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蘇蘇
在網絡電影獲得指數級增長和發展的2020年,於編劇端,如果給出一個稍顯極致的形容,說「網絡電影『無』編劇」也不為過。
隨著網絡電影單片數據走高,票房營收穩定,在百科裡,在宣發物料傳上,導演、演員都是宣傳重點,但編劇署名常常「諱莫如深」。這些「消失」的網絡電影編劇,極少被片方在招商、對外發布等大型公關活動中主動提及。
一邊是「編劇才是創作核心」的豐滿理想,一邊是骨感現實,網絡電影編劇們去哪兒了?「網娛觀察」整理了一份50名網絡電影編劇作品一覽表,或許觀眾從中也能些許窺見發展7年的網絡電影,其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態勢。
事實上,現實中的網絡電影編劇從業者遠多於此,但受困於聲量和作品的式微,他們也遠未被看見——網絡電影行業向好,需要每一環的齊心發力。
昨天:編劇門檻較低,魚貫而入
2014年,風起雲湧的網際網路技術革命提供了內容革新的可能,以純娛樂為導向的網絡電影誕生的同時,也催生了「網大編劇」這個群體的快速興起。
一時間,編劇專業畢業投師無門的,寫網文小說的,段子手,編導專業,甚至編劇業餘愛好者等科班非科班的寫手,只要涉足網絡電影領域,都有作為編劇的一席之地。
乘著市場極速蓬勃的東風,2015年前後,一部網絡電影往往源於一個概念和熱詞。先有概念,然後幾天或一星期迅速豐富成一個本子,唯一要求是快!快!快!所以,手快、有網感、懂熱點和流行文化的寫手們迅速入行,開啟了他們的編劇之路。
從網絡電影重美術、畫面而輕劇本的行業初始往前發展,由此也生成了幾撥不同形態的編劇:
個人制:一些有不少網絡電影作品的編劇們沒籤公司,也沒有經紀人,自己處理外聯商務,同時負責寫劇本。這種相對「小打小鬧」的方式讓他們出圈難,觀眾認可度低,編劇們個人的社會影響力和業內口碑也難以觸達到更高層次。
微小型編劇工作室:由個人制延伸到小型團隊的工作室制,由於團隊作用和影響力變大,工作室接到更多項目,每個成員有分工,也形成了整套編劇工作流程——接到項目,了解清楚製片方意向,開始出大綱、人物小傳、分場景大綱,直到劇本完成。榜單中如編劇方嵐就屬於此類工作室形態。
彼時,網大編劇們更勝在創意「新」、「奇」、「特」。如方嵐所言,作為編劇就是要能聽懂「客戶」說的話,把製片方想到的往深發展到他們沒想到的地方,最終給到一個更加分的內容呈現。而事實上,很多編劇工作跟中介沒區別——溝通製片人和導演,寫出他們想要的「戶型」,一些內容和走向常常自己做不了主。
無論個人制還是微小型編劇工作室,常常發生的情況是,依託於網絡電影打開市場的編劇們在有了幾部作品(成功更好)後,往往選擇挑戰更大的戰場——網劇或院線。他們也許志不在此,而要奮力追逐一個上升通道。
自編自導:受各種綜合因素加成,相當多一部分製作團隊在某些項目上選擇自編自導。導演大多身兼編劇一職,他們對項目和市場有著自己的認知和把握,也有製片人思維,如榜上的項氏兄弟、陳翔、張濤、黃照盛、海濤、熊琛、文一行、劉博文等,都同時兼任了導演。
此時以導演/編劇為創作核心的形態也會逐漸形成公司制,並籤約編劇、導演、製片人、策劃、演員等各職位。如榜單中張聖帆、成思宇所屬的眾樂樂影視(導演林珍釗創立)、項氏兄弟電影、導演張濤的造夢師影業、導演陳翔的雲南爆笑江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崔走召的信風影業等。創作團隊開始合力創作,集思廣益,充分吸收導演、甲方責編、金主等的意見,逐漸形成公司化、工業化的創作流程,以便更好把握品控輸出。
今天:網絡電影「無」編劇?
