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告訴我們,看清生活的真相後要依然熱愛生活

2020-12-18 清淺之說

文|吳清淺

《我們與惡的距離》吳慷仁飾演的王赦是個律師,該劇一開始就是王赦積極為無差別殺人犯李曉明辯護。對於他的做法很多人難以理解,為此有人在網上罵他,有人衝到他面前罵他,甚至還有人扔他雞蛋、潑他糞便……

大眾的這些舉動也屬正常。因為大眾更多的是站在道義的角度去評判一個人該不該死,李曉明殺了人,還殺了不止一個,所以大眾覺得他該死。而在法律面前,儘管李曉明殺人的證據確鑿,可是法院還沒有宣判,他就不是罪犯,只是嫌疑人,還享有人權,他的辯護律師就要履行職責全力以赴為他作辯護,在合法的範圍內爭取最輕的處罰。就像為受害方辯護的律師全力以赴為自己的當事人辯護一樣。

好丈夫好爸爸、在生活中是一個善良者的王赦基於職業道德和內心的追求,竭盡所能為李曉明辯護,為他爭取不判死刑,同時還為另一個性侵併殺害女童的人陳森爭取不判死刑。這樣的行為不僅大眾不理解,就連他的妻子也不理解。

王赦到底是在追求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一方面,作為一名律師,他始終在維護民主法治,他認為在民主法治面前,人都是平等的,哪怕這個人殺了人,他也享有人權,任何人都不得剝奪,且民主法治是用來維護人權的,不是用來討好人民、討好媒體的,不能因人民、媒體的導向而屈服。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找出李曉明的殺人動機,深挖背後的原因,那麼殺了李曉明後,世上還會再有李曉明。

只可惜,李曉明至死都不肯開口他殺人的動機。在陳森那裡,王赦也沒有找到他作惡的原因。但接觸過無數類似案件以及自己的經歷告訴他,這些作惡者背後展現著各類深層次社會問題,這些問題不是他一個律師可以解決的,也不是某個部門可以解決的,更不是一時可以解決的。他自己知道個人的力量很微弱,但還是在為他所認為的公平正義努力著,同是期盼著更多力量加入他的行動,且持之以行,唯有這樣才能遏制李曉明等的出現。

作為一個非法律行業從業者,我跟劇裡的大眾以及現實中的大眾一樣,對殺了人、作了惡的人我也會站在道德的維度去評判這個人該死。儘管法律層面的規則是,只有法院判了這個人有罪,他才有罪,判了這個人死刑,他才會被執行死刑,在法院沒有判決前,任何人都不能站在別的層面上去判定這個人有沒有罪,該不該死。

我沒有認真研究過法律,我對律師眼中的人權也沒有太多的理解,或許我的表述並不準確或者說妥當。我只想說不管是劇裡的李曉明,還是最近上熱搜的殺害百香果女童的嫌疑人楊光毅,從道德的層面講,我始終認為他們都是有罪的人,如果讓這樣的人活在人間,通過坐牢抵換被他們殺害過的人命,那麼就是對死者的不公。

當然,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公正。或許也正是沒有絕對的公平公正,所以才會引生出這麼多的悲劇或者說令人髮指的事來。

或許李曉明、楊光毅等,他們並非天生就是惡人,是社會的種種不良現象把他們變成了殺人犯、強姦犯。比如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種種機制的不健全,各類與文明存在較大差距的所謂「流行」觀點、「大眾觀點」(譬如,收入的多少是評價人成功與否的標準;譬如,你嫁了個雖不愛但有錢的人,會有人向你投來羨慕嫉妒的眼光,如果嫁了個雖相愛但經濟條件一般甚至窮的人,會說有人說你傻;譬如,不背著個名牌包或穿件名牌衣服或戴個名牌表,會被人笑寒磣……)。

當圍繞著人的一切都以財富的多寡作為劃分三六九等的依據時,而百分之八十甚至更多的財富掌握在百分之二十或者更少的人手上,而只有百分之二十甚至更少的財富在百分之八十甚至更多的人那裡分配,於是圍繞著金錢或需要有足夠金錢才能掌握的東西(比如戀愛、結婚、房子),就會有人鋌而走險,置法律、道德而不顧,通過一切手段去獲取他們想要但通過正常手段又要不來的東西,甚至直接欺負比他們還要弱小的人以此獲取心靈的慰藉。

在我們生活的現實社會裡,並不是每個時候每個角落都能像金庸等武俠小說家筆下的武俠世界那樣,作惡者終將遭受報應,這是從作者到讀者到每一個正常人都期盼的。但武俠世界又有一點跟現實是何等相似——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江湖的存在同樣是在有著仁義禮智信的同時,也有著各種不好的事情,比如殺人、暴力、搶劫、性侵等等。

