪畫功底。由於印材的面積有限,刻在上面的肖像無法同普通的人物畫像一般注重細節,但又必須要將人物臉型的基本特徵勾畫出來。同時,除了畫功,篆刻的章法與刀法也不容忽視。由於肖像篆刻要求較高,因而這一領域的名家可謂鳳毛麟角。西泠名家張耕源專攻肖像印,他的作品既沿襲了秦漢肖形印的傳統,又廣泛吸收了西洋素描、版畫、漫畫的技法,中西合壁,令人嘆為觀止。張偉然滿懷希冀地說,日後倘若能有更多熱愛篆刻的年輕人加入其中,創作出更多新穎的作品,中國的篆刻藝術必然「新者日新,而其古亦不死」,最終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孔丘印(作者:張耕源)/圖源:網絡

微信編輯丨羅皓

責編丨甲幹初

往期精彩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方寸華章:篆刻藝術的起源與流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金石方寸精彩說——序蔣頻散文集《說說篆刻名家那些事》
    金石方寸精彩說——序蔣頻散文集《說說篆刻名家那些事》黃亞洲  若是相信有人這樣形容,說書法是中國人的指紋,說國畫是中國人的臉譜,那麼,接下來,篆印該是中國人的什麼呢?或者,那就是中國人的眼神了。那種炯炯有神,那種流連顧盼,那種藕斷絲連,那種水汪汪,怎一個「神」字了得!
  • 「藝遊方寸間」主題篆刻文化進軍營活動
    印章古稱璽,是一種憑信工具,同時也是書法與雕刻相結合的一門藝術。為進一步豐富軍營業餘生活,提升官兵文化修養,加強軍地溝通聯合,近日,白銀市會寧縣博物館的篆刻老師走進武警甘肅省總隊白銀支隊會寧中隊,組織「藝遊方寸間」主題篆刻文化進軍營活動。
  • 手工篆刻和機器篆刻的區別
    ,線條古樸自然,而機器篆刻的文字相對死板,刻出的文字效果是字庫文字模版的完全複製,只是線條均勻而已,沒有任何藝術價值可言;       其次:手工篆刻的印章邊是生動的,字體之間有呼應,結構天成,好的篆刻本身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品,而機器篆刻的是千篇一律,規規矩矩,死板僵硬,拓出來的印,手工篆刻的有韻律且很自然的,古樸的會有一些拓邊效果,機器刻的通常沒有破損的邊;
  • 書法篆刻:人們可以從方寸之中獲得無限
    就審美來說,人們可以從方寸之中獲得無限,並不是用理性的先驗尺度和概念去離析對象的某個相關環節和要素,而主要是靠豐富的想像力,這樣就避免了平面展開分析中缺乏統一感覺的的弊病。在藝術欣賞中,以羅曼·英格爾登為代表的層次推演式結構分析,目的在於將藝術品各要素劃分成單向延伸和呈現的層次序列,這就使各要素間只顯現為一種直線運動的系列程序和因果鏈,使審美變得受束縛。如果照此行,我們只能停留在那些明顯具象的物質因素上,而使想像力步步就範,無法以少悟多,以簡馭繁,以小觀大了。
  • 石農先生篆刻藝術
    書法篆刻作品在全國大展賽中獲獎,並在報紙雜誌中刊登,其優秀作品在國際「牡丹杯」大賽榮獲篆刻金獎。現為文化部文化藝術人才中心成員、北京市書法家協會會員、世界華僑華社團聯合總會書畫院院士、北京中韓書畫家聯誼會會員、北京中國書畫研究社社員、北京職工書畫協會理事、北京市東城區書法家協會會員。
  • 普陀的這場藝術展,讓你感受中醫與篆刻的精彩碰撞!
    上海市普陀區文化館海上印社藝術中心第二展廳(蘭溪路138號3樓)交通:地鐵11號線楓橋路站3號口出63路、94路、319路、858路、948路等- 序 -中醫藥學與篆刻藝術是中華傳統文化寶庫裡的兩朵奇葩。
  • 永字牌篆刻刀:更行更遠,延續篆刻刀具傳奇
    篆刻這門傳統藝術將書法與鐫刻相結合,發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小小一方印中蘊含著豪壯飄逸的書法、對稱和諧的構圖、精準生動的刀法,「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在漫長的篆刻發展史中,稱手的篆刻刀是名家名匠們篆刻一方「氣象」不可或缺的工具,陪伴篆刻匠人們觸摸金石,創造佳品。古人所用刀具今已不可追,但今人的首選刀具非永字牌篆刻刀莫屬。
  • 大隱於市,談吳子建的篆刻藝術
    鳥蟲圖案入篆本來就是巧飾,方寸之地要搞出那麼多變化,非有慧心巧手不能,爭奇鬥巧成為鳥蟲篆印的普遍追求,當今鳥蟲篆作品大多數不能脫此窠臼,不是刻意變化,裝飾繁複,文字烏塗難識;就是務求勻滿,修琢過度。結果去古漸遠,越搞越複雜,越來越匠氣,像鐵藝花窗的樣子。
  • 【藝術研究】渾樸純真的篆刻藝術
    一九六〇年我考入合肥師範學院中文系,課餘拜蕭龍士先生為師,學習研究書畫篆刻藝術。一九六四年春天,賴少其先生把他的老朋友白蕉先生和葉潞淵先生請到合肥講學,並藉此東風,成立了安徽省第一個書法篆刻組織「安徽省金石書法研究會」。賴少其先生任會長,童雪鴻先生等任副會長,我和老友王守志是最年輕的會員了。有幸的是,白蕉先生給我寫的草書對聯,葉潞淵先生題的「少石刻印」,我珍存至今。
  • 藝術一刻|歷史流變,人性永恆
    藝術一刻|歷史流變,人性永恆 2020-08-07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更燈火五更雞」堅持了三十年卻遊蕩(耕耘)方寸間
