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網
近段時間,貴州省普安縣在脫貧攻堅收官戰中,依託優勢資源,深耕「八要素」,縱深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產業革命掀起新高潮,讓產業發展有了新氣象獲得新提升,讓農民增收有了新保障。記者走訪普安的鄉村,到處是一片豐收景象,這裡記者採集了幾個鏡頭,以濃縮普安火熱的產業革命場面,雖是一斑卻大致可窺全貌,一起來看一看。
「一縣一業」茶產業脫貧成效初顯
9月22日,貴州普安秋風送爽雲霧飄渺,茶海核心區茶神谷延綿不絕的茶山上,正在進行著一場賽速度比技藝慶豐收的比賽,因茶增收因茶致富的茶農代表和制茶技師,把喜悅揮灑進一片片茶葉裡,為南來北往的消費者焙一杯香茗。
茶農和制茶技師喜悅的背後,是普安這些年實施農村產業革命大力發展茶產業的實踐。
普安是貴州省發展茶產業最有比較優勢的地方之一,境內發現了迄今至少164萬年的四球古茶籽化石,分布有20000多株野生四球古茶樹,茶歷史茶文化深厚,加之地處北緯25度,是真正「高海拔、低緯度、寡日照、多雲霧」的黃金產茶帶,並且境內氣候溼潤,河流眾多,垂直氣候明顯,茶葉品質好。縣裡在脫貧攻堅中,充分發揮這些比較優勢,把茶產業作為「一縣一業」扶貧支柱產業打造,短短幾年就大有暫獲,不僅茶園面積擴大到14.3萬畝,茶葉綜合產值在2019年突破12億元達到12.64億元,所生產的「普安紅」茶躋身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和中華文化名茶,普安縣茶區也躋身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茶產業取得累累碩果。
普安縣茶業發展中心主任甘正剛介紹,普安縣茶產業發展的甜頭,越來越甜到茶農的心裡,今年以來全縣茶葉產量和價格實現「兩個漲」,全縣有8959戶(其中貧困戶2651戶10604人)通過銷售茶青,實現戶均增收1.79萬元,人均增收4483元,全年茶產業全環節將惠及農戶12788戶(其中貧困戶3462戶14268人)以上,戶均增收1.36萬元以上,茶葉產業扶貧成效越來越好。
目前,普安縣有涉茶市場主體203家,其中有億元級茶企1家、千萬級以上3家,有全國農民合作社500強1家、省級扶貧龍頭企業2家。截至9月21日,實現茶葉產量6724.7噸,產值7.49億元,其中實現夏秋茶下樹4461.7噸,產值8956.63萬元,除了春茶以外,夏秋茶也實現了大豐收。
窯上壩區,億株茶苗育出新希望
9月23日一早,下了半夜的雨終於停下。普安縣新店鎮雨核村窯上壩區,連片的茶苗經雨水洗滌,青翠欲滴。10多個工人們趕緊下到地塊裡,忙著起苗、捆苗、裝苗……
窯上壩區是普安縣在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過程中高標準打造的八個壩區之一,以培育茶苗為主。經過一年多的精心建設、管護,目前苗圃面積近700畝,已成功育苗近1億株優質株,為普安縣大力發展茶產業提供了茶苗保障。
「茶產業是普安縣脫貧攻堅主導產業,今年全縣還要新建茶園近5萬畝。」據基地負責人陳龍介紹,營養球種植的茶苗每株0.35元,直接扦插的每株0.26元,自7月出苗以來,已售出400多萬株。
茶苗銷售好,壩區群眾笑。「從去年壩區建設開始,我就在這裡上班,每月工資兩千多元。」村民蘭華情說。
據悉,壩區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貧困戶)」三方共建、「公司+合作社+農戶(貧困戶)+土地流轉戶」4方共享的組織方式,實現了農戶的利益最大化。在具體運作上,由引進的農業公司負責出資、管理、技術指導,具體實施育苗工作;雨核村興雨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土地流轉、組織社員務工(優先考慮貧困戶);村民土地流轉費450元每畝,務工工資100元一天。按照協議,興雨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還享有每畝300元的收益,其中60%用於開發村級公益性崗位解決貧困戶就業,20%用於村級積累,10%用於合作社管理人員報酬,10%用於無勞動能力貧困戶分紅。
雨核村236戶農家,包括精準貧困戶有41戶191人,通過流轉土地、基地務工,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高。
「一年多時間,我們支付的工資已近900萬元。」陳龍說,這些茶苗已成為老百姓的「搖錢苗」,這是壩區改變傳統種植方式的結果。