所以說武俠小說是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作為現實生活中的一員,我們要好好地活著,太需要充分執行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名言——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是的,我們所處的世界不是一個絕對公平的世界,有太多的不平事,如果我們做個懦夫,而不是戰士,只會被生活打敗,成為李曉明、楊光毅等作惡者的攻擊對象,唯有我們足夠強大,才能免受禍害,且還能保護弱者免受禍害,甚至最終實現公平正義。

所以,儘管我不理解王赦所追求的人權,也不理解為什麼要設立給作惡者辯護這樣的環節,但王赦所追求的根源深挖、遏制犯罪的做法我是支持的。當我們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在一邊熱愛生活的同時,要始終站在正義的一方,團結起來,努力讓我們的社會往公平公正發展,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美好。

本文由清淺之說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看清生活的真相後,真的還熱愛生活嗎——關鍵是你真的看清了?
    我一臉沉重的看著他說:「你確定你是「佛系」生活,而不是消極、懶惰、逃避?出社會快十年了,你固然經歷了很多,但是你真的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佛教經典你看懂了幾部?你所謂的快樂,是真正的快樂,還是自我麻痺的快樂?」朋友一臉無奈,那麼怎麼辦,生活還是要繼續啊!生活肯定是要繼續,但不是找藉口,消極混日子的繼續。
  • 《人生海海》15句經典,讓你看清生活的本質後,依然熱愛它
    《人生海海》15句經典,讓你看清生活的本質後,依然熱愛它!1.人要學會放下,放下是一種饒人的善良,也是饒過自己的智慧。2. 人活一世,總要經歷很多事,有些事情像空氣,隨風飄散,不留痕跡;有些事情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時留不久;而有些事情則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十多天的禁閉,對於我來說只是能不能出門吃火鍋的分別,在家工作聯絡,娛樂消遣,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伊朗高分溫情電影《小鞋子》,願你看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這部電影已經把喵喵看哭了很多遍了,不得不說這真的是一部部真摯動人的好電影,一部流淌著生活味道的好電影,一部每看必哭的好電影。 哥哥疼愛妹妹,聰明,溫暖,懂事,體恤父母對生活的不容易,妹妹溫柔可愛,小小年紀就擔當了許多家務,這裡喵喵是很佩服的,因為喵喵也是從小農村長大,很多家裡農活,一個小女孩是幹不了的,很多時候都會求教長輩,但是妹妹卻能把每一件家務都完成的很好,她看到自己那雙丟失的鞋子之後,本想向同學要回鞋子,但在發現同學爸爸是盲人之後,便轉頭回家,在這個情節裡,沒有一句臺詞,只是妹妹的眼神與轉頭走回家,就讓喵喵看到了她的善良與貼心
  • 盡人事,知天命,在知道生活真相後,依然要熱愛生活
    她現在還在醫院上班,除了定期化療,絲毫不影響她正常生活,又是割雙眼皮、又是整容,見人特別親切,就像什麼事情沒有發生。看樣子她已挺過那段黑暗期。」朋友回答。聽完這個故事我異常震撼,進而敬佩這位樂觀堅強的女性。我們的價值觀,從來都是追求好的積極向上的生活,總把生活想得盡善盡美,以為事物的發展總會趨於好的有利的方面。當一旦遭遇不幸和突發性事件,常常措手不及。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
    問一個九歲小孩,他會告訴你:「勿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好壞之間從來就沒有準確的鴻溝,做與不做全在一念之間。新聞高管宋喬安,公報私仇,用媒體公器惡意曝光下屬隱私,是惡。律師王赦,小時候加入幫派,由於生病而錯過跟兩位哥哥去殺人的車子,他從前差點殺人,是惡。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在一念之間
    網易雲音樂推薦的新歌《別讓我走遠》,借著其慵懶但不失深刻的聲線一下洞穿了耳膜,再細細琢磨歌詞,順藤摸瓜,第一時間注意到了《我們與惡的距離》。直覺告訴我:正點。前兩集的鋪墊恰到好處,一條主線幾方人物逐一登場,而戰場則正是最需要真相新聞行業和律師行業。之前西南某地的學生食堂問題從發生到戲劇化的逆轉,還有沿海某省發生的爆炸,據說前去拍攝的某媒體的無人機因「不明原因」受到幹擾,還有一個能說明,就是隔壁家由李勝利牽扯出的巨大醜聞。三者的交集其實很簡單:真相。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幾年後,臺灣公視和HBOAsia合作,根據這類真實事件改編拍出《我們和惡距離》。該劇一上線便受到廣泛關注,播出幾集豆瓣評分高達9.4分,網友們交口稱讚:「怕是金鐘獎預定了!」《我們與惡的距離》值得如此高分,在於它真實呈現了一個觸目驚心的現實世界,讓你直面人性,殘酷至極。該劇圍繞一起無差別殺人案,描述了受害者與加害者家屬在案發後的生活與心理狀態。
  • 願你看透生活的本質後,依然熱愛生活
    生活並沒有失控,我們當然有變好的可能。你可能會因為一塊蛋糕變得開心起來,是因為我們的不快樂並沒有那麼大,有時候一場電影,一次購物或者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就夠了。生活雖然不盡如人意,但也沒那麼不堪。現實告訴你:即使你有著99%的喪,只要一絲樂觀,那就要,相信未來。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 我們和惡的距離
