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婦聯權益部惟一的男性工作人員劉文彥先生率先把「白絲帶」別在胸前 |
■全國婦聯副主席劉海榮(左一)介紹中國開展反對家庭暴力的活動 |
■日前,「『白絲帶』媒體宣傳活動」在北京舉行 |
新聞事實
■2月14日
「白絲帶」男性公民培訓
2月14日,中國婦女組織第一次和國際社會合作關於男子參與男女平等項目———聯合國「白絲帶」活動,在湖北省武漢市首次舉行,來自武漢市漢陽區的200名男性公民(其中100名是普通男性公民,100名是公安機關、法院等執法部門的負責人),聆聽了武漢大學社會學所所長周運清教授和全國婦聯權益部部長丁露女士講授反家庭暴力方面的專門知識,前者主要面對社區群眾,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了家庭暴力的起因、現狀、後果及對策,而後者主要向執法者們介紹了目前國內外反家庭暴力運動的狀況。而這次培訓的中心主題是,向人民告知———男女平等也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
培訓結束後,漢陽區翠微地區社區幹部劉先生走上講臺,代表聽課的男性公民,向社區男性公民發出倡議:
「積極宣傳貫徹執行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尊重婦女的人格尊嚴和人身權利,反對家庭暴力,消除對婦女的歧視,在家庭中做個好丈夫、好兒子、好父親……」
課畢,參加培訓的200名男性公民皆表示,願意加入「白絲帶」行列,以示對施暴者的譴責和對爭取基本人權婦女的支持。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發出倡議書的劉先生感慨萬千:「原來我一直以為自己不打老婆就行了,鄰居一對夫妻經常動手,我也很少幹預,實在聽不下去了,最多以朋友身份拉拉架;培訓後我知道了家庭暴力的危害,當天便專門登門去做工作,向鄰居家的丈夫展示了全部的聽課筆記,告訴他任何家務事都應通過和平協商,決不能動用武力。從那以後夫妻二人連嘴都沒有吵過。」
而在漢陽區委黨校擔任機關支部書記的陳先生,培訓後立刻與黨校其他領導商議,在黨校幹部培訓的教學課程上,增加「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宣傳內容,讓領導幹部在維護婦女權益、反對家庭暴力上身體力行。
■2月15日
「白絲帶」法律諮詢
頭一天接受完培訓的法律工作人員,第二天早9:00即在翠微社區擔負起相關法律諮詢活動,正好貫徹了社區宗旨,就是「建社區,送法進家」。
10點剛過,一位六十多歲,花白頭髮的老婆婆顫顫巍巍地走到諮詢臺前,哭訴了她在家經常被老伴毆打的經歷,特別是這次「春節」期間,為了一點家庭瑣事,老頭狠勁一推,竟把她從屋中推到門外,摔倒在冰涼的地上,她抽泣著說:「我這麼大歲數,可以說被他打了一輩子,也不知道還有法保護,現在不行了,我要離婚……」
11點半諮詢一結束,漢陽區分管區委副書記即指派漢陽區婦聯及翠微社區婦女維權部門有關負責人一行三人,趕到那位老婆婆家做工作。老人的兒子、兒媳告訴工作人員,老爹爹這麼多年動手動習慣了,從沒把打老伴當回事,這回聽說老伴不僅告到了婦聯,而且還提出離婚,老爹爹馬上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表示非常不好意思,以後再也不敢動手了。
專家訪談
丁露:全國婦聯權益部部長
方玉珠:全國婦聯權益部副局級巡視員
記者:舉辦「白絲帶」活動,廣泛發動男性和全社會積極關注並參與反對家庭暴力行動,據了解,在我國尚屬首次,它的意義何在呢?
方玉珠:此次全國婦聯與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作為活動舉辦單位,首次通過新聞媒體向中國社會傳播男性反對家庭暴力的社會責任,目的就是強調全社會都有責任共同關注和參與反對家庭暴力行動,從而提高公眾,特別是男性和有關部門反對家庭暴力的認識和敏感性,進一步加強全社會維護婦女合法權益的責任意識和社會氛圍。
記者:在中國宣傳「白絲帶」活動,最初的創意是怎麼來的?
方玉珠:1999年11月3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11月25日定為「國際消除對婦女的暴力日」。11月25日至12月10日被確定為消除性別暴力十六日行動。行動期間,有志於消除對婦女暴力的群眾胸前別上了白色小絲帶標誌,以示對施暴者譴責和聲援支持被施暴的婦女。
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從1992年起就將消除對婦女的暴力看做一項首要工作。1996年,在聯大的要求下,婦女發展基金設立了支持世界為消除對婦女暴力的行動基金。
去年12月,即消除性別暴力行動期間,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駐華代表處建議,提供一部分項目基金,由全國婦聯權益部牽頭,在全國開展反對家庭暴力的媒體新聞活動,並選定在武漢開展以消除反對家庭暴力為主題的前期社區活動。
記者:進行反家庭暴力的宣傳,為什麼要採用「白絲帶」形式呢?