曾幾何時,網絡電影三要素:片名、海報、前6分鐘開始成為「雙刃劍」。三要素讓網絡電影走入更大眾的市場,也讓大多數網絡電影編劇成為產品創作的「工具人」。
被開發團隊「策劃」出來,純以市場/觀眾為導向的網絡電影,前6分鐘要緊貼片名,編劇需要秉持製片思維和導演思維,要懂得爆款網絡電影的選題、策劃秘訣,懂網感,知道怎麼做爽點,放棄創作理論的信仰和堅持,並具備敏感的市場嗅覺,對甲方需求有敏銳把握。長此以往,網絡電影編劇們大多淪為資本意志和「產品思維」的執行者,創作空間變小,話語權微乎其微。
正如一位觀眾所言,「網絡觀眾需要的,簡單說就是強情節爽片,故事就是事故,從小事到大事,最好一直有事。」
事實上,網絡電影作為視頻網站需要的流量產品,目的是引流和拉新。有時導演都是不重要的,有時IP和流量演員或許權重更大。製片人也是以此為基礎碼盤做項目。原創編劇在其中的話語權也非常小。
其次,電影是團隊合力的結果,如果製作過程中偷工減料,削減縮水,等成片出爐時故事已與劇本相差十萬八千裡,此時編劇對於成片的差評也頗為無奈。
而近年隨著院線電影廠牌和專業電影人才入場,推動網絡電影的精品化升級,電影的「創作思維」逐漸滲透。同時,網絡電影題材紅利削減,好故事的力量發力,只有當更多如《奇門遁甲》《辛棄疾1162》《法醫宋慈》《奇襲·地道戰》《東北往事:我叫劉海柱》《陳翔六點半》系列,《靈魂擺渡:黃泉》《毛驢上樹》《老大不小》《樹上有個好地方》《雙魚隕石》等口碑與票房漸成正向循環的網絡電影於市場崛起,編劇的重要地位才會愈加凸顯出來。
明天:編劇姓名最終對宣發起到幫助
「網紅」秦教授有名言,什麼時候編劇的地位真正上來了,什麼時候網大才能真正脫胎換骨步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當前,網絡電影後力不足,內容缺少創新,編劇欠缺閱歷積累,橋段複製拼湊現象嚴重。其次表現在品味和審美上有缺陷。大力精品化之後,網絡電影更需要在故事完整度、思想性、藝術性、現實意義上拔高,這些都依賴於更多具備專業思維的編劇得以完成。
網絡電影一味需要高成本嗎?或許大投資外的另一種思路是,一些相對低成本的網絡電影玩不起特效,請不了大腕,沒有特別強的宣發,最終促使觀眾點擊觀看的能力就得靠故事、靠好的編劇發力,最好內容符合當下熱點話題和主流情緒。
因為網絡電影的主要觀看載體是小屏幕,相比沉浸式的院線觀影,網絡電影對劇情要求其實更高,所以「高概念」在網絡電影創作上除了指大明星、大導演的陣容,還需有吸引人的「故事內核」,市場導向的奇幻、動作等主流類型之外,網絡電影未來走故事為核,類型取勝的路線,嘗試探索驚悚、懸疑、犯罪這類強劇情的類型片也是出路之一。
市場在變化。觀眾審美提升和監管政策的收緊,已經允許網絡電影大力在故事上精雕細琢,延續前6分鐘精彩,故事到後面不洩氣,期待編劇姓名最終對網絡電影宣發起到幫助的那一天。
最後,「網娛觀察」以一位編劇的肺腑之言做結:「所謂編劇行業沒有門檻,則意味著編劇是全世界門檻最高的行業,無數人在這裡競爭,這裡絕對不是一個沒有退路時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