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個業界爭論的節點:一些人認為,「鵝梨」是一種不常見的水果,名為「榲桲」。
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大概是因為有如下這條記載吧,南宋《遊宦紀聞》第二卷中載:
唐、鄧間多大柿。初生澀,堅實如石。凡百十柿,以一榠楂置其中,則紅爛如泥而可食。榲桲亦可代榠楂用,此歐公歸田錄所載。但江南人不識榲桲,世南侍親官蜀,至梁、益間,方識之。大者如梨,味甜而香,用刀切,則味損而黑。凡食時,先以巾拭去毛,以巾包,於柱上擊碎,其味甚佳。蜀人以榲桲切去頂,剜去心,納檀香、沈香末,並麝少許。覆所切之頂,線縛蒸爛。取出俟冷,研如泥。入腦子少許,和勻,作小餅燒之,香味不減龍涎。」
這個記載恰恰與「鵝梨帳中香」的製法一致,這樣就能說明「榲桲」與「鵝梨」是同一物嗎?
那我們先看看「鵝梨帳中香」是怎麼製作的吧:
「鵝梨帳中香」本名為「江南李主帳中香」,記載在宋代成書的《陳氏香譜》的第二卷,其中有四個方子,如下圖:
這裡邊有兩個香方都用到了鵝梨,可見這位「江南李主」十分的喜歡這種梨的香氣。相信細心的香友一定發現了這個記載中的第三個香方和前邊「榲桲「的製法一模一樣。因此得到「鵝梨」與「榲桲」為同一物的結論,也可以理解,畢竟在茫茫書海中,找到一兩個證據,已十分不易。滿足於此的香友也就於此留步吧。喜歡用什麼來抒發自己的情懷,那是個人的自由,只要彼此尊重,就無可厚非!
但是,真相真的如此嗎?想要求真的香友,接下來你便可以隨我一同去尋找真相了!
「鵝梨帳中香」是南唐後主李煜的帳中用香,說白了,就是這位唐代皇帝的臥室用香,這麼說,這香一定是非比尋常,因為我們都知道——李煜,是一位非常特別的皇帝。
如果用一句話來歸納這位唐代的悲劇帝王,那應是:被皇帝職務耽誤了的偉大詞人。清代學者郭麐在自己的書作《南唐雜詠》中就說道:「(李煜)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
歐陽修也稱讚李煜「天資純孝」,史虛白更說他是一個非常善良敦厚的人,他天性「好生戒殺」。但是面對強宋,這樣一個純善的人,再怎樣的勵精圖治,也是枉然。面對強大的敵人,他化身成了與我們無數人一樣弱小無助的普通人,原本的浪漫風流,也漸漸的變成了悲痛傷感,他嘆道:「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之所以說「鵝梨帳中香」不一般,就是因為這位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絕美詞句的偉大藝術家,他的細膩、他的柔情、他的風致,全都融入在他的生活裡了,而那「帳中香」就是他生活裡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宋代洪芻在《香譜》中記載道:後主自製帳中香,以丁香、沉香及檀、麝各一兩,甲香一兩,皆細研成屑,取鵝梨汁蒸乾,焚之,芬鬱滿室。
所以,你是不是也想在讀到「臨春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幹情味切」的時候聞一聞那「帳中香」到底是什麼味道呢?那便可以從下邊這個視頻裡學習一下,自己試著做一做了。
鵝梨帳中香——宋代《陳氏香譜》
在學習製作之前,我們還是要先探討一下「鵝梨」到底是什麼梨
最早對此有記載的應是北宋藥物學家蘇頌所著的中藥學專著《本草圖經》,其中分別記載了「鵝梨」和「榲桲」:
梨,處處皆有,而種類殊別。醫方相承,用乳梨、鵝梨。乳梨,出宣城,皮濃而肉實,其味極長;鵝梨,河之南北州郡皆有之,皮薄而漿多,味差短,其香則過之。其餘水梨、消梨、紫糜梨、赤梨、青梨、茅梨、甘棠梨、御兒梨之類甚多,俱不入藥也。」
榲桲,今關陝有之,沙苑出者更佳。其實類楂,但膚慢而多毛,味尤甘,其氣芬馥,置衣笥中亦香。」
後來《本草綱目》中收錄了這些詞條。「鵝梨」產於「河之南北州郡」,而「榲桲」則產於「關陝、沙苑」。
顯然「鵝梨」與「榲桲」並非一物!
讓我們再看一例,在《四庫全書》所收錄的《農政全書》中也分別有這兩物的記載,一個記於第二十九卷,一個記於第三十卷,如下圖:
這條記載中可見,「鵝梨」是一種產於「近京州郡」的梨。這條記載雖然還是來自於蘇頌的《本草圖經》,但是這裡的收錄更加權威,地址也更加詳細,應是產於今鄭州附近的一種梨,特點是「皮薄漿多」。但是「榲桲」卻是一種「膚慢而多毛」的果子,產於今陝西地區,尤其以沙苑(陝西大荔南洛水與渭水間一大片沙草地)一地最為上乘。顯然這兩者植物特點非常不符,李時珍還說「榲桲」是「榠楂」,是一種和木瓜相似的果實,也可以入藥。
很明顯,在歷史上,「鵝梨」與「榲桲」一直都並非一物!
若這還不能說明問題,那我們再看一證:下圖為中國香學歷史中最為完善的一部集著《香乘》,其中記載了兩個香方,這兩個香方前後相鄰,一個使用了「鵝梨」,而另一個則使用了「榲桲」,如果這是同一種物品,為什麼不寫同一個名字呢?
是不是看到這裡,還是不能充分說服那些固執己見的所謂「專家」呢?
那只能用現代植物學來給你上一課了。
上圖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曾豔玲等人針對「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所提供的「鵝梨」和「博多青」植物材料,而做的雜交授粉研究報告,目的是為了提高梨樹的產量。
其中明確的寫到了「鵝梨」是「白梨」的一個亞型,是河南本土產的一種古老的梨樹品種,它的拉丁文植物名稱為(學名)Pyrus bretschnei deri 『Eli』,為薔薇科蘋果亞科梨屬植物。
而「榲桲」為薔薇科榲桲屬的植物,它的拉丁文植物名稱為Cydonia oblonga Mill.
「鵝梨」為5-8米的喬木,而「榲桲」為灌木或小喬木。
「鵝梨」的藥用價值為:生津、止渴、潤肺、寬腸、強心、利尿等作用;而「榲桲」的藥用價值則為治水瀉,腸虛、煩熱及散酒氣。
關於「鵝梨」我倒是覺得貼吧裡的一位香友很是可敬,不想卻被「磚家們」罵了一通,我本也不想寫這篇文章的,但是「真的」被「假的」罵,這讓我們這些做研究的情何以堪呀!
這樣不做考證,道聽途說,還不知尊重別人,更為尷尬。
寫道這裡,我相信,還是不能說服一些一定要將「榲桲」當作」鵝梨「來使用的」磚家「,他們既不會相信我的論證,也不相信植物學家們的科學依據,只堅守隻言片語,或是有何特定的目的,那我也只能說「清者自清」吧。
其實,這個問題根本沒有討論的必要,各位香友只要百度一下,便可以知道什麼是「鵝梨」,什麼是「榲桲」了,正統學者怎麼會犯這麼低級的錯誤呢?
以此文自檢吧,想要做個合格的專家,就要嚴謹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