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快到了,鳥哥下定決心要減肥。別問為什麼,問就先請鳥哥吃飯。
為了對得這個新年到來之際立下的flag,鳥哥花了很多工夫,研究了一下市面上有哪些減肥理論。經過系統查詢各類文獻,鳥哥終於發現了減肥的終極理論,可以稱為減肥第一性原理。
這個減肥第一性原理可不一般,可以說綜合了市面上所有減肥理論,可謂是終極減肥原理。
01
減肥第一性原理概述
鳥哥先放出這個終極減肥理論:能量守恆原理。
人體攝入能量大於消耗能量,能量就在體內堆積,形成脂肪。人體攝入能量小於消耗能量,體內脂肪就轉化為能量輸出,身體存儲的脂肪就減少,達到減肥效果。
就這?原理很好懂,一聽就明白,好像也沒啥,這也能吹得神乎其神?別急,就像歐氏幾何一樣,幾個初始公理很簡單,但組合起來形成推論就複雜了。對這個終極減肥理論的詮釋才是關鍵。
我們上小學時候都學過這樣一道數學題:有一個大水池,上面幾個龍頭在注水,底下幾個龍頭在放水,問水池什麼能夠注滿或者排空。
終極減肥理論也符合這個模型:人體就是水池,有3個水龍頭在往水池(人體)中注入能量,有5個水龍頭在往外排水(釋放能量),水池裡的水有一個合理水位,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高了就是肥胖,容易引起疾病,低了你也動不了了。
注入能量的3個龍頭分別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
消耗能量的5個龍頭分別是:基礎代謝、消化吸收食物時候消耗的能量、為維持體溫而消耗的能量、睡眠、運動。
健康的人體,就是水位合理。不健康的人體,就是水位過高(肥胖或疾病)或者過低(營養不良或者疾病)。
減肥當然就是水位高了,人體脂肪過多了,要把水位降下來,讓排水速度大於注水速度,到了一定水位再保持住合理水位。
02
什麼是合理水位
我們用電熱燒水壺燒水時候,加入的水是需要在一個合理範圍區間。燒水壺內側一般都有兩條刻度線,上面一條是高位,水位不能超過這個高位。下面一條是低位,水位不能低於這個低位。
人體也是同樣道理,脂肪含量過高或者過低都不行,而是應該維持在一個合理區間。
我們通常用BMI指標來表示體重的合理性。
BMI是Body Mass Index的縮寫,意為身體質量指數。
BMI計算公式為:體重(千克)/身高平方(米)。
例如:身高1.6m,體重50kg,則體重指數(BMI)=50/(1.6*1.6)=19.53
參考上述標準,我們一般認為:男性BMI在18.5-23,女性18.5-24,是正常的。低於或者高於這個數值,就是有問題的。
對於減肥人士來說,我們主要討論超過上限數值的情況。
03
通過增加能量消耗減肥的可行性
減肥,我們可不可以通過增加能量消耗來實現?我們來分析一下。
前面說過,消耗能量的5個龍頭分別是:基礎代謝、消化吸收食物時候消耗的能量、為維持體溫而消耗的能量、睡眠、運動,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1、基礎代謝。
基礎代謝是人體維持起碼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具體地說, 是人體處在清醒、安靜狀態, 不受肌肉收縮、神經活動以及食物和環境溫度等影響而釋放的, 僅夠維持心跳、呼吸和一些基本生命活動所需消耗的最低能量。年齡、性別、身高、體重、體表面積、種族等都是影響基礎代謝的因素【參考資料1-2】。
這些因素大部分都是固定的,我們無法改變,只有體重和體表面積我們可以影響。
體重和體表面積和基礎代謝率正相關,通俗的說,人越重,基礎代謝率越高,而這和我們減肥的目的正好南轅北轍,我們顯然不可能為了增加基礎代謝率而增肥。
那麼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增加肌肉比重。通俗的說,就是去健身房練肌肉。肌肉多,基礎代謝率就會稍微大一些。科學研究表面,增加肌肉對提升基礎代謝有一定作用,但並不是特別大。
研究者發表在《美國人類生物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精確計算出了1公斤肌肉和脂肪燃燒的熱量,分別為13和4.5卡,也就是1斤肌肉燃燒6.5卡,1斤脂肪燃燒2.25卡。
各位老哥,你們在健身房揮汗如雨,大概練3個月才會多練出1公斤肌肉,然後只比1公斤肥肉幫助你每天多消耗13-4.5=8.5卡熱量。也就是一口飯,一口湯,或者一口蔬菜水果的熱量,多吃一口,3個月肌肉白練。
可以說,練肌肉對基礎代謝率有幫助,但沒有大多數人以為的那麼大。
而常見的食物,以100克為單位,熱量是多少呢?我貼出來大家可以看一下。
1)、肉類
2)、蛋類
3)、奶類
4)、水產類
5)、水果和果乾類
6)、蔬菜類
7)、五穀類
8)、油脂類
9)、酒水飲料
10)、菌藻類
結論:基礎代謝非常難以改變。
2、人體為了消化吸收食物而消耗的能量。
消化食物是需要能量的。吃的越多,人體調動、參與、消耗的,消化吸收食物的能量越多,但是我們不可能為了提高這種能量而故意多吃,這也是南轅北轍。所以此路不通,不予討論。
3、人體為了維持體溫而消耗的能量。
這裡特指自然狀況下體溫,不包括運動。
我們可以通過調節體溫減肥嗎?一般說來,也不行。人體有自動調節機制,保持體溫恆定。冷了身體會加熱升溫,熱了會排汗降溫,這些都會消耗能量。但我們很難利用。
1)、有人說,我讓身體冷一點,比如冬天少穿一點,是不是就可以讓身體釋放更多熱量,增加消耗?事實上很難。人的機體對於環境的變化,有自然而然的應激反應。這個反應的程序是固化在DNA和植物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裡的。它們調節的目標是最大限度的生存,而不會考慮大腦的種種願望。冬天穿的少,機體會迅速地發現:「這個冬天特別冷,應該增加一點皮下脂肪的厚度以抗凍。」