林下種出野山珍,成了市場香饃饃
這些天,在普安縣各農貿市場,一種紅色小蘑菇倍受歡迎。
「每天要賣兩三百斤,拿到攤位上,都是搶著買,許多老顧客是打電話預定。」賣蘑菇的徐剛說。
遭「搶購」的紅色小蘑菇學名大球蓋菇,是普安縣依託豐富的林地資源和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優勢,在大力發展林下菌藥產業中新引進的。
普安野生食用菌不少,為何還要引進大球蓋菇?記者來到盤水街道白石村大坪林場食用菌種植基地一探究竟。
大坪林場海拔1300多米,氣溫不到攝氏20度,穿梭林間涼氣襲人。樹下,是一朵朵圓潤飽滿的大球蓋菇,散發著陣陣菇香,三五成群的工人正忙著採收。
「一個人一天能採六七十斤。」工人王禮芬說。
「貴州種植大球蓋菇的地方很多,但一般5月前就罷市了,而普安特殊的生長環境,要到6月才開始採收,這是市場的空窗期。」從貴州農科院來普安掛職任縣委常委、副縣長的代文東說,普安種植大球蓋菇,有獨特的優勢。
代文東介紹,普安大球蓋菇種植時間在4月,出菇期在6月至12月,而其他地方,一般在9月播種,當年11月至次年4月為採收期,原因是「普安海拔高、緯度低、晝夜溫差大。」
「預計今年產量在20萬斤左右,產值200多萬元,我們正準備擴種,爭取將種植規模擴展到1000畝以上。」大坪林場林下菌藥基地負責人孔武說。
大坪林場林下菌藥基地的發展是普安大力發展菌藥種植產業的一個縮影。今年,按照「集中打造一個核心區、兩個拓展區」的思路,普安縣又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打造,將菌藥種植髮展到了1萬畝。短時間內,林下菌藥見成效,背後其實有高人指點,來自貴州省農業科學院的陳之林、李裕榮、林茂3位專家,一位負責品種選育,一位負責種植技術指導,一位負責精深加工指導。
「目前,普安正在申請大球蓋菇加工菌油的專利,所有指標都表現優異。」代文東說,精深加工後,普安大球蓋菇的市場潛力和附加值將更加凸顯。
「普安發展林下菌藥產業有環境優勢、有技術保障、有消費基礎、有經濟效益、有市場前景。」代文東表示,下一步,將對照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加大培訓和技術服務力度,培養新型技術農民;強化優勢互補,創新利益聯結,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注重提質增效,完善產銷對接機制,確保增產增收。
傳統做出新氣象農民增收更保障
最近20多天以來,普安縣新店鎮的菸葉收購站忙得很,當地菸農將烤好的菸葉運到收購站,按合同交售,一張張黃葉子換取一張張紅票子。
時間回到8月18日,記者看到,雨後的普安格外涼爽,車行新店鎮新店社區、花月村、波汆村、爛木橋村,公路旁成片的烤菸如綠毯般鋪滿大地,經雨水洗禮後的菸葉更加青翠奪目,這是新店鎮規劃的「一小時菸葉黃金走廊。」
「有十來公裡,種有烤菸5100畝,每畝純收入在3500元以上。」新店鎮菸葉站站長曹興兵介紹,這條走廊是按照普安縣抓好煙區布局,推進規模化種植要求打造的,有利於提高土地利用率、集中化管理、避免菸葉質量參差不齊。
沿著開滿格桑花的硬化路前行,來到一處集中烤菸房,打開烤房大門,一層層原本碧綠的菸葉已被烤得金光燦燦。
「烤菸是傳統產業,但這個烤菸房可一點都不『傳統』,科技含量非常高。」曹興兵介紹,烘烤過程基本都是智能控制,極大減少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又保證了菸葉的質量。
烤菸產業是個短平快產業,在科技加持下提質增效,帶動了更多農戶增收致富。在新店鎮,煙苗由鎮裡負責育好,再分發給菸農種植,在土地深翻上,還有相應的補貼。同時,鎮裡和菸葉站免費提供質保、烘烤等服務。此外,在烤菸生長期,有專業技術員對菸農進行病蟲防治上的指導,保證烤菸的正常生長;在烘烤期,每個烤菸房都配有專業的烘烤師,烘烤完畢的烤菸由新店鎮菸葉站負責收購,徹底解決了菸農的後顧之憂。
「烤菸的增收效果非常明顯,現在,種得多的人家有50來畝,毛收入20多萬元,純收入15萬左右。」曹興兵介紹,今年該鎮共種烤菸2萬畝,預計產量4.05萬擔,千餘戶菸農總收入將達8000萬元。據統計,普安縣今年共種植烤菸5.2萬畝,預計種煙收入2億元以上,將帶動2561戶菸農戶均收入8萬元以上,為財政創稅4000萬元以上。
眼下,新店鎮又在謀劃「烤菸+」相關事宜——等烤菸採收完畢後,在肥力十足的土中再栽種其他短平快經濟作物,提高土地的利用價值和烤菸從業者的年收入。再過幾個月,這條「黃金走廊」又將是另一幅豐收的景象。烤菸作為傳統的經濟作物,在科技的支撐下,不僅種出了新氣象,更為當地農戶增收增加了新保障。(作者:左國輝)