    就是這樣一位勤奮好學的少年與藝術結緣於八十年代,被一家報刊刊登的篆刻作品深深吸引並且瘋狂的喜歡上了篆刻。現在在歷史名城江寧開了一間自己的篆刻工作室,整日暢遊方寸之間,氣象萬千。2014年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院上研究生課程班,可見其用功之勤。 魏桐勝先生制印風格涉獵甚廣,尤擅長鐵線元朱印,滿白文印,轉益多師,對各種印風進行探索,以「印中求印」領悟前人的創作精髓,篆刻作品在題材上多以論語,蘇東坡詩詞或唐宋佳句為內容。所擬印「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裡」、「雙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等平穩工整,典雅靜穆。
  • 《西泠印社》:印石篆刻裡的中華文化
    本周,紀錄片《西泠印社》播出五六集《兄弟》《刀法》,講述西泠印社人的兄弟情誼與篆刻刀法的守正與革新。 可以說,西泠印社不單是對篆刻技能的探討、對名家印石的珍藏,他們更關注文化、關注君子之道,關注擔當之道。 大時代浪潮中,他們對書法篆刻的保護與傳承,不是時局的逃避者,而是某種意義的「振臂高呼」。在金石的方寸世界中,他們立足於孤山,卻又不止於孤山。
  • 「墨彩書華章.藝術傳承書畫藝術作品展」舉辦成功
    2020年12月8日,由中國翰墨書畫家協會舉辦的「墨彩書華章.藝術傳承書畫藝術作品展」在西安美術館成功舉辦。展覽名稱墨彩書華章.藝術傳承書畫藝術作品展主辦單位中國翰墨書畫家協會開幕時間2020西安美術館策展人張蒙部分參展書畫藝術家作品展示: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江西省毛體書法協會會員彭景義作品《童子拜佛》劉奎齡繪畫藝術研究院理事
  • 馬未都最佩服的篆刻大師
    導語:眾所周知,收藏大家馬未都先生很佩服中國民間的頂級手工藝藝人,在這些人裡面就有一個篆刻大師民張樾丞。張樾丞為很多名人刻過印,末代皇帝溥儀的四方印璽,魯迅的藏書印,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璽。
  • 萊山區解甲莊中學「姝鐫行藝」美術工作坊開展「方寸之地,盡顯千裡...
    萊山區解甲莊中學「姝鐫行藝」美術工作坊開展「方寸之地,盡顯千裡之姿」篆刻實踐活動 2020-11-25 10:13:17
  • 篆刻家陸康:好印 好人
    力為提倡。文人雅士始多寄興於是。刻印一藝遂與書畫並立。明清二代鉅子輩出。尤以浙皖二派為大宗。各出精意自闢性靈。雖生面別開而仍能準乎古人法度。片石留傳。後人聊視同瑰寶。於是篆刻藝術發揚光大。迄今不衰。 劉君文玉穎敏好學,平居於詩文書畫,靡不研習,尤篤好篆刻。 致力甚勤,故其所作。上追秦漢,神怡氣靜,渾樸古雅。茲收其近年佳作輯為印集。出而示餘,囑為序言。爰率書數語作簡端歸之。
  • 【文化名人看廣東】蔡照波:方寸之中有天地 做新聞應存大愛之心
    廣東廣播電視臺原黨委委員、副臺長;中山大學新華學院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院長蔡照波。  於自身,蔡照波把多年熱愛的書畫、篆刻成就通過授課方式傳於他人。「有很多藝術性的東西光靠書本是很難自己感悟出來的,需要實踐才能獲得。我儘量把我的經歷和實踐傳授給學生們,並開設相關實操課,讓他們感受課本之外的另一番精彩,縮短探索路程,少走彎路。」蔡照波說。
  • 醇雅勻淨的篆刻藝術——胡毓篆刻作品賞析
    東南大學美術學院書法專業碩士畢業生,篆刻於西泠印社師從崔志強先生。現為中國書法協會會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青年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南京市青年書法家協會理事,玄武區書法家協會理事,多次國展入展。胡毓擅長書法,尤其精於篆刻,刻印風格醇雅勻淨,工致典雅。觀其作品可看出他用刀乾淨、平穩、光潔,布白均勻,對稱和諧,每一方都是難得的篆刻精品。
  • 篆刀拓神境 墨犁耕心田一一當代青年書法篆刻家晏永華作品賞析
    晏永華藝術簡介晏永華,男,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人,字墨痴,號秦嶺山農、揮刀戲墨、無心齋齋主,當代青年書法篆刻家,師承西安美術學院徐偉聰教援,中國西冷印社理事石峰老師及中國當代篆刻大家熊伯齊大師,現任:中國實力派書畫家協會理事
  • 北京2022冬奧會體育圖標誕生記:方寸之間,冬奧萬千
    本次體育圖標採用中國傳統的篆刻形式,「因為篆刻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是方寸之間氣象萬千,我們想我們的圖標就是方寸之間,冬奧萬千。」高天說,「通過這套圖標,我們能夠生動的感受到冬季運動的形與神,也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力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