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受害者也是施害者

2020-12-13 阿同娛樂匯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無論是死刑犯、受害者還是病人,真正承受壓力和痛苦的或許未必是他們,而是他們的家屬們。演播室裡,大芝切著哥哥的死亡直播,她偷偷在樓梯間和家人通電話正好被喬安聽見,不知是新聞人的嗅覺本能,還是身為家屬的惡意,她叫人跟蹤偷偷拍下了一家人接遺體的畫面,躲藏了兩年的一家人曝光在陽光和咒罵下,大芝憤怒地質問喬安。

大芝辭職,去了思悅的咖啡店打工,自從知道思聰得了思覺失調,思悅一直在照顧他。但也是因為這個弟弟,她被未婚夫的媽媽輕視,自己的未婚夫也慢慢顯露出自己的本性。她取消了婚約,哪怕知道了死刑犯家屬的身份,思悅依然堅持讓大芝在自己的店裡,店面被人扔雞蛋,而砸他們的卻是死者的家屬們。本應無辜的受害者們,此時卻成了施暴者。

就算李曉明被槍決,但一切都沒有結束,當眾人不再關注這個事件,誰來幫助被害人的家屬,又怎麼防止下一個李曉明的出現。2014年5月21日,21歲的大學生鄭捷在臺北捷運江子翠站隨機砍人,4人死亡,21人受傷,2016年2月28日,4歲女童小燈泡在臺北街頭被一名男子用菜刀砍倒在地。然而當鄭捷判處死刑後,作為受害者的小燈泡媽媽卻表達了不支持死刑的立場:他死掉了,然後呢?

於是編劇呂時媛進行長達一年多的田野調查,共訪問了包括法官、律師、媒體從業人員、社工、精神科醫生等40多位相關人士,以假新聞、死刑犯、更生人、言論自由、強制就醫、合法殺人等問題為核心,寫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自開播以來一直以各種話題在引發網友的觀眾的思考。

從喬安飾演的新聞工作者的角度,他讓我們深思新聞報導的底線,我們的媒體到底是在追求真相,還是在尋求熱度。從思聰的角度,它又讓我們思考精神病人在社會中如何自處,當他們犯罪時又是否應該減刑。罪犯有沒有人權,對待罪犯家屬又是否該共情和體諒。

故事裡,李曉明在戲院朝無辜者開槍,故事外,是無數個暴戾的「李曉明」在無數個宣洩口向無辜者「開槍」(網暴)。故事裡,媒體以求快代替求真,屢次報導假新聞,故事外,是網友和媒體的共謀,眾人在自媒體的黑暗森林中相互畏懼,又相互屠殺,散播者是這個時代最大的瘟疫。故事裡,思覺失調者思聰被恐懼和偏見,不被社會當做正常人,故事外,我們早在心裡把所有人都標好了價。