    但境外輸入病例隔三差五總要噁心我們一下和這也不無關係「反智者」們和惡的距離就是一副口罩有時候貌似無害的行為也能帶來難以估量的可怕結局我們是要聲討惡人還是惡行? 「遠方的哭聲當然也很可憐,不過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還是要從樸素的地方做起。」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多視角敘事下的故事呈現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2019年上半年在臺灣播出的一部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由賈靜雯、吳慷仁等主演。許多社會惡性事件,我們「看」過、「害怕」過甚至「罵」過,只等媒體告訴我們「壞人已伏誅」,那麼然後呢?事件後似乎就能雲淡風輕了,其實不然。這部劇就聚焦到悲劇發生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等如何面對傷痕、重建他們的生活,以及相關的精神病患者、刑事辯護律師如何面對媒體建構的形象、公眾的評價。
  • 《我們與惡的距離》——「永遠不要挑戰人性」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個劇名也許看起來莫名其妙,「我們都是好人誒」,我們常常以為我們與惡之間有一道涇渭分明的界限,善與惡非此即彼。但當然沒有那麼簡單,畢竟,誰能說的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更何況,很多時候我們大概無法想像也不可能接受,你所堅持的「善」也許會給別人帶來傷害,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惡呢?善與惡,多麼複雜的價值判斷。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推薦)去年大火的現實題材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看完了《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只有10集的臺劇,雖然集數少!但真的沒有廢話全程精彩,讓我想要好好地寫一下觀後感。不禁聯想到刑訴的立法目的,懲罰犯罪和保護人權,現實中我們往往只注重犯罪嫌疑人有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但沒有想過在我們將他定罪的過程中,也要保障他的人權不受侵犯,保護他可以正常地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你是惡人還是好人
    善與惡之間有著清晰的界限嗎?我們又是以什麼樣的形式來定義人性之中的善惡,一系列不可饒恕的背後是殘酷的現實。這部《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的劇真實的揭示了當下關於人性、家庭、媒體、夫妻之間的問題,在好與壞之間我們真的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嗎?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我們與惡的距離
    輿論波濤洶湧的時候,烏合之眾只願意相信自己選擇的真相。譴責惡行,會讓個體在一瞬間感覺自己善良高大,但一些不明真相、極具主觀性的謾罵,甚至不惜波及兇手無辜的家人,也是一種「惡」,最終會變成一場打著「正義」口號的集體狂歡。這些集體狂歡看起來是保護,其實更是枷鎖。
  • 田馥甄人設崩塌,深陷輿論,那是我們與惡的距離
    確實,多一種聲音出來,是可以讓事情的真相更加明確,但是這並不能成為曲解事實的方式,連當事人羅志祥都閉口不言,大家自然也就心知肚明到底誰才是錯誤的根源,如果這個時候為了發聲而發聲,去闡述一些和事實不符合的觀點,那並不是在表達另外一種聲音,而是在護短而已。
  • 豆瓣9.4,我們與惡的距離
    畢竟,這是她15年戲劇生涯後的回歸作品。播出首日,榮登Google臺灣排名第一。在豆瓣賽中得了9.4分,提前預定了今年最好的比賽。這齣戲涉及到足夠多的社會現象。讓我們從我所關心的三個部分開始:夫妻關係、精神導師和分享我對這個劇本的理解。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刺入善惡混沌的灰色地帶
    同年10月,《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第54屆電視金鐘獎中一舉奪得六大獎項,名噪一時,大大提高了導演、演員的知名度及民眾認可度。該劇主要講述了精神病患李曉明利用自製手槍,在電影院隨機殺害民眾,造成9死12傷後,受害者、加害者家屬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了隨機傷人案件對受害者造成的傷害。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受害者也是施害者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無論是死刑犯、受害者還是病人,真正承受壓力和痛苦的或許未必是他們,而是他們的家屬們。她取消了婚約,哪怕知道了死刑犯家屬的身份,思悅依然堅持讓大芝在自己的店裡,店面被人扔雞蛋,而砸他們的卻是死者的家屬們。本應無辜的受害者們,此時卻成了施暴者。就算李曉明被槍決,但一切都沒有結束,當眾人不再關注這個事件,誰來幫助被害人的家屬,又怎麼防止下一個李曉明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