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赫山區龍光橋鎮烏龍壩村的曹谷良給我們女俠五人組打來電話,說他負責管理的40畝農田遭到了福壽螺入侵,農作物面臨減產,而且福壽螺還在向其他農田蔓延,這讓他心急如焚。得知這一情況,女俠五人組立即出發趕往現場。
福壽螺分布密集 最先在池塘發現
福壽螺原產南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是一種以植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螺類。幼螺和成螺咬食水稻葉及分櫱,使水稻因為分櫱降低而減少了有效穗進而造成減產。站在田坎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水底的福壽螺,它們或伸長觸角緩慢蠕動,或沉在水底「養精蓄銳」,農田裡十來釐米的距離,就有好幾個福壽螺。曹谷良說,距離這片農田一百多米遠的一口池塘是最開始出現福壽螺的地方。
補種秧苗 仍難逃侵噬
曹谷良告訴女俠,福壽螺從根部將禾苗啃斷,禾苗的主穗被「剪斷」後,不能繼續生長,這就意味著得重新播種,犁田、打藥、施肥、育苗,都得重新來過。前段時間這塊田的秧苗基本被吃光了,為了減少損失,他又重新播種,但是,仍沒有逃過福壽螺的再次侵噬。
田裡的福壽螺量大,根本除不乾淨,現在福壽螺已經蔓延到了周邊其他農田,曹谷良擔心如果福壽螺一旦控制不下來,將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看著辛辛苦苦種下的秧苗,短短的時間就被福壽螺給侵噬了,今年的收成也將大打折扣,曹谷良也想不出更好的防治辦法,只能幹著急。究竟福壽螺是從哪裡來的?又該如何防治呢?女俠隨即找到了赫山科技服務團的專家。
屬外來物種 繁殖極快
女俠說明情況後,水產組和水稻產業組的專家立即趕到現場查看情況。專家說,福壽螺屬於外來物種,據測算,一隻雌福壽螺每次產卵一塊,一塊有200—1000粒卵,一年可產卵20—40次,共繁殖幼螺約30萬隻。生存能力強,繁殖速度極快。
以鴨治螺 冬季渠道清淤從源頭控制
農田治理還需科學手段,專家說,福壽螺的防治根本上還是要依靠「以生物防治為基礎,農業防治為輔助,化學農藥防治為補充」的綜合治理措施。
此外,也可進行人工控制,選擇晴好天氣在稻田中間挖腰溝和圍溝,把水放至半溝,誘螺集中後捕撈銷毀。並可在稻田進水口用網紗攔截,防止福壽螺進入田中。碰上雨水天氣,可將稻田的水排乾,減少福壽螺。
希望在農技專家的指導下,曹大哥的農田能早日擺脫福壽螺的侵擾。也希望其他碰到相同問題的村民,不要過於擔憂,及時諮詢農業技術人員,尋找問題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