看這部劇時,我們或許會認真思考我們與惡的距離,可人哪裡只有一面,我們不僅是惡,也是善。人與人的相處或許就是惡意和善意的不斷切換。喬安最終選擇走出被害人的身份,去試著原諒施害者,試著和自己和解,去做回新聞人尋找真相。王赦因為家人放棄了理想,可也是因為家人找回了曾經失去的溫度,實現自己的司法夢想。思聰也開始平靜地與內心的惡作鬥爭,李曉明的父母不再逃避,開始向受害者道歉、贖罪。更多數不清的人在散發愛意,在某個地方幫助他人。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願我們永懷善意,清澈明朗
    今天我們一起來討論一部高分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光聽名字,大家也能夠猜測出這部劇與「惡」有一定的關係。雖然這部劇與「惡」有關,但是看完之後還是希望大家永懷善意,清澈明朗。這部劇主要講述了一起在電影院發生的隨機殺人事件過後被害者家屬、施害者家屬以及施害者代表律師等人在事情發生之後的生活。李曉明是這次事件的元兇,因為家庭和生活各方面的種種原因,他患有精神病,選擇做出一件很瘋狂的事情,這件事也毀了很多家庭原本的平凡而又幸福的生活。
  • 我們與惡的距離
    當被害者和加害者身份對調,原本弱勢一方成了人人喊打的壞人,被誣陷的施暴者則在網絡暴力之下「已經社會性死亡」。人們很容易在「正義」的外衣下做出諸多偏激舉動。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裡,勒龐稱群體為「無名氏」,因為群體的數量龐大,群體中的個人難以被追究責任,所以他們對於責任的約束感就會完全消失。輿論波濤洶湧的時候,烏合之眾只願意相信自己選擇的真相。
  • 匠心|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
  • 看《我們與惡的距離》,想吹爆賈靜雯演技,立足點秒殺其他電視劇
    《不完美的她》《如果歲月可回頭》等一系列優秀電視劇上映,都很精彩,但看完《我們與惡的距離》後,立馬看到了差距。賈靜雯主演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帶我們探討,我們是要聲討惡這件事,還是在聲討惡人。災難發生了,不管是遇害者還是施害者的家人都是受害者,所以站在不同的立場大家都有道理,但壞事就是發生了。紐世安慰化名李大芝的李曉文說:我們都是好人,但事情就是發生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可憐又可恨的婆婆,揭開了原生家庭吃人真相:受害者變成施害者
    不禁感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當年的受害者,變成了今天的施害者。01、 孝敬婆婆,反被污衊。結婚之初,王慧就發現,婆婆很少添置衣物,很多衣物都磨了邊,脫了絲,真的很節儉。「孝敬婆婆是應該的,也是我樂意的,可這不是巴結討好、也不是理屈求饒,可婆婆卻在外造我的謠。」王慧委屈地說。婚後一年的一天,有個好心的鄰居攔住王慧,悄悄地給她介紹了一個不孕不育的專家。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 可以說《噬罪者》,是比肩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的作品
    去年最讓人驚喜的就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評分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以一個槍擊案件為基礎,通過兇手、受害者家屬、兇手家屬和旁觀者的視角來探索深刻而現實的主題。另一部精彩的中國劇《噬罪者》誕生了,而《我們與惡的距離》有著同樣的魅力,主題也很相似。《噬罪者》由莊開勳、夏于喬、曹燕豪、蔡淑珍、林子喜等明星主演,共13集,已全部播出。豆瓣評分8.0分,從整體質量來看,是被低估的,比較合理的分數應該是8.5分以上,分數只有300人左右,看的人數比較少。
  • 《我們與惡的距離》評分高達9.5,劇本深入人心,多角度解析人性
    被害者的家庭是痛苦的,殺人犯的家庭同樣也是痛苦的。究竟什麼才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顆稻草?剖析人性《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影片讓臺灣影視劇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豆瓣之上有17萬人觀看評分,高達9.5,各種好評,各種推薦,讓其受關注度極高。
  • 《我們與惡的距離》:沒有感同身受,就別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別人
    今日閒來無事,追了一部臺灣寫實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相比這個名字,我更喜歡它的譯名「the world between us」。我們身處世界,我們就是世界。我們與惡的距離,很近。01.受害者家屬宋喬安,受害人劉天彥的媽媽,在兒子被槍殺之後始終無法走出這個陰影,白天沉迷工作,晚上不停酗酒,因此忽略了丈夫和女兒的感受,甚至讓女兒在送給她的母親節賀卡上寫下了「我知道你不愛我」的話。其實我們都明白宋喬安無法原諒殺害她兒子的兇手,更無法原諒她自己。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幾年後,臺灣公視和HBOAsia合作,根據這類真實事件改編拍出《我們和惡距離》。該劇一上線便受到廣泛關注,播出幾集豆瓣評分高達9.4分,網友們交口稱讚:「怕是金鐘獎預定了!」《我們與惡的距離》值得如此高分,在於它真實呈現了一個觸目驚心的現實世界,讓你直面人性,殘酷至極。該劇圍繞一起無差別殺人案,描述了受害者與加害者家屬在案發後的生活與心理狀態。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去年有一部炙手可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時看到好多閨蜜、同學們紛紛在朋友圈吹爆這部劇,網上也是好評如潮,我就挺想抽時間觀瞻一下。但是,去年由於一些原因,還是將這部劇擱置了:一方面,我當時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另一方面,去年經歷了好多波折,擔心這部劇太過壓抑和黑暗,也就沒有勇氣去觀看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該劇一經網絡播出,就引起了很多議論,尤其是受害者、肇事者和旁觀者這三個不同群體,看完這部戲,你不禁要問,善惡有這麼明顯的區別嗎?《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分,善惡之間到底相距多遠?
    沒錯,就是最近刷屏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小編抱著好奇的態度,認真地看完了整部劇,看完後只想說四個字:實至名歸。《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激烈的矛盾從這個案件展開。然而,與過往的犯罪類影視劇不同,它像是一個被拉高了的鏡頭,不聚焦犯罪的經過,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位置去俯視整個事件以及與事件相關的每個人。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刺入善惡混沌的灰色地帶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由真實案例改編的、發人深省的臺劇。雖然只有10集,卻囊括了許多深刻的社會問題。這樣優秀的電視劇,在華語電視劇史上也十分罕見。它引發了人們關於善惡標準的思考與討論,也讓我們看見了人性的複雜與掙扎。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最近看了一部新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的是犯罪與人性的故事。劇中還有很久沒有在臺劇中出現的賈靜雯。在這部劇裡我看到了許多人性的交織。究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多視角敘事下的故事呈現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2019年上半年在臺灣播出的一部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由賈靜雯、吳慷仁等主演。敘述視角是敘事學當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敘述主體(敘事者或劇中人物)與事件對應的狀態和位置,即敘述主體從什麼角度去觀察故事。許多社會惡性事件,我們「看」過、「害怕」過甚至「罵」過,只等媒體告訴我們「壞人已伏誅」,那麼然後呢?事件後似乎就能雲淡風輕了,其實不然。
  • 豆瓣9.4,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是一個未區分的殺人事件,從幾個家庭,不同的立場,不同的參與者故事……因為孩子死亡受害者家庭而瀕臨破碎兒子殺人所以躲避人群的受害者家庭因捍衛死刑而被判刑的律師弟弟的病帶來了姐姐人生的課題家庭只有波及施暴者家庭成員或律師可以為他們辯護。什麼樣的人生應該是選擇?是不是殺人犯只需要判斷死刑,國家真的安全嗎?難道不應該探究殺人犯背後的原因嗎?每一個情節都可以延伸成一個話題來討論,這基本上就是優秀作品的水平。
  • 主播專欄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團圓」結局的正確打開方式
    作者:央視新聞頻道主持人  王言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我們與惡的距離》最近在媒體圈挺有名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以下簡稱《我們》)著重探討的是在無差別殺人案中,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身兼精神疾病患者和殺人罪犯這雙重身份的施害者?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受害者的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