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賣的表千千萬,但從市場層面來開,勞力士無疑是奢侈手錶的天花板,雖然有人喜歡有人討厭,勞力士還是勞力士
【勞力士不是瑞士的?】
都知道勞力士是瑞士手錶,而且每塊勞力士手錶的六點鐘位置都刻有一行字「swiss made」
(瑞士製造)。但除了硬刻表友,很少有人知道勞力士是怎麼到的瑞士。
是的,勞力士本來不在瑞士,不僅不在,它本來也不想去瑞士。
勞力士最主要的創始人漢斯·維爾斯多夫,生於德國巴伐利亞的庫爾姆巴赫,維爾斯多夫或許算不上是個卓越的表匠,但卻是個慧眼獨具的表商。在二十世紀初,他看準了依靠殖民發了財的英國,那裡的市場有很多攥著大把的英鎊打算增加一點生活情調的人,同時他也看準了手錶的普及和轉折點,手錶開始走向女士的首飾盒,挑戰懷表在主流應用中的傳統地位。在這樣的背景下,維爾斯多夫在英國創辦了勞力士--甚至勞力士的名字,據他自己說都是某天在英國乘車出行的時候想出來的。
剛從代理轉向生產的勞力士,主要的生產方式是從瑞士艾格勒進口機芯,在英國組裝並投放市場,這個買賣本來做的風生水起,維爾斯多夫也沒有搬家的意思---他自己就是個「英粉」,回德國或是去瑞士本來都不在考慮範圍內,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而維爾斯多夫,他是個德國人。
(一戰後英國境內抵制德國勞工和商品的海報)
作為「敵僑」,維爾斯多夫不僅交戰過程中被盯的很緊,戰爭結束後也不得安寧。一戰結束後,英國官方不僅繼續醜化德國人,而且給在英國的德國僑民和公司制定了極為苛刻的稅收條款。如果繼續呆在英國,受氣不說,生意也真是沒法做了。
於是,在1919年,維爾斯多夫把公司搬到了瑞士日內瓦,這才有了後來我們所熟知的「瑞士勞力士」。
(1919年的日內瓦勞力士總部)
勞力士本來只做組裝??
現在一說勞力士,那可能是機械錶領域資產零件比例最高的廠商之一。且不論機芯之類,就連表上用的黃金,都是他們自己煉的。
然而最初的勞力士只是單純的進口和組裝,把瑞士艾格勒的機芯進口到英國,在和丹尼森等廠商製作的表殼等部件攢到一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出於對口碑和供應鏈掌控的追求,勞力士逐漸把大部分零件的製造都整合到了自己門下,有的是通過建立生產線,有的則是通過收購。
(老廠丹尼森2015年才恢復手錶生產,之前50年一直只做零件代工)
而在收購中,最關鍵的一環,就是2004年,勞力士收購了多年來為他們生產機芯的艾格勒。說起來艾格勒其實是家資比勞力士老得多的廠商,艾格勒的創始人Jean Aegler於1891年英年早逝時,勞力士聯合創始人維爾斯多夫還是個10歲的小屁孩,但有時候,來得早不如來得巧---這一點,那些曾經常年壓著勞力士但最後被反殺的老廠是最明白的。
比如歐米茄
現在勞力士表上還有第三方製作的零件嗎?按常理推斷應該是有的。其實像彈簧和錶針之類的細小部件,即使是頂尖制表廠商也不會專門自己去做,所以雖然現在的勞力士錶針可能仍然是第三人製作的,但這並不妨礙勞力士成為零件自產率最高的機械錶廠商之一。
(勞力士的發明很多嗎?)
在石英危機之前,勞力士可不是後來四平八穩的形象。當年的勞力士,技術上什麼都要搶個先,說是個極客品牌都不為過。甚至在石英危機伊始,勞力士還自己做過石英表。
(石英日誌,現在主要活躍於拍賣市場)
但很多時候,勞力士對技術的大膽嘗試並不是「原創」,而是「首用」---有些技術革新在勞力士應用前就已經出現了,但勞力士通過首先將他們量化,實用化,還是拔得頭籌。
比如「手錶」這個概念本身,直到十九世紀末期,腕錶都是女士拿來玩的,到實用場合還得是懷表出場。此時的手錶機芯用的往往都是「筒式擒縱器」,其精度和耐用性遠不如沿用至今的槓桿擒縱。為什麼當時手錶不用槓桿式?因為當時的槓桿擒縱體積太大了。
但到了二十世紀初,其實已經有廠家能做出體積足夠小的槓桿擒縱機芯了,艾格勒就是其中一家,勞力士抓住了這個機會,成了現代意義上手錶行業中,最早的入局者之一。
比如勞力士引以為傲的潛水錶。勞力士的「蠔式」既不是第一款潛水錶,當時已經有很多種讓表能承受水下環境的方案,它也不是第一款量產的潛水錶,1927年跟隨女運動員梅賽德斯·格利澤橫渡英吉利海峽的耗式還處於原型和定製生產階段,第一款工業化生產的百米級潛水錶是歐米茄1930年的Marine.
但勞力士巧就巧在,蠔式的螺緊表殼+螺緊錶冠的方案極為簡潔,在易用性和可靠性上取得了極佳的平衡,當年一炮打響後,知道今日,勞力士的潛水錶(水鬼,海使等)依然是他們的拳頭產品。
另一個「巧」的例子是自動上鏈機芯。「自動蠔式」出現之前,人們對自動上鏈機芯的探索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產生過很多方案。其中,1923年的哈伍德機芯已經具備了後世自動上鏈機芯的大部分特徵,就差兩點:360°轉動的擺陀和對手動上鏈的兼容(哈伍德機芯不能靠擰錶冠上弦,只能搖……)
而勞力士所做的,恰恰就是改進了這兩個關鍵的不便之處,自此360°擺陀和兼容手動上鏈成了自動上鏈機械錶的標配。
當然,至於勞力士怎麼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捏著先進技術做保守產品的公司,那就是另一段故事了。
勞力士能頂住老牌大廠的打壓,挺過石英危機,站上奢侈表市場的巔峰,背後自然有很多過人之處,但他們真正的過人之處,不在意刻板的印象中瑞士人或是德國人偏執般的精益求精。
或者說勞力士能做到現在的成就,最重要的是眼光準。如果只有對品質或是技術的偏執追求,那它要麼撐不過七十年代的石英危機,要麼成為只面對極小市場的等級品牌,而如果只知道變通,找不準方向,就會成為跌下神壇的浪琴或是歐米茄。
(登月表一直賣,當年的輝煌卻回不來了)
說到底,勞力士這麼牛,不是靠粉絲們「一勞永逸」的信仰,也不是靠某一款產品或是某一時的策略,而是靠瑞士群山中那幢樓裡,那些無比靈光的腦袋瓜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