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文廟
曹聚仁 | 《循環日報》1962
上海文廟(民國)
到過上海的,上海城隍廟,幾乎無有不去過的,九曲橋、湖心亭,印象都很深。而今豫園已在恢復園林古面目,乃有豫園的勝景。要說園林勝景,文廟路文廟公園還在城隍廟之上。
上海之有文廟,迄今已經六百多年了,其間搬移了五次,移到目前這一文廟路上,倒還是近一百年間的事。大約11世紀時,上海設市舶提舉司及榷貨場,成立了上海鎮,那時鎮上並沒有文廟;到了13世紀中葉(宋度宗鹹淳年間),鎮人唐時措購買韓姓房屋,改建梓潼祠(即文昌閣),圖孔聖遺像於祠中,並築古修堂,作為子弟肄業之地,上海始有鎮學,可說是文廟的雛形(今天官坊街左近)。到了1291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分華亭縣東北境五鄉為上海縣;過了二年,在縣署東首,營建縣學。
魁星閣(民國)
次年,建築完成,有正殿,有講堂,買鄰地造齋舍,廟制大體粗備。1302年,又添築殿軒,增設大門和學門,重新立聖像,再繪先賢像,前通泮水,架橋其上,這才是文廟,地在今敬業路。
到了1310年,又在縣署西得官地十五畝,另建新學宮,地在今淘沙場一帶。可是,過了四年,縣丞王珪,又把它遷回原址(原因不明)。遷回以後,廟制愈益宏大,廟有池、臺、壇、亭等勝,並植古松、梧、竹無數,不僅是學宮,而且是勝遊之地了。到了1351年(元順帝至正十一年),修建了教諭廳、講習堂、廟門齋舍,廟左別建明倫堂,僧覺元還捐了田蕩六百多畝作為修葺費。有明一代,文廟歷有興修葺治,地址始終在原處,並沒移動過。
到了1853年(清鹹豐三年),小刀會劉麗川起義,他們借文廟做軍事指揮大本營,到了鹹豐五年,清軍收復上海,文廟在戰火中全毀。上海士紳,乃籌商請準大府,遷移於西門內南邊右營署廢基(明代海防道署舊地),重建新廟,便是今日的文廟了(佔地十七畝三分有餘)。其後, 1860年(鹹豐十年)又經過一度戰火,毀損大半。1864年(清同治三年)才重新修葺一新。到了1931年,由市政府闢為文廟公園,廟制規模,比以往更完整。那就是我們所看到的文廟了。
在封建時代,文廟大祭是一件大事,我們鄉下人,當然沒機會看到。1934年,大概是戴季陶的建議,忽然要祭孔了,我們曾經參加過上海的祭孔,典禮以文廟一祭譜為藍本,大體說來,和《儒林外史》中的祭奠吳泰伯是差不多的。今日的文廟,只是遊覽之地了。
—完—
摘自《上海春秋》曹聚仁著
版權歸作者所有,民國故紙堆整理,轉載請註明
相關閱讀:
一枝香、一品香:曹聚仁/1962
熟食檔:咖喱牛肉、排骨麵:曹聚仁/1962
文明雅集:曹聚仁/1962
《東南日報》與胡健中:曹聚仁/1962
春柳社:新劇同志會:曹聚仁/1962
《晶報》及其他 :曹聚仁/1962
宋漁父(教仁)墓:曹聚仁/1962
再談「國貨之隱者」陳栩園(天虛我生):曹聚仁/1962
天虛我生——陳栩園:曹聚仁/1962
陳景韓(冷血):曹聚仁/1962
陳冷血的時評:曹聚仁
【有料】曹聚仁評說《江湖奇俠傳》(上)
【有料】曹聚仁評說《江湖奇俠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