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23日消息(記者 於琦)在遞交招股書後5個多月,泡泡瑪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泡泡瑪特」)赴港上市有了最新進展。11月22日晚間,港交所披露的文件顯示,泡泡瑪特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並披露了聆訊後資料集,摩根史坦利和中信證券擔任聯席保薦人。
(圖源自港交所官網)
早在今年6月1日,泡泡瑪特就已向港交所提交了申請版本的招股書,截至目前已有5個多月的時間。若能順利完成上市,泡泡瑪特有望第二次進軍資本市場。
早在2017年1月,泡泡瑪特曾在新三板掛牌上市,但由於2014年-2016年連續三年虧損,公司於2019年新三板摘牌。
上半年收入淨利增速均放緩
從泡泡瑪特最新披露的招股書來看,2017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泡泡瑪特分別實現收入1.58億元、5.15億元、16.83億元和8.18億元,毛利率分別為47.6%、57.9%、 64.8%和65.2%。
(圖源自泡泡瑪特招股書)
從增速上來看,泡泡瑪特2018年、2019年的收入分別增長225.49%、227.19%,而2020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增速放緩,與去年同期5.43億元相比,同比增長幅度為50.5%。
從淨利潤(年內溢利)數據上看,泡泡瑪特2017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淨利潤分別達到了156.9萬元、9952.1萬元、4.51億元、1.41億元。2018年、2019年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6242.96%、353.29%,而2020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長幅度為24.36%。
爆款IP「Molly」獨扛銷售額大旗
泡泡瑪特在招股書中披露,在報告期內,公司的一大部分收益來自Molly。
2017年-2019年以及截至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泡泡瑪特基於Molly形象的泡泡瑪特品牌產品的銷售額分別佔泡泡瑪特品牌產品所得總收益約89.4%、62.9%、32.9%及16.3%。
(圖源自泡泡瑪特招股書)
泡泡瑪特解釋稱,2017年至2019年的銷售額佔比下降主要由於公司的IP庫擴大及其他IP所得收益快速增長。2019年上半年至2020年上半年,Molly所得收益減少主要由於受COVID-19疫情爆發影響,公司調整於2020年發佈Molly形象潮流玩具產品系列的時間表。
從數據上看,雖然Molly收入佔比呈逐年遞減趨勢,但泡泡瑪特仍強調,Molly對公司的銷售表現至關重要。
「倘Molly受損害或未能保持其目前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則無法保證我們可以開發或物色可資比較的IP作為替代品,或基於該等新IP的潮流玩具產品的銷售額足以彌補基於Molly的潮流玩具產品銷售額的減少。」泡泡瑪特在招股書中表示,「因此,Molly潮流玩具產品銷量的任何減少均可能對公司的收益及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招股書中,泡泡瑪特透露,2020年上半年推出16個新IP,下半年預期會推出14個或以上新IP。
自有IP收入佔比逐年下降
「IP是我們的業務核心。」泡泡瑪特在招股書中強調稱。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運營93個IP,包括12個自有IP、25個獨家IP 及56個非獨家IP。
所謂的自有IP,是由泡泡瑪特內部設計團隊創作的,已創作出如Molly、Dimoo、BOBO&COCO等自有IP。
從財務數據上看,泡泡瑪特自有IP在總收益的佔比呈逐年下降趨勢。2017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泡泡瑪特基於自有IP的泡泡瑪特品牌產品所得收益分別為4102萬元、2.16億元、6.27億元及2.81億元,分別佔公司泡泡瑪特品牌產品所得總收益的89.3%、63.4%、45.3%及40.9%,佔比不斷下降。
泡泡瑪特在招股書中表示,消費者的興趣發展非常迅速,且不時發生巨大變化,為了取得成功,公司需要預測吸引消費者的IP及產品,並快速開發及推出能夠贏得消費者有限時間、關注及消費的產品。因此,公司的成功將部分取決於不斷創作及推出消費者感興趣的新產品的能力。倘若公司無法實現,產品的銷量及盈利能力將受到不利影響。
「行業競爭加劇,公司市場份額下滑。」中泰證券也在研報中指出了泡泡瑪特存在的風險,「消費者喜好變化快,對潮流文化產品的更新迭代要求較高,公司存在長期無法推出爆款IP而導致收入下滑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