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石百科之寶石的琢型及其特點篇 常見/罕見的都有哦
三角形切工
突顯寶石的光與顏色,尤其適合淺色寶石,例如鋰輝石、海藍寶石、綠柱石等;也可以增強部分顏色較深的寶石的亮度與光澤,例如坦桑石、錳鋁榴石、紅榴石及紫水晶等。又分為Triangle,Straight trillion,Curverd trillion,Calf。
心形切工heart cut
長寬比一般為1:1,亭深比率在59%~63%之間比較理想。能夠產生美麗的光澤。作為愛的終極象徵,在情人節銷量會有顯著增加。
長階梯琢型baguette cut
類似於四個角是直角的祖母綠型,通常在碎鑽上或者彩色寶石上使用。直到1912年,卡地亞找到了將長階梯琢型應用在鑽石上的方法。
祖母綠琢型emerald cut
臺面較大,冠部較薄,亭部較厚。祖母綠形切工主要用於祖母綠等彩色寶石的切磨,更突顯顏色,火彩不那麼重要。淨度較高的鑽石也常採用。
阿斯切琢型asscher cut
近正方形的祖母綠琢型,一般用於鑽石。由Asscher發明,將祖母綠工配合正方形的鑽石,具有絢爛的階梯狀效果。20世紀20年代新藝術時期逐漸受到歡迎。
雷迪恩琢型radiant cut
「亭部為祖母綠型切割,冠部為現代明亮式切割,所以它雖然是方形但是火彩也贊!」
法式切工french cut
「法式切工」因17世紀備受皇室貴族的寵愛而流行,也因此得名。
玫瑰琢型rose cut
玫瑰切工歷史悠久,其原料為鑽石切割成桌形後遺留的尖頂,也有部分鑽石會因為難以切割用玫瑰工來保重,現在並不常見,一些大牌例如梵克雅寶和迪奧會用來做人物的面部。
墊形切工(square)cushion cut
外形上看就是邊角圓潤的方形,大臺面遮瑕神器。臺面比較小,很顯火彩。(希望鑽石就是這種切工)偏方一些的就是square cushion cut。
公主方形切工princess cut
四個角呈90°相交,浪漫有少女心,就是比較廢料(● ●)。
看了這麼多是不是有點暈?下圖為鑽石琢型概要,感謝sodamp整理
圓明亮琢型round brilliant cut

橢圓形切工oval cut
顯大,相對保重。
欖尖形/馬眼形切工marquise cut
形如其名,狹長的臺面一般出現在愛鑽石中,不保重,兩端可遮瑕,顯鑽大,顯纖細。
水滴形切工pear cut
混合切割,一般長寬比為1.5:1,結合了橢圓形切工與欖尖形切工的優點,像一顆晶瑩剔透的淚珠。
糖果頂切工suger-loaf cut
因酷似巴西的糖包山得名,多出現在貴重寶石中。特點是能保重,也能先出寶石本身的高品質,多出現在大牌作品裡。
花式切工
近些年來也出現了許多花式切割,許多來自有悠久寶石切割歷史的德國。
例如其中的千禧切工就很有名,其因有1000個面得名(但並不一定都有1000個面哈),切面內凹(Concave Facets),可突顯寶石整體的亮度。1999年面世,據說工作量是普通琢型的18倍,被看作新世紀獨特與挑戰的象徵。
又如葡萄牙切工Portuguese Cut
Fantasy Cut
~複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