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哥德式美術,哥特這個詞在如今21世紀,我們一下子腦中出現的畫面可能是穿著暗黑華麗Lolita的蘿莉少女,有一種復古沉鬱的味道。但其實哥特在最早文藝復興時是被用來與中世紀做藝術分界線的,我們可以看到比較熟悉的現實元素是古堡啊、荊棘、血紅薔薇和吸血鬼等等。在12~15世紀的中世紀歐洲美術,義大利文藝復興學者大多認為此期美術野蠻怪誕,暗黑恐怖,缺乏藝術趣味,故用「蠻族」——哥特人一詞,稱這樣的風格為哥德式,其最早產生於法國,之後卻因與古典復興藝術相反,風靡整個歐洲。從12世紀中葉萌發的哥德式美術,逐漸開始取代羅馬美術,全面涉及了這個時期的各個藝術領域,比如繪畫、雕塑、文學、建築和音樂等等。使中世紀美術獲得了極其燦爛輝煌的成績。
其實關於哥特還有另一種說法,有人說哥特一詞其實是源於德語「Gotik」,是上帝的意思。所以我們平時所說的「哥德式」也能理解於是「在形式上能給人更接近上帝的藝術形式」,比如這些形式在建築上的應用,著名的傑作便是巴黎聖母院,更不必說還會應用在音樂、文學中,造就了許多優秀的文化歷史瑰寶,供後人欣賞再創新。
而哥特最主要的理解應用,我們可以在其他藝術作品中找到共同點,像是都有高聳建築頂,郊外的古堡中透著陰森、詭異、神秘、恐怖等氣氛,被廣泛地運用在建築、雕塑、繪畫、文學、音樂、服裝、字體等各個藝術領域,從他們共同的黑暗恐怖裝飾便可看出,黑貓、黑夜、黑玫瑰,古堡、墓園、十字架都是代表性的標誌呀。
哥德式美術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哥德式建築,第二三類分別是哥德式雕塑和繪畫。13-15世紀時哥特是很流行建築風格,是以主教堂建築為代表,尖拱、肋架拱頂,看起來高高的,瘦削又像一把利刃般堅固,哥特建築雖曾在歐洲全境流行,不過在文藝復興時期是被藐視的,從它詞的由來便能看出一點貶義了。
雖然哥特一詞多少有些負面意味,但實際上後期的哥特形式並不是消極負面的,它是一種狀態,一種過程,是思想在漫長禁錮後被解放的表現形式,人們重新思考,體現了一種真理永在不停追尋的過程。
熱愛生活就是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收集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美好,等到你失落的眼淚滴入心裡的土壤,那就會開出花來。
本文章僅代表筆者觀點,不代表攝影師敖日格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