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是維持身體平衡與穩定、發揮運動功能的重要結構。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過多使用電子產品、久坐不動、走路含胸低頭、坐姿不端正等行為很容易引起脊柱形態不良的問題。但很多家長對其並不重視,如果不加以糾正,這可能會導致兒童青少年產生嚴重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問題。
1、什麼是脊柱側彎?
脊柱側彎(又稱為脊柱側凸)是脊柱在三維空間中發生旋轉、異常彎曲的疾病,以冠狀面的異常彎曲最為常見,矢狀面的異常彎曲通常指胸椎、腰椎曲度異常。
醫學上一般以站立正位全脊柱 X 線片顯示 Cobb 角(上端椎上緣的垂線與下端椎下緣垂線的交角)大於 10 度為確診金標準。
還可根據 Cobb 角的大小確定脊柱側彎的嚴重程度:10度(不含)~20度(不含)為輕度脊柱側彎;20 度(含)~40 度(含)為中度脊柱側彎;40 度以上為重度脊柱側彎。
2、兒童青少年脊柱側彎的發病率如何?
經篩查,目前,我國中小學生中脊柱形態不良率約為20%。
脊柱側彎通常可分為兩大類:特發性脊柱側彎(AIS)和姿勢性脊柱側彎。約80% 的脊柱側彎是特發性的,屬於難以自行矯正的結構性脊柱側彎。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AIS)的病因至今未明,患病率為 0.93%~12%。
姿勢性脊柱側彎屬於功能性脊柱側彎,俗稱「假性脊柱側彎」,由姿勢不良、長短腿和椎旁肌力量不對稱等造成。通常,在消除了致病因素後,患者脊柱的側彎程度會降低甚至完全恢復至正常曲度。但如果不注意控制,發生在青春期前的姿勢性脊柱側彎有可能發展成結構性脊柱側彎。
3、脊柱側彎可以自行矯正嗎?
脊柱側彎的類型複雜多樣,通常非結構性脊柱側彎患者及一些輕度脊柱側彎患者可以通過運動幹預和姿態矯正等方法防止病情惡化並使脊柱曲度逐漸恢復正常,實現自行矯正。但仍要注意運動的科學性,不正確的運動方式及運動過度都可能會適得其反,造成脊柱側彎程度的進一步增加,甚至導致運動損傷。
結構性脊柱側彎患者及中度、重度脊柱側彎患者則難以自行矯正。他們即使通過手術恢復了正常的脊柱曲度,後續仍需佩戴支具並進行功能性訓練。
4、父母如何對孩子進行脊柱形態檢查?
1.直立位檢查
站姿:孩子上身裸露,身體直立,雙腳分開,距離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目視前方,背向父母。
觀察:
(a)雙肩是否等高;
(b)左右肩胛骨在脊柱兩側是否對稱及其下角是否等高;
(c)兩側腰凹是否對稱。
判斷標準:孩子的任意一項檢查結果為否即可能存在脊柱形態不良的問題。
2.身體前屈試驗
站姿:孩子腰背部裸露,身體直立,雙腳併攏,雙腿伸直,然後身體向前屈曲 90 度,上肢自然下垂,雙手合攏置於雙膝間,頸部放鬆並自然垂頭。
坐姿:孩子坐於凳上,雙腳分開,距離與肩同寬,膝關節保持屈曲 90 度,雙臂伸直,雙手合掌,緩慢向前彎腰至上半身接近但未碰到大腿的位置,頸部放鬆並自然垂頭。
測試方法:父母站在孩子身後,雙目平視孩子的背部,觀察其背部兩側是否等高。以脊柱側彎檢查尺(Scoliometer)測量背部兩側最不等高處的角度。
判斷標準:角度< 5 度為陰性,5 度~ 7 度(不含)為陽性(轉診閾值,3個月後需重測一次),≥ 7 度為強陽性(高度懷疑脊柱側彎,建議轉診醫院進行拍片檢查)。
上海強直醫院脊柱矯正中心強調:脊柱側彎已成為危害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殺手」之一,如不儘早重視兒童青少年的脊柱健康,極有可能忽視脊柱形態不良對兒童青少年的未來發展的影響。家長應定期對兒童青少年進行脊柱形態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不要讓脊柱側彎成為兒童青少年成長路上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