其次,穿得少挨凍的結果很可能是餓得更快,每次吃飯的時候吃得更多。所以要瘦的話單有「寒」是不行的,要「饑寒交迫」才行。
第三,可能一點點的「饑寒交迫」都未必管用。它可能會啟動在無數代的進化中固化在DNA中的反饑荒機制:「又是一個缺少食物的寒冬啊!少折騰,多攢點能量吧!」。它可以偷偷的把你的基礎代謝調降一點來每天攢一點能量,做成皮下脂肪。更悲催的是,萬一中間有一頓吃的比較多,很可能被機體視為增加儲備的天賜良機,把能量全部轉化成脂肪儲藏起來。請自行腦補機體發現「凜冬將至,荒年又多屯了一倉糧」時志得意滿的表情。
客觀證據是冬天越冷的地區,原住民族的皮下脂肪越多。
2)、有人說,我讓身體出汗,是不是可以減肥?
出汗有兩種,主動出汗和被動出汗。
先說被動出汗,比如蒸桑拿,抱火爐。這時候出汗只是為了降溫,為了調節溫度,而不是消耗脂肪。體重輕了是因為身體脫水,只要一喝水,馬上就恢復到原來體重。而且這種方式非常不健康,容易造成身體電解質紊亂,導致脫水,低鈉血症,低鉀血症,低血壓等問題,嚴重者甚至出現休克,非常危險。
主動出汗,也就是運動,這就不屬於此處自然體溫調節了。關於運動,後面還會提及,此處不再贅述。
所以,想通過故意讓身體處於冷熱狀態,也很難減肥。
4、睡眠
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確實會引起人體代謝提高。
熬夜易引起暴食。熬夜會增加食慾,讓人吃得更多。這就是為啥夜貓子愛燒烤、龍蝦、啤酒的原因。
熬夜影響脂肪分解。人體是在夜晚胰島素濃度最低的時候分解脂肪。如果熬夜,會破壞脂肪分解,更容易造成脂肪堆積。
熬夜造成內分泌紊亂。熬夜會引起機體的新陳代謝失調,免疫因子的生成減少。使人體長期處於疲勞、精神不振,易感冒、易過敏的狀態。
熬夜傷肝。睡眠的時間是肝臟的修復時間。如果睡眠不足,就會導致肝臟的修復受影響,損傷肝細胞。而肝臟又是人體的解毒、合成、代謝、生物轉化中心,當肝臟受損,勢必會影響到全身健康。
熬夜傷心。睡眠不足會導致血壓的升高,心臟負擔也會加重。因此,如果本身心臟就不是特別好的人群更應當注意充足的睡眠,防止熬夜誘發的猝死。
熬夜會損傷皮膚。熬夜使得皮膚暗沉、無光澤,導致黑色素的沉積,出現黃褐斑、痣、暗瘡、粉刺。還會導致皮膚的彈性會變差,人的衰老加快,影響到人的外貌,甚至會影響到心理健康。
結論:通過減少睡眠減肥不可取。
5、運動
運動確實能夠減肥。而且是5個排水龍頭裡唯一可以調節的。
1)、運動時間
科學研究表明,有氧運動前15分鐘,主要消耗的以糖類為主,機體通過三羧酸循環使體內的糖分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以避免體內攝取的過多的糖分轉化為脂肪儲存於細胞中,減少脂肪來源。
而在運動20—30分鐘時,有氧運動便開始以燃燒脂肪為主,主要是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甘油繼續在甘油磷酸激酶的作用下分解為3-磷酸甘油,經過磷酸甘油脫氫酶的催化之後徹底氧化,在肌肉工作過程中,它攝取體內游離脂肪酸,使脂肪細胞中的游離脂肪酸減少從而縮小脂肪細胞的體積。
2)、運動強度
運動員在進行訓練時要用運動負荷的大小嚴格控制運動強度。
普通人在進行運動時更應該根據年齡、性別、身體狀況等嚴格控制自己的運動強度,運動強度一般用心率,最大攝氧量等表達。
最大攝氧量在現實生活中不宜測量,通常用最大心率表示,有學者提出,在肥胖者中,如果肥胖者的體能較好,建議採用70%-85%最大心率,如果肥胖者體能一般的話建議採用60%-75%最大心率,如果肥胖者體能稍差則建議採用50%-70%最大心率。
最大心率的計算方式(適用於一般人)(220-年齡)*0.8。
3)、建議運動方式:高強度間歇性運動減肥
有研究表示,只有當運動的強度達某種閾值之後,過量氧耗才會發生,低強度的運動是達不到這種閾值的,而高強度和中強度可以達到這種閾值。
高強度的運動以後,過量氧耗的過程可以燃燒掉180Kcal的熱量,但是中強度有氧運動後只能消耗12-25Kcal的熱量。
近年來研究證明[參考資料3-7],高強度間歇訓練(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效果更好。腹部內臟脂肪細胞有更多脂解激素受體,對脂解激素更敏感[參考資料9],可能是高強度運動比中低強度運動能夠減少更多內臟脂肪的原因。
04
通過減少能量攝入減肥的可能性
在自然界,只有三種物質能夠被人體吸收作為能量,它們分別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
我們一個一個來看能否減少這三種物質攝入實現減肥。
1、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我們日常主要能量來源,也是大腦唯一能量來源。
碳水化合物能夠輕易被人體吸收,當它在人體內過剩時候能夠輕易轉化為脂肪。
大多數中國人日常飲食都少不了主食,例如饅頭,麵條,包子,餃子這一類,因此碳水化合物攝入可能是超標的。
除了上述主食,也有其他的蔬菜含有碳水化合物比較多,比如土豆,馬鈴薯,山藥,香蕉等。
如果決定減肥,即使其他所有努力都不做,至少第一步先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從每頓飯少吃或者不吃米飯和麵條開始。
2、脂肪
脂肪是人體能量來源第二大物質。
脂肪熱量高。脂肪中熱量的含量是同樣質量糖和蛋白質的2倍以上,因此一定要減少脂肪攝入。
脂肪除了熱量高,還有一個很討厭的特點,人體吸收率高。據研究脂肪中超過90%的熱量能夠被人體吸收,非常可怕。
想減肥,一定要減少脂肪攝入。能少吃就少吃,別心存僥倖。
3、蛋白質
總體來說,蛋白質是好東西。為人體提供能量,且不容易轉化為脂肪存儲。
