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春季沿河看柳的山水畫。
在文人騷客筆下,柳樹被賦予離別、思鄉、悼古、清高、柔美等諸多意象,其中最經典的文學意象便是送別。由於柳字發音通「留」,柳樹就成為古人寄託相思之樹,折柳也成為送別的重要儀式。柳樹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不管順插、倒插,不管土壤溼潤還是乾旱,柳樹枝都可存活。正因為柳樹具有如此頑強的適應能力,所以折柳相送的另一層含義是,用柳祝福遠行的人們隨遇而安,希望他們儘快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最早將柳樹與惜別聯繫起來的文學作品是《詩經》。古人缺乏嚴格的植物分類學知識,「柳」與「楊」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素來是混稱的。《詩經·小小·採採》中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來我思,雨雪霏霏。」這裡將戍邊軍人離家時內心的悽涼化為楊柳依依惜別的主觀情思。自秦以後,「楊柳依依」便成為一種富於美感的表達離別的經典意象,被歷代詩人傳承下來。
兩漢時期,中國國力強大,經濟文化繁榮,內外開放,交通便利。於是商人外出經商,學子外出求學,官員異地遊宦的情況日益增多。有離別就會產生思念與牽掛,遊子思念家鄉,妻子思念丈夫,長者思念舊友。離別主題的詩歌不斷增多。比如《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詩歌運用比興手法,以春日裡鬱鬱蔥蔥的柳樹起興,引出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子對情郎的思念。
魏晉南北朝時期,詩人對柳樹的吟詠從春季延展到春夏秋冬四季。自號「五柳先生」的陶淵明曾在《擬古詩九首》(其一)中寫道:「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初與君別時,不謂行當久。出門萬裡客,中道逢嘉友……蘭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負。」詩中以春秋季節柳的榮枯象徵時光易逝和對摯友離別的思念。到了隋朝,新開鑿的大運河兩岸遍植楊柳。隋代無名氏的《送別》詩云:「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柳條折盡」這一現象說明,隋代折柳送別這種習俗已經相當普遍了。
唐代是詠柳詩歌最繁榮的時期,《全唐詩》中僅專門詠柳的詩就有400多首。唐代詩人更是將柳的「離別」與「思念」意象發揮到了極致,楊柳往往和「客」「行人」「送別」「遊」「歸」「攀折」「斷腸」等字眼一起出現,讓楊柳成為離別、思鄉的典型。比較著名的包括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之渙的《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李白的《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後兩句是詩人豐富的想像。
到了宋朝,折柳不僅是送別,也是望歸。李賀《致酒行》中寫道:「主父西遊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此處的「折柳」是盼望徵人歸來的意思,折斷門前柳也未歸,可見遲久之意。後來元明清幾朝人折柳的意蘊,大抵不過在唐與宋之間徘徊。清末詞人樊增祥在一首廣為流傳的《一剪梅》中寫道:「攜手今朝。折柳明朝。」表達的同樣是思念之情。據《北京日報》
張品秋 來源 北京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