方玉珠:就一般情況而言,家庭暴力的主要施暴者一般都是男性,因而如何能喚醒男性公民「男女平等」的自主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採用「白絲帶」活動的重大意義在於它發動、號召社會的男性和女性一道來正視對婦女的暴力問題。因為消除不平等的兩性關係不僅是婦女自身的工作,也應是全社會,特別是男性的任務。
記者:「白絲帶」活動在國內和國外有哪些區別呢?
丁露:從目前來看,國外的「白絲帶」活動是由男性公民自發組織,也就是說是自下而上全面展開的;而我國由於各方麵條件的限制,「白絲帶」的宣傳普及工作,只能是採取自上而下的形式,由婦聯、媒體和相應執法機關先行進入。可以說前者是依託男性群眾組織,後者還要依靠一些行政職能。
記者:「白絲帶」活動怎樣才能做到並非一次性的掛戴,而是讓它永遠在人們心中飄起來呢?
丁露:目前我們正在運作通過一些有影響的全國婦聯的社會性網絡,以及女性為主體經營的網絡,為「白絲帶」活動的網上信訪、網上投訴作準備。
目前初期的工作重點在城市,而反家庭暴力的真正難點還在農村,今後我們還要加大工作力度,把社會各個層面的男子都動員起來,加入到「白絲帶」隊伍中來。
新聞背景
■「白絲帶」活動的國際背景
「白絲帶」活動是世界上為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而開展的以男人為主要對象的最大規模的宣傳活動。
起源:
「白絲帶」活動最早由加拿大的一群男士發起。1991年,這些男士認識到自己有責任敦促男人站出來反對對婦女的暴力。他們決定將佩戴白絲帶作為男人反對男人對婦女施暴的象徵。經過短短六個星期的準備,全加拿大約有十萬名男士佩戴上了白絲帶。同時還有許多人加入了關於男人的暴力問題的討論和辯論。
在以後的每年,「白絲帶」活動的發起組織都要鼓勵男士和男性青少年在11月25日「消除對婦女的暴力國際日」到12月6日加拿大「對婦女的暴力國家紀念行動日」期間佩戴白絲帶。
白絲帶的含義:
佩戴白絲帶是一種個人宣言,表示佩戴者本人決不參與對婦女施暴,並承諾針對婦女的暴力決不保持緘默。
他國實踐:
雖然「白絲帶」活動最初是由男性群體發起和組織的,但很多婦女組織認為它能幫助從根子上解決對婦女的暴力問題,因而也廣泛地認同這一形式,並在世界範圍進行推廣。
在東南亞國家,以婦女組織和聯合國機構為主組織了各種「白絲帶」活動。如在2000年「消除對婦女的暴力國際日」期間,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分別在越南首都河內和泰國首都曼谷舉辦了「白絲帶」活動,目的是讓每個人,無論男女都佩戴上白絲帶,並理解其中的含義。而在柬埔寨,白絲帶活動是由柬「消除對婦女的暴力男人網絡」組織開展的。
「白絲帶」活動通常在每年的11月25日「消除對婦女的暴力國際日」期間展開,但它也出現在「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2月14日的「情人節」和其他組織者自行選定的日子裡。
■「白絲帶」活動的國內背景
1999年11月3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11月25日定為「國際消除對婦女的暴力日」。11月25日至12月10日被確定為消除性別暴力十六日行動。行動期間,有志於消除對婦女暴力的群眾胸前別上了白色小絲帶標誌,以示對施暴者的譴責,支持被施暴的婦女。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駐華代表處希望全國婦聯負責主辦,在中國開展反對家庭暴力的媒體新聞活動。經研究決定,由全國婦聯權益部承辦此項活動,並於2001年2月下旬分別在武漢和北京舉辦相關活動。
2001年2月14日,武漢市漢陽區200位男性公民上了他們以前從未領略過的新鮮一課———聽武漢大學社會學所所長周運清教授和全國婦聯權益部部長丁露講授反家庭暴力方面的專門知識。這是聯合國「白絲帶」運動在中國的首次活動。在14日為期一天的培訓活動之後,2月15日「白絲帶」活動還走上了街頭,面向廣大市民,進行反對家庭暴力的宣傳與諮詢。
2月22日,「反對家庭暴力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白絲帶』宣傳活動·媒體新聞活動」在北京舉行。
全國婦聯與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作為活動舉辦單位,首次通過新聞媒體向中國社會宣傳男性反對家庭暴力的社會責任,強調全社會都有責任共同關注和參與反對家庭暴力行動,從而提高公眾,特別是男性和有關部門反對家庭暴力的認識和敏感性,進一步加強全社會維護婦女合法權益的責任意識和社會氛圍。
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劉海榮和聯合國駐華機構協調員、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駐華代表萊特娜到會並講話。國際國內近50家新聞媒體單位的記者參加了當天的活動。會上還就有關熱點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文/本報記者張倩
■本版攝影/徐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