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五一路地處太原繁華的市中心。而五一路文廟巷,卻巍然靜默地坐落著一座紅牆青瓦、金碧輝煌的建築物——太原文廟。
太原文廟建於清光緒8年(1882年),位於上官巷東端,是太原規模最大的文廟。1996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0月10日,成立山西省民俗博物館。
和全國所有的文廟一樣,太原文廟是祭拜孔子的地方。雖然地處市中心,但平時來這裡遊覽的人並不多,整個文廟肅穆靜謐,給人一種神聖神秘的氣氛。
太原文廟總佔地面積達4萬平方米。坐北朝南,兩重院落,門殿廡祠近百間,巍峨壯觀,四周紅牆高聳,中軸線上依次建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和崇聖祠以及兩院之廂房等。欞星門外建有牌樓、照壁、井亭。牌樓系木構建築,上書金字「文廟」,現已移至文廟西花園門前。
原牌樓後是一大照壁,中間鑲綠琉璃團龍。照壁的東北、西北向建有兩座六角井亭,據傳是崇善寺的遺蹟。
後來把文廟開闢為民俗博物館後,沿照壁、井亭另築了一圈紅色圍牆,南側與影壁相連,把整個文廟建築和周圍的其他建築隔離開來,形成了與周圍截然不同的獨立風格和氛圍。故在欞星門外又形成一院落。
據明萬曆《太原府志》、清道光《陽曲縣誌》記載,在縣治西有府縣兩學宮並峙,宮內有府縣兩文廟。府文廟建於金天會年間(1123年~1137年),縣文廟建於金大定年間(1161年~1189年),規模宏大。廟外有兩大坊,東曰「德配天地」,西曰「道冠古今」,屬兩廟共有。可惜1881年(清光緒七年),汾水泛濫,兩文廟被毀。
欞星門是文廟的大門,建在高臺上,是三間六柱帶有鬥拱的沖天式木牌坊。門間的牆上鑲有4個綠琉璃團龍,光彩奪目,特彆氣派。
欞星門是1882年(清光緒八年),由當時的山西巡撫張之洞倡議,在火焚了的崇善寺廢墟上重建的。
大成門是文廟的第二道門,宮殿式建築,面闊五間,綠瓦飛簷,彩繪鬥拱,金碧輝煌,由3個門組成。中為大成門,兩旁掖門,東曰「金聲」,西曰「玉振」,門名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語意。金指鍾,玉指磬,比喻孔子的德行就像奏樂,以鍾發聲,以磬收韻,完美至極。以此盛讚孔子「德牟天地」、「道冠古今」,並與「大成」相呼應。
過了大成門是文廟的第二進院。院內正面的大殿就是大成殿。
大成殿是文廟中最重要的核心建築,是祭祀孔子和四配十二哲的大殿,位於中院中軸線的最北端,面寬七間,進深五間,為單簷歇山頂,建築面積693.12平方米。整個大殿修建於寬大的月臺之上,更突出了大成殿的莊重感。大成殿屋頂鋪藍色琉璃瓦,屋頂正脊貼有黃色琉璃瓦。在屋頂正脊的兩端收束處,飾有黃色琉璃鴟尾。鴟尾是古建築屋頂正脊兩端的裝飾件,一般表現為:龍口咬住正脊,尾部上卷,背插寶劍。
太原文廟鴟尾為典型的清式官式龍吻。這些飾件不僅能在屋脊交接的部位防止雨水的滲漏,而且使得屋頂的造型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從而起到了重要的裝飾作用。
自民國以來,文廟已改作他用。1919年(民國8年)被闢為省圖書博物館,日偽時期還曾作過民眾教育館。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改為省博物館。現在的文廟是山西省民俗博物館。
博物館展區面積約18000平方米。東、西21間及大成殿具備舉辦大型展覽的條件,因此舉辦各類文物、書畫、圖片、模型等展覽頻繁。2007年大成殿完成陳列「千秋孔子展」。
二進院落院心寬廣,古木森森,花草鬱郁,尤其是紫藤纏枯柏,猶如枯柏復生一樣,濃蔭匝地,有不少的柏、槐等古樹木,現在依舊保存完好,呈現出一片蒼松翠柏的肅穆古樸景象。
崇聖祠一般位於文廟大成殿東側或者北側,原來被稱作啟聖祠,供奉有孔子的父母。太原文廟崇聖祠是在第三進院落(後院)中,是由崇聖門、崇聖殿和東西配殿所組成的一個獨立的院落建築(現在不向遊人開放)。
有媒體說,太原文廟是物質功能上的通用性和精神層面上的時代性巧妙結合的建築實體非常恰當。太原文廟所形成的環境氛圍和文化影響,已經和正在不斷向人們傳遞著強大的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