所以想減肥,在減少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攝入的同時,要增加蛋白質攝入,這樣才能為運動和日常活動提供充沛能量。
蛋白質的補充標準:每公斤體重每天需要補充1-1.5克蛋白質。
05
總結
所以,綜上所述,為了減肥,我們需要:
減少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攝入,增加蛋白質攝入。
增加運動,加大能量消耗。其他意圖通過調節基礎代謝、消化吸收食物時候消耗的能量、為維持體溫而消耗的能量、減少睡眠等方式來減肥的,都是不靠譜的。
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1、Sabounchi NS, Rahmandad H, Ammerman A.Best-fitting prediction equations for basal metabolic rate:informing obesity interventions in diverse populations[J].Int J Obes, 2013, 37 (10) :1364-1370.
2、Frankenfield D, Roth-Yousey L, Compher C, et al.Comparison of predictive equations for resting metabolic rate in healthy non-obese and obese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J].J Am Diet Assoc, 2005, 105 (5) :775-789.
3、Ng M,Fleming T,Robinson M,et al. Global,regional,and national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ults during 1980-2013: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Lancet,2014,384(9945):766-781.
4、Maillard F,Pereira B,Boisseau N. Effect of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on total,abdominal and visceral fat mass:ameta-analysis. Sports Med,2018,48(2):269-288.
5、Wewege M,van den Berg R,Ward RE,et al. The effects of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vs. 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 on body composition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bes Rev,2017,18(6):635-646.
6、Viana RB,Naves J,Coswig VS,et al. Is interval training the magic bullet for fat los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omparing 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 with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Br J Sports Med,2019,53(10):655-664.
7、Keating SE,Johnson NA,Mielke GI,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interval training versus 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 on body adiposity.Obes Rev,2017,18(8):943-964.
8、Costigan SA,Eather N,Plotnikoff RC,et al.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for improving health-related fitness in adolescen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r J Sports Med,2015,49(19):1253-1261.
9、 Freda PU,Shen W,Heymsfield SB,et al. Lower visceral and subcutaneous but higher intermuscular adipose tissue depots in patients with growth hormone an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 excess due to acromegaly.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8,93(6